|
交流文章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整理、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通过内外因相互作用促使学生由现实客体、潜在主体向现实主体转变。
1、数学实践活动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他一些学科而言,显得枯燥、单调。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老师设计了购物活动,当“小小文具店”的场景伴随着音乐出现在多媒体屏幕上时,学生兴趣盎然,立即主动读出橡皮、卷笔刀、尺子等物品的价格。在购时,学生对照价格选择相应的人民币,与“营业员”交换实物,似乎此时真的进入商场购物,积极性很高。这种源于生活情景的学习,自然引起他们极大地兴趣,达到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
2、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提供广阔的空间。数学中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让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的发现其本质的内在的联系,从而获取知识,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
3、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因为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应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战略性的意义。
二、数学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教育过程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活动的对象是特殊的发展中的具有一定能动性的少年儿童”。“儿童的智慧处于手指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方案,给学生提供更广大的自主动手操作,主动积极思维的空间,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我认为数学实践活动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手操作,实践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想一想的实践活动,都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就已经实现了全员参与的主体性。比如,学习《角的分类》,可以拿钟来展示,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动分针时针,得出不同的时刻,形成不同类型的角,在遇到以后的难题中,也能迎刃而解。
2、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
积极创设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气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对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十分有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儿童也正在与周围人。特别是父母、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因此,同桌相互讨论,四人一组讨论这一类的合作讨论教学应运而生,就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的?”“有几种剪法?”可以一起动手操作,全班再汇报交流,得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也还可以是平行四边形。这种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形式相对于传统的一一对应的教学模式,优势凸现。
3、质疑解难,问题式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等。在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老师有意识的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引导学生逐步领会,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步。事实上在课堂中,我们有些老师已经开始尝试让学生猜想,把学生引入问题状态,问题与猜想紧紧相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