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园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近代史要点分析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2、百越:①含义: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称“百越”。 ②汉朝对百越的管辖,促进了越族地区的开发和越人社会的进步。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与朝鲜的关系 ①三韩多次派人来汉,晋见汉武帝和光武帝。 ②文化交流不断,辰韩的语言、称呼、习俗等与秦朝相似,又称“秦韩”。 ③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文豹、矮种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传到朝鲜。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①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 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与汉朝来往。 ③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给“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倭国多次“遣使奉献”。 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到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2、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中国的铁农具、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明显提高。 三、丝绸之路 1、含义: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中国大量 的丝绸锦绣,就循着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及非洲、欧洲的国家, 后人称这条中西交通陆上要道为“丝绸之路”。 2、路线:从长安城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分南北两道。北经楼兰,南过鄯善、于阗,两道至疏勒会合。自疏勒越葱岭,往北可达大宛、康居,往西南先后可到达大月氏、安息、大秦。或由大月氏南人身毒。 3、意义:①成为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②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凿井技术、造纸术等先后 西传,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 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人中国固有的文化,如佛教开始传人中国。 四、海上丝绸之路 ①含义:汉武帝以后,汉朝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 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贸易活动,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②路线: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度支那半岛南下, 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五、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①汉朝与安息的往来:自汉朝向西输出的丝织品等,大部分要经过安息。 ②甘英出使大秦(97年):甘英到达波斯湾。 ③大秦王遣使来汉(166年):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第七节 秦汉文化 一、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①西汉的太初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上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2、地学:东汉张衡发明制作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3、数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4、医学: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③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医圣”)。 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醉药麻沸散,比欧洲早1600多年(“神医”)。 5、造纸术:①发明:西汉前期已有絮纸和麻纸。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②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105年),史称“蔡侯纸”。 ③传播:4世纪起,造纸术向外传播,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哲学与宗教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 (西汉) 代表作:《天人三策》。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唯心主义思想)。 影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被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②杰出思想家王充 (东汉) 代表作:《论衡》。核心: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 ③佛教经中亚传人中国(西汉末年)。 ④道教产生(东汉)。 三、史学 ①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②东汉史学家班固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四、文学艺术 ①汉赋(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班固的《两都赋》等)。 ②乐府诗(代表作有《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东门行》、《陌上桑》等)。 ③雕塑(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④绘画(代表作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 五、秦汉文化的特点 ①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③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④气势恢宏。 第三章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②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2、内容:①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494年)。 ④学习汉族文化(学说汉话,改用汉字单姓,穿汉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3、评价: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②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科技的进步 1、数学:①魏晋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②南朝的祖冲之,首次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千年;著、《缀术》。 2、农学:北朝的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3、地理学 ①西晋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代表作:《禹贡地域图》) ②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书中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 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二、玄学和道教 1、玄 学 ①含义: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魏晋之际出现) ②经典:奉《周易》、《老子>、<庄子》为经典(“三玄”)。 ③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④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竹林七贤”。(主要活动在洛阳) ⑤影响:给两汉以来僵化的儒学以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 2、道教的官方化:①东晋的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道教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 ②萧梁的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三、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佛教盛行 (1)原因:佛教宣扬的教义,既为穷苦百姓找到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阶级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2)危害: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 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2、反佛: ①原因:佛教盛行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②范缜著<神灭论> 观点: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在神存。形亡神灭。 影响:①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 ②《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③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 四、承上启下的文学 ①“建安文学”(代表作: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文姬的《悲愤诗》)。 ②东晋诗人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诗》)。 ③南朝的骈文(代表作:庾信的《哀江南赋》)。 ④民歌盛行 北方民歌慷慨激昂(代表作:《敕勒歌》、《木兰辞》)。南方民歌缠绵婉转(代表作:《采桑度》)。 ⑤小说开始兴起(代表作: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五、大放光彩的艺术 1、书法: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⑦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③“二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王献之。 ④女书法家:卫铄、王羲之妻。 ⑤“魏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2、绘画:①三国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②东晋顾恺之以擅长画人物著称(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刻: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音乐:(略)。
第四章  
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
一、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条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等,南北统一条件成熟。
二、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
三、建设:
①兴建两都。即:大兴城、东京洛阳城,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②广建仓库。隋在两都和地方设仓库,有洛口仓、含嘉仓等,积蓄之多,前所未有。③开通运河。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很大作用。④修筑驰道。隋炀帝为巡游而建。客观上改善了北方交通状况。
四、灭亡: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战争,618年隋朝灭亡。
第二节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一、开国: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几年后,基本统一全国。
二、盛世:①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②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A.政治方面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兼收并用,“量才受职”;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
B.经济方面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戒奢从简。力倡节约,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
C.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③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发展农业,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④唐玄宗前期主要政绩
A.政治方面:选贤任能,改革吏治。选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任宰相;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 B.经济方面:大力发展生产。 C.军事方面:实行募兵制。
D.思想文化方面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 政治
①三省六部制度由确立到完备。隋文帝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朝时,进一步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一制度。
②科举制度由创立到完善。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经唐初几代皇帝的不断改进一步完善。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 军事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1、 朝沿用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隋文帝时,使府兵制与均田制相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
2、唐太宗时进一步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后导致军阀形成和地方军阀割据势力形成。
三、 经济
①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赋役制度上又沿用了北魏以来的租调制。隋后期,以庸代役制开始部分推行。
②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唐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实行两税法,这是我国封建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第五节 隋唐社会经济
一、原因
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②两朝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③国内各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④两朝政府对外政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二、表现及特点
1、农业:①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②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③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2、手工业:①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瓷窑、铁)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 ③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外国的风格。(冶铸业、造船业)
3、商业:①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土还有接待客商的店肆。②隋仍铸五铢钱,唐高祖下令“废五铼钱,行开元通宝”。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货币。③市场发达。有固定交易场所市;政府设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出现最早的银行雏形;唐后期,在一些城市里有夜市;广大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4、城市:①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商业和国际大都会。②长江流域以扬州、成都为东、西的两个中心;唐后期又成为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5、社会生活:出现兼容并蓄,多姿多彩,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一、 概况
民族关系: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北方的突厥、回纥、棘褐;西南的吐蕃、南诏等民族先后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
二、唐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
①唐前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机构,加强对各少
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②主要途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设置督、府;册封、和亲、结盟。
一、对外关系: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海路。
二、唐与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
一、原因: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②对中国各民族文化和外国优秀的文化兼容并收。
③对历代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概况: 科学技术:雕版印刷术、火药、天文、医学、建筑。
1、思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韩愈推崇的天命论;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论思想。
2、教育:重视发展教育,专业性的学校出现,私人讲学盛行。
3、文学:初唐诗人:陈子昂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最高成就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中唐诗人:自居易 晚唐诗人:杜枚、李商隐
4、艺术:石窟艺术、绘画、书法、乐舞等。
第五章  
第二节 北宋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一、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东京。
二、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三、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措施:①集中军权。 ②集中行政权。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3、影响:①铲除藩镇割据基础,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②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③军队战斗力下降。 ④财政困难。
四、科举制发展
1、表现: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严格科举考试程序。
2、意义:扩大了政权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一、社会危机: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冗官、冗兵、冗费。
③农民的反抗斗争。 ④辽、西夏的威胁。
⑤改革目的: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二、 庆历新政  
1、时间:1043年,范仲淹主持。
2、内容: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3、失败: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
三、 王安石变法  
1、时间:1069年,王安石主持。
2、内容:①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②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措施;③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3、失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新法被废。
4、评价:①增加财政收入。②军事实力增强。③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第四节 辽、西夏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一、辽的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建都上京。采取“蕃汉分治”。
二、宋辽的和战:两次夺取幽云之战。
三、渲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形成(1005年)。
四、西夏的建立:1038年,元昊,建都兴庆,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五、宋夏的和战: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严重。
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宋夏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第五节 金的建立与宋金和战
一、金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定都会宁,推行猛安谋克制。
二、辽和北宋灭亡:①1125年,金灭辽。②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
三、1127年。南宋建立,后定都临安。
1、南宋初年抗金斗争;八字军抗金,岳飞抗金(1140年,郾城大捷)。
2、宋金对峙局面形成: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史称“绍兴和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节 元朝的建立和发展
一、兴起: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二、统一: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年南宋灭亡。
三、多民族国家发展
1、原因:元朝大一统的出现。
2、表现:①民族融合加强。②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被称为“汉人”。③新的民族“回族”形成。④西藏成为元朝行政区。 ⑤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四、元朝的制度
1、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2、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3、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地方。
五、灭亡:1368年,朱元璋派兵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特点: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
二、科学技术
①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在宋代有划时代的发展。②建筑:北宋末李诫编写《营造法式》。③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北宋科技成就。④郭守敬创制天文观测仪器和编写《授时历》。
三、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
四、教育:书院在北宋兴起,南宋兴盛。  
五、史学: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
六、文学 宋词繁荣
1、原因:①宋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代表人物: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诗歌:陆游的成就最大。
3、元曲杰出代表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绘画艺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第六章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建立: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定国号为大明,都城应天。
二、君主专制加强
①废除丞相制度。②地方实行三司分权。③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④《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锦衣卫。⑤东厂、西厂。⑥八股取士:明统治者用以钳制知识分子的手段。⑦“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1399年,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1421年,迁都北京。
第三节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①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②八旗制度兵民合一促进女真社会发展。③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后金。④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⑤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二、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①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吴三桂降清。②多尔衮率八旗兵进占北京。③顺治帝迁都北京。④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 ⑤清军灭掉南明,基本上统一中国。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①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②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③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 ④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到顶峰。⑤乾隆帝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
2、严酷的文字狱:①中国古代的文字狱以清代最甚。②目的是加强中央专制集权。③后果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 一条鞭法
①实行: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②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折成银两,按人口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③意义: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相对减轻农民负担。赋役征银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二、 摊丁人亩
①1669年康熙帝宣布“更名田”。②1712年清政府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③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地丁银。④人头税废除对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 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②引进新品种玉米和番薯,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③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四、 手工业的进步
①生产工具革新提高质量效率,出现。纱绸机”。②生产技术提高增加产品种类。双色套印技术传播。③分工日益细密,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④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如广东冶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五、 资本主义萌芽
①明朝中后期江南纺织业形成独立的手工工场。②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出现。③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部门和地区增多。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农民购买力低。商人买房置地。关卡多税重限制规模。闭关政策。
六、 商业的繁荣
①国内市场扩大,品种达到两百余种。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③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④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⑤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七、 对外贸易状况
①闭关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②中国的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3%左右。③对外贸易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发展。④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第五节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同蒙古地区关系
①明初草原上的蒙古族分为鞑靼和瓦刺等部,各自为政。②明中期瓦刺威胁北疆,骑兵曾直抵北京城下。③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两族和平数十年。④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⑤清采取“联蒙制汉”方针,三部先后归属或臣服清。⑥17世纪中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势力渐强,占据天山南北。⑦1757年清军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⑧清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军政大权。
二、同新疆地区关系
①1757年天山南路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②清军平定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地区。③1771年渥巴锡率领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四、 同西藏地区关系
①明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设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官吏。②明建立僧官制度,由朝廷任免,法王是最高僧官。③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④清入关前,黄教领袖五世达赖统一全藏。⑤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赐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⑥确定此后历世班禅和达赖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⑦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标志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五、 西南地区的
1、“改土归流”:①明朝在西南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②永乐年间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③取消土司衙门,改派流官直接统治,即“改土归流”。④康熙帝平息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条件。
2、“改土归流”的意义: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统治。改变当地落后和割据纷争状态。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六、台湾府的设置:①1683年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②澎湖之战郑克填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③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④台湾府设置的意义:加强同祖国大陆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祖国海防。
七、清朝的疆域:①四至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包南海诸岛。②行政区划: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和蒙古盟旗等。③各级官吏: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④中央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⑤50多个民族均为祖国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 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需求。②概况:先后七次,30多国,远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③意义:主动外交、规模空前、世界航海事业先驱。④缺陷:不计经济效益,造成巨大负担。
二、 华侨开发南洋
①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②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各岛定居。③带去生产技术和工具,开林、采矿、育胶。④同当地人民一起,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 戚继光抗倭
①元末明初,倭寇骚扰我沿海(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②明中期,罢市舶、严厉限制私人海外贸易。③中国奸商与倭寇勾结,共同抢掠分赃,倭患严重。④戚继光浙东抗倭,台州九战九捷取得重大胜利。⑤赴闽、粤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⑥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万古流芳。
四、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①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暂借地晾晒”获准。②后买通澳门守将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③此后修炮台设机构驻军队,强行租占澳门。④明政府始终掌握澳门的领土主权。
五、 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②清初,郑成功在台湾登陆,打败荷兰殖民者。③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④郑祖孙三代在台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六、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①明清之际,俄国强占我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②为捍卫边疆,康熙帝组织自卫反击战。③两次雅克萨之战,俄军伤亡惨重。被迫同意谈判。④《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俄代表在尼布楚签订;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平等的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
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二、 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①李时珍《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②徐光启《农政全书》 介绍农学成就、建立农学体系、介绍欧洲水利技术。③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地理学巨著。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三、 理学的演变
①明初。程朱理学盛行。②明中叶,王阳明创立心学。③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走向极端。
四、 进步的思想家
①李贽(明后期):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②黄宗羲(明末清初):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顾炎武(明末清初):《天下郡国利病书》。④王夫之(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五、 明清小说
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②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③吴承恩的《西游记》: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④曹雪芹的《红楼梦》: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⑤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我国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六、 类书、从书
1、类书
①《永乐大典》:明成祖时解缙主持编纂。全书两万多卷。②《古今图书集成》:清代官修类书。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
2、从书
《四库全书》:①清代纪昀主持编纂的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②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收录典籍3400多种。③对保存文化遗产贡献很大,但禁毁书籍很多。
七、 西学东渐
①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宣传科学知识,进献《坤舆万国全图》。
②其他一些传教士来华,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近代史上册知识点理解
第一章 第一、二节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中国状况:——封建制度衰落(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政治腐败;(3)外交闭关政策:含义—限制交往。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最早完成工业革命,发动侵略战争根本原因——市场、原料
2、正当中英贸易中国出超原因——自然经济;英鸦片走私目的——扭转贸易逆差。道光帝派林则徐禁烟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林则徐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
3、战争经过(1840—1842)1840珠江口—天津附近白河口;1841英点香港岛、三元里人民抗英;1842南京江面,清求和。
4、不平等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1)割香港岛——领土主权;(2)五口通商(上海、宁波、厦门、福州、广州)(3)赔款(4)协定关税—最能反映英侵略要求。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1)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2)“片面最惠国待遇”—列强相互援引(3)“租地、造屋、居住”—租界。1844年《望厦条约》:“巡查贸易”—领海航运权;“教堂、医院”;1844年《黄埔条约》—自由传教。
5、鸦片战争影响:——近代史开端(1)社会性质变化——最重要标志(2)主要矛盾变化(3)革命任务及革命性质变化(4)思想界变化。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工业革命进展是侵略内在驱动力)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导火线—英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借口“马神甫事件”
2、经过:1856年英袭击广州—开始;1857年英法占广州,出现第一个傀儡政权(柏贵);1858年占天津,签定《天津条约》(四国—俄美英法)。1860年再占天津,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定。
3、结果—不平等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1)公使(2)十口通商—沿海最北:营口;最南:琼州;长江沿岸:南京、汉口(3)军舰航行—内河航运权(4)内地经商、传教(5)赔款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谐音:准许天天赔酒。沙俄:1858《爱珲条约》割六十万(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1860《北京条约》割四十万(乌苏里江以东);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四十多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沙俄获利最大。
4、影响——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1)政治:领土、主权;清开始沦为工具;中外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经济:外国侵略势力扩展至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答案:(1)政治上,战前中国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贸易、关税、司法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经济上,战前,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所以说……(2)19世纪5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英法等不满足于原来取得的特权,为了扩大侵略权益(或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就加紧寻找借口,对中国以动新的侵略战争。其目的和性质与鸦片战争相似。因此说……
  
  
第四、五节 太平天国运动
1、兴起原因: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激化
2、准备: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目的—推翻清政府;思想——西方基督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理论实质——要求平等自由。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区传教。
3、进军天京:爆发—金田起义;初步建立政权—永安建制;正式建立政权—定都天京。
4、《天朝田亩制度》:——完整的革命纲领(标志——太平天国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心思想——平均主义。主要内容——分田和产品的原则及方法。评价:革命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封建性。空想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落后性—维护小农经济。(没有真正实施不等于一点都没有实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8: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