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园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近代史要点分析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不同点:国联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而联合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国联为英法控制,联合国成立之初则为美操纵
国联维护和平方面毫无建树;联合国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第三世界伸张正义讲坛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侧重强调美苏之间的对抗)
1、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与原因
基础:美苏两强之间均势的出现 原因:美推行霸权政策
2、表现:主要体现为美国的霸权政策的推行
第二节 战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
(由从属关系——三足鼎立)
一、美国
阶段 状况 原因 影响
50——70年代 黄金时期,经济霸主 利用第三次科技成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推选霸权政策
(遏制社会主义;
扶持控制西欧)
70年代后 经济衰退 1973年石油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80——90年代 复苏——繁荣 改革力度大 占世界经济比重上升
高科技产业占主导
二、西欧
1、阶段:50——70年代
状况:百废待兴——恢复——繁荣
原因:利用美援;发展高科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欧共体的形成
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
2、联邦德国的崛起
原因:利用高科技成果;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推行政治改革,实现一社会稳定;非军事化;美国扶持;切实可行政策;劳动者的高素质
3、欧共体
形成:1951年欧洲炼钢联营,1967年正式形成
目标:实现四大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影响:有利于经济发展,冲击了美要霸主地位
  
欧共体形成的原因:
复兴欧洲文明,确保欧洲的和平稳定,粉碎法西斯主义
冷战带来的危机感:对内抵制共产主义的影响;对外既要应付苏联的军事威胁,
也要对抗美国的经济控制
美为控制西欧,大力推动欧洲联合
三、日本
状况:经济迅速增长,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
原因: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美国的大力扶持;租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外向型经济
积极发展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加强宏观管理
四、矛盾与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加深;极右势力沉渣泛起;恐怖主义
第三节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一)苏联
1、成就:四五计划实施,国民经济恢复;49年抽出原子弹〔
2、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著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许多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
(二)东欧
1、建立:(1)原因:法西斯战败;人民战争;苏军援助
(2)类型:四种
(3)实质: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政权
2、建设:初尝试独立发展道路,后为苏联控制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同样也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三)亚洲
1、蒙古:1911年脱离清政府的控制,1924年建国,1946年中国国民政府承认
2、朝鲜: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
3、越南:1945年革命胜利,9月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4、中国:1949年中国民主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
(四)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1、国家:除南斯拉夫之外的十二国
2、作用: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放解放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一)苏联
1、苏共“二十大”(1956年)
积极:有利于摆脱个人崇拜;利于推动改革
消极:引起思想动乱;帝国主义掀起反苏反共高潮;造成东欧局势动荡
2、赫鲁晓夫改革
改革重点是农业,取得一些成就,但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成效不大。
3、勃列日涅夫改革
概况:重点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结果:成就——军事、综合国力提高;不足——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二、东欧
(一)背景:苏联模式的消极后果
(二)共性:国家放松对经济控制,处理好计划与市场关系
(三)概况:
1、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2、波兰:波兹南事件,哥穆尔卡改革(中央计划与企业自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3、匈牙利:匈牙利事件,卡达尔
4、捷克:《行动纲领》杜布切克
三、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光辉成就。
第四节 美苏争霸
一、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
(一)特征:缓和与紧张并存,美占优势
(二)表现:1、缓和:奥地利问题;苏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2、紧张:1961年柏林墙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三)原因:1、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经济、军事实力相对缺乏
2、美国:美国力图维持世界霸权政策;经济军事实力占优
(四)影响 1、世界局势紧张,长期不得安宁 ;2、两强势均力敌,均不敢轻易动武
3、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4、亚非拉人民增强联合,不结盟运动兴起
二、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一)特征:苏处战略优势地位,美战略上处于防御地位。(苏攻美守)
(二)表现:苏联:在亚非拉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欧洲进行和平外交
美国:加强与苏联在欧洲的争夺;亚洲——从越南撤军,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三)原因:苏联——勃氏改革,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发展快;推行积极进攻战略
美国——经济增长趋缓;侵越战争堕入泥潭;尼克松采取战略收缩
三、第三阶段:80年代
(一)特征:苏联全面收缩,美国趋于强硬
(二)表现: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改善关系;放松对东欧的控制
美国——第三世界中排挤苏联;核战略以拖垮苏联
(三)原因:苏联——综合国力与美有较大差距;经济困难,矛盾激化,戈氏战略收缩
美国——经济增长,综合国力强;美强化霸权政策
第六节 亚洲经济的发展
一、东亚和东南亚
1、新加坡经济的发展
措施: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进口替代型———“出口主导型”———
——资本、技术密集型)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稳定社会秩序
2、韩国经济发展
措施:以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来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大力引进外国资本与技术
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鼓励出口。
弱点: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
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军人和大资本家结合带来弊端
3、新韩两国之共同点
适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事业
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产生结构调整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二、印度经济的发展
政策: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成就: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科技方面比较领先。
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矛盾、宗教矛盾
三、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
1、特点:发展速度非常不平衡;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2、措施:摆脱西方控制,提高石油价格
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石油化工与其他工业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3、不平衡性
  
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变化  
引言分析:本章主要讲的是三个问题
1、两极格局中的一极苏联东欧阵营解体
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的走向———多极化趋势
3、世界经济走势———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区域化
第一节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时间———自80年代末期起
2、过程:东欧各国陷入严重经济困难,政治局势动荡
共产党或工人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政治多元化
反对派实力大增,通过大选取得政权
3、结果:东欧各国的共产党或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实质: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表现:政治上———实行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和化,经济上———否认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4、原因:内部原因
历史原因———长期受制苏联,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较多
现实原因———改革受挫,出现经济、政治危机;党与政府严重脱离群众
外部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推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
二、苏联解体
1、经过:戈氏改革———1990年实行多党制,党内斗争尖锐————“八一九事件”
————1991年12月“独联体”成立,后《阿拉木图宣言》发现,正式解体
2、原因:内部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戈氏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外部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
3、影响:苏联的演变与解体,使国际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
结束了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深刻影响着欧洲形势的发展
影响了各种类型的国家间相互关系
4、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比较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1、原因:根源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都受到戈氏改革错误政策的影响
都受到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影响
2、时间:80年代末90年代初
3、性质:国家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4、影响: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
第二节 世界政治的发展
一、冷战后国际形势
1、两极格局结束 标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原因: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直接原因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民族独立运动及第三世界的崛起————重要原因
2、世界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综合国力尤其经济竞争占主要地位
核战争威胁下降 大国在国际上积极谋求合作
3、世界上多种力量分化和组合,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美———企图独霸世界
俄———政治经济问题缠身,但大国意识日渐强烈
日、欧———实力增强,位置重要,不愿为美控制
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4、主要力量中心
局面:“一超多强”(美是一超;欧、日、俄、中等多强)
趋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不可扭转
本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同于以往国际格局转换的两大特点
和平条件下进行的;格局转换需要较长的时间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大变动
20世纪一、二十年代———— 一战后凡————华体系的确立
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20世纪80、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1、霸权主义:美不断插手别国别国事务,借助北约进行干涉,阻挠了和平与发展
概念:大国或强国凭借实力,按本国意志,干涉他国内政,控制侵犯他国领土的一种政策
2、地区冲突:两极格局结束后,一些国家或地区内部的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随之爆发,如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
三、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
1、国际裁军的进展———《全面核禁试条约》的通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18: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制度:
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3、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传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无道,商汤起兵打败夏桀。
二、商朝兴衰
1、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
2、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奴隶制: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灭纣,商亡。
三、西周
1、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
周朝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制度
(1)井田制:①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规定: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
③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2)分封制:①内容: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②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③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灭亡:
(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
(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和畜牧业
1、农作物:品种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2、耕作技术:集体耕作;农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少量使用青铜工具;已懂施肥。
3、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二、手工业
1、青铜器:①主要手工部门,称为“青铜时代”,商周达到繁盛。
②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③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产品供国王、贵族使用。
④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玉器: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最为典型。
3、纺织业: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4、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5、漆器: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红漆碗;
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周朝用漆工艺来装饰车。
四、商业交通和城市
①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多,有车、船、橇等。
②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商民善经商,后世称经商之人为“商人”;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③西周:交通更发达,有几条宽广的由都城通向全国的大道;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④城市: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有城门和整齐的街道。二里头夏都遗址已具有一定规模。
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基本特征
① 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②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③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二、诸侯纷争
1、春秋争霸
(1)战争原因: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弱,诸侯不再服从天子。为争夺土地、 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
(2)齐桓公称霸  
①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成为东方强国。
② 打着“尊王攘夷”口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强大霸主。
③ 葵丘会盟,确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3)晋楚争霸 ① 公元前7世纪后期,城濮大战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② 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4)吴越争霸 ① 吴王阖闾先攻入楚都,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霸主。
② 越王勾践尝胆雪耻,灭吴,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2、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格局形成。
(1)“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取代晋国国君。
(2)“田氏代齐”:田氏取代姜氏为齐国诸侯。  
(3)齐魏交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两强交战的新局面。
(4)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削弱。
(5)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强秦与赵军在长平交战,秦军大胜。
这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的战役。
三、民族融合
1、民族:除中原华夏族外,四周还有匈奴、东胡、戎、越族等。
2、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3、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莫定了基础。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社会经济
1、表现
(1)农业
铁农具:铁器使用开始于西周;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牛耕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溉;春秋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国李冰的都江堰、秦国的郑国渠是著名的水利工程。
(2)手工业
冶铸业: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②金银错新 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精美。莲鹤方壶是珍品。
漆工艺:出现采用夹芝技术的精巧漆器。
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细密。
煮盐业、酿酒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井盐;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酿造技术的发明。
《考工记》:手工业工艺的专著,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3)商业城市
商业发达: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 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商业城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2、由公田到私田
(1)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
(2)过程:①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向国君缴纳,并改变对耕田者 土地的剥削方式。
②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耕种的人转变为封 建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产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二、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
(1)“相地而衰征”:齐国管仲实行的赋税制度,根据土地多少、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鲁国“初税亩:”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承认耕者对所耕土地的所有权。
2、战国变法
(1)背景:①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②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概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3)影响:变法百多年后,新的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4)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内容: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
影响:①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
②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③他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特点:文化异常繁荣;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二、思想
1、老子 ①道家的创始人,学说深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相传著有《道德经》,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2、孔子  
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②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
③教育:“有教无类”思想,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④文化: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 即后来的儒家“五经”。
⑤影响: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 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3、百家争鸣
(1)形成:战国时期,各学派对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世界近代史要点分析
(2)局面。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道家其次。
(3)代表:墨家:鲁国人墨翟创立。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了 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儒家: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
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他被统治者尊为“亚圣”。
②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法家:韩非子是代表人物。认为今胜于古,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文化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最精华的部分。
2、屈原:创造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离骚》最著名。
3、诸子散文:孟子的文章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 想象丰富,
《秋水》《逍遥游》是古代文学名篇。
四、艺术绘画:
1、《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2、青铜器的装饰发展为完整的画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
3、音乐:湖北出土的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说明那时音乐的发展。
五、科技
1、天文:①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墨子》中的《墨经》记录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
3、名医扁鹊:战国时代名医,后代奉他为“脉学之宗”。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第二章
第一节 秦朝的统治
一、秦的统一(前221)
1、条件:①经过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较彻底的变法使秦国富兵强,实力最雄厚——物质基础。
③战国时经济继续发展,民族、地域同联系加强——社会基础。
④秦王赢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制定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主观因素。
2、重大事件:①灭东方六国(前230一前221年),统一中原。
②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③南攻百越,统一越族地区。
3、秦朝建立:前221年,赢政定都咸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4、秦朝的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
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人口约2000多万。
5、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
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④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进步。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内容
(1)政治方面: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中央:三公诸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③颁布秦律。
(2)经济方面:
①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车轨、驰道。  
(3)文化方面
①书同文(统一文字)。 ②焚书坑儒。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3、作用:①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和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重要作用。
三、秦末农民战争
1、根本原因:秦施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①徭役、兵役繁重。 ②刑罚严酷。 ③赋税十分沉重。 ④土地兼并严重。
2、领袖:陈胜、吴广(前208年) 刘邦、项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3、主要经过:①大泽乡起义(前209年)。 ②张楚政权建立。
③刘邦率军攻至成阳,秦朝灭亡(前207年)。
4、历史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③革命首创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第二节 西汉的兴衰
一、楚汉之争
①时间:前206年一前202年。
②性质:刘邦、项羽为争夺封建帝位所进行的战争。
③结果:刘邦战胜项羽(垓下之战)一原因:收揽民心;重用人才;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
西汉建立:前202年,刘邦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一、刺史制度
1、目的: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职能:监察。
3、内容:①始于汉武帝时期。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刺史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渐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州变成具有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地方行政区域。
4、影响:表明两汉监察机构的加强,有利于皇帝进一步控制地方官僚,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二、郡国并行制
1、含义: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2、王国问题产生:刘邦分封同姓王。诸侯国权力大,势力强,形同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3、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三、察举制
1、目的:满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2、职能:选拔官吏。
3、内容 察举: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征辟: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4、影响: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
四、编户制度
1、目的:加强对百姓的统治,控制剥削平民。
2、内容: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
3、职能:封建国家征收人头税、土地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4、编户齐民含义: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5、负担:①田租,即土地税;②人口税,分算赋和口赋;③徭役;④兵役。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晨和民族关系
一、匈奴的兴衰
①匈奴的强大和建立政权(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励精图治,统一蒙古草原, 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②西汉初年,匈奴不断南下。西汉与匈奴“和亲”。
③汉武帝时的兵戎相见
背景:西汉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 概况:三次大战(前127一前119年)。
结果: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
④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贸易、文化交流增多,和睦相处。
⑤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北:威胁着中原、西域等地。 南: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
⑥东汉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⑦北匈奴政权瓦解,其威胁最后解除。
二、张骞通西域
① 西域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汉朝时,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作西域。西汉时,西域有乌孙、车师、鄯善等36国。 生活着许多民族。
② 目的: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张骞两次奉汉武帝之命, 出使西域。
③ 概况: 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获得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凿空”)。
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④ 意义:汉与西域通好,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⑤ 西域都护的设置(前60年),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⑥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密切了西域同内地的联系。
三、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①含义:汉朝时,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语言不同,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主要的如夜郎、滇等,统称“西南夷”。 ②西汉在西南夷地区建立郡县,进行统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3: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