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教优秀论文3000字左右 浅谈幼儿数学为何而教、如何而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15:5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秀文章 浅谈幼儿数学为何而教、如何而教?
  惠山区玉祁中心幼儿园     刘  萍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因为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的特点,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数学教育应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创造,让孩子在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孩子对数学的热爱,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为孩子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在数学活动中,仍可见这样的现象:教师手把手地教孩子“依葫芦画瓢”——学习测量、让孩子反复枯燥地读、写、背、算,练习10以内的加减……久而久之,孩子势必思维僵硬、不善变通,兴致索然、无法探索新鲜事物,缺乏想象、对创造毫无自信可言。
新《纲要》提出,要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其中“感受”和“建构”的表述弱化了幼儿对具体数学知识掌握的要求,突出了对孩子积极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它强调由内在体验引发的兴趣,提出要让幼儿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能力培养方面,更是关注幼儿


探索、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如何将新《纲要》倡导的理念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去,以避免教学和幼儿的僵化?关键还在于教师对“幼儿数学为何而教”的思考,只有正确把握了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才能寻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幼儿数学为何而教?
1、幼儿数学为兴趣而教
新《纲要》在科学领域目标中指出,应引导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指导要点中也强调“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这些表述中,“兴趣”被反复提及,可见其重要性。幼儿的学习有着爱模仿的特点,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常常是某个能引发注意的事物便激发了他们探究学习的活动,所以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幼儿的兴趣必须能到尊重。而美国儿童心理学家Knauppr的研究也认为,“儿童早期数学活动经验势必影响其日后对数学科目的喜好与厌恶”,可见,幼儿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2、幼儿数学为思维而教
幼儿的数学学习和思维关系密切,一方面幼儿要具有一定的逻辑观念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数学教育要指向幼儿的思维发展。皮亚杰认为,3——6岁幼儿处于前运算时期,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惟实思考性和直觉判断性,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数学活动中,幼儿通过反复的自由探索、亲身体验达到动作的内化,在头脑中产生可逆性思维、符合逻辑的推理。在处于逻辑思维和数概念初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数学能有效锻炼并发展幼儿的抽象思维,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的作用,让幼儿感受到思维的魅力。
3、幼儿数学为生活而教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型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那么怎样让幼儿的数学学习“与自身有关”?答案是让数学教育来自生活,回归生活。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自己”


的问题,因而最容易被幼儿所理解,同时,当幼儿真正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性也会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这也是新《纲要》“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的目的所在。
4、幼儿数学为整体发展而教
幼儿教育注重幼儿“整体协调”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远不是教认数字、学习计算那么简单,科学的数学教育,应该具有完整、严谨的系统目标,每个阶段,每一次教学都应以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学习特点为前提,分割制定出详实可行的显性或隐性目标,针对幼儿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加以引导和培养,如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能正确取放材料并耐心操作;能完整、清晰地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具有良好的合作习惯和合作能力;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具有较强的抗挫能力……解读这些目标,能发现具有整体发展特点的幼儿数学教育不是孤立的于其他领域之外,而是与它们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培养着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个体。
二、幼儿数学如何而教?
1、寓教于乐,以游戏为教学形式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玩乐中他们无需拘束自己,尽情释放活泼好动的天性;游戏又常常带有某个“任务”或具有主题,幼儿在其中探索、模仿,满足自身的好奇,获得对外界世界的一种全新认识。在游戏中,幼儿常常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乐于展现自我,因此,以游戏为教学形式,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如大班数学活动《它们在哪里》,活动目标定位于提高幼儿数学能力和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两个方面,但要达成帮助幼儿掌握用“行”和“列”判断物体在格子图中的位置,感受思维训练的乐趣,从而培养思维的开放性,无异存在着难度,首要问题便是如何保证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保持相对稳定,并促使幼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之下?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精心设计了“和毛毛虫玩游戏”的趣味情境。
当活动在欢快的“扭扭舞”中拉开序幕,“今天谁会来和我们玩游戏呢?”幼儿一下子期待起来,用笑声迎来了憨态可掬的毛毛虫。但突然间毛毛虫又置身


于“行”(列)中和孩子们玩起了“捉迷藏”,于是带着“毛毛虫藏在哪里,你是怎么数的?”的问题幼儿步入复习“行”与“列”的过程,不知不觉为接下来的活动奠定了基础。“你们真厉害!可当行和列重叠成一张格子图时,你们还能找到毛毛虫的藏身之处吗?”教师激励在前,又以“质疑”挑起了幼儿“不怕输”的劲儿,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当自己和同伴的思维不断碰撞出火花,发现同一位置却因观察角度不同而有着多个表述方式时,幼儿惊异了!他们紧盯着黑板上的操作卡,期待着下一个答案的出现。当在我们的引导下,幼儿基本掌握用“行”和“列”判断物体位置的新知识时,幼儿开始产生倦意,由于早已意料到这一点,音乐中,我们出示“跳舞毯”,邀请幼儿一起玩跳舞毯的游戏,久坐已倦的幼儿一跃而起,跟随着我们舞动起手脚来,但随着音乐的戛然而止,“赶快找找标记中的毛毛虫藏在跳舞毯的哪一格?”幼儿又投射于思维的逆向训练之中。如此几个反复,幼儿或独立,或合作,动用着身体的每一部分展示格子图中毛毛虫的位置所在,气氛被推向了高潮,不时有幼儿呼喊着“真好玩!”看着他们乐此不疲的样子,我想,我们真的是做到了“寓教于乐”。
2、适用材料,以操作为学习途径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材料是必不可缺的,只有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幼儿才有可能收获和发展,而相对于教师的口耳相授,因为这份收获来自幼儿自身的探索,就变得格外有意义,正如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只有通过“做中学”习得的知识才具有生命力,不会被遗忘。但用以操作的材料并不是可以随手拈来,诸如在数、形、量等同样内容的学习中,因为幼儿能力、兴趣等的差异,就需要提供难度不同的操作材料,以体现适宜性。
如在“认识圆柱体”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积木,有他们早已熟悉的正方体、长方体、梯形……当然还有本次活动的重点:大小粗细不一的各色圆柱体。活动开始,我们带领幼儿进入“建筑工地”,鼓励幼儿利用这些“建筑材料”开展“建筑比赛”,幼儿个个跃跃欲试,不多久一座座“高楼”“庭院”便呈现眼前。介绍中幼儿侃侃而谈“我用长方体和梯形搭了……”,但每每指向圆柱体他们都用“这个”或“那个”来代替,甚至还有孩子为它起了新名字“长圆形”。当圆柱体引发幼儿足够注意后,我们将幼儿注意集中:“今天建筑工地上新来的材料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通过把玩和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5-19 15:51:46 | 只看该作者
察幼儿很快发现“它们都是长长、圆圆的,身体上下一样粗,两面是圆形”,“像这样的形状我们就叫它圆柱体”,活动很快在大家的集体小结中结束,但幼儿在摸索中获得的圆柱体印象却已经牢记在心。
如果说在引导幼儿认识物体形状时,我们更多思考的是选择何种材料进行操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掌握其外形特征,那么在帮助幼儿进行数量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的就是怎样根据幼儿的能力现状,提供适宜的材料供幼儿进行操作。在“复习10以内加减”中,我们发现幼儿存在着能力两级分化的现象,选择哪些材料才能同时满足他们?一番思索之后,我们将本次活动设计为合作游戏的形式,为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纸牌:由一方先出牌,另一方根据前者纸牌上的数字出牌,两数加起来必须是事先协商好的总数;为能力一般的幼儿提供黄豆:规则和玩纸牌一样,不过用黄豆数量代替纸牌数字。纸牌适宜于数量已经内化的幼儿,而黄豆能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获得直观的数概念,顺利进行运算。同样的模式,但因为有了难易不同的材料,幼儿便都有了发展的机会。
3、回归生活,让知识在应用中内化
学习中,幼儿习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尽管在积累中这些知识将日益丰富,但如果不加以应用,它们只能是孤立而静止的,因此,幼儿数学教育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联,教师应做有心人,鼓励并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习得的数学知识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融会贯通,得以内化。
绘本《小猪和十二只蚊子》诙谐有趣,描述了小猪不断邀请同伴到家中作客,实为增加动物数量以减少蚊子对自己攻击的故事。因为其中包含“平均分配”这一数学知识,我们便将它设计为一个数学活动,引导幼儿理解什么是平均分配?并学习平均分配物体。活动中,幼儿一边阅读,一边尝试将十二只蚊子平均分配给二只、三只,以至更多的动物,不多久,幼儿便掌握了“平均分配”的基本方法。
但活动并未到此结束,我们将幼儿习得的内容渗入了活动区域中:医院里,医生在思考着诸如“病人一天服三次药,每次服两颗,十八颗药能服几天?”的问题,想着如何配药;甜品店中,服务员商量着如何将一包豆奶或一个苹果平均分给几位客人?娃娃家里,妈妈一边忙碌地烧饭洗衣,一边还在想着怎样把瓜子又快又公平地分给每一个娃娃……看似一个个简单的问题,当被分配的物体发生


了变化,或思维的方式产生了变化时,孩子们可是又得好好思考上一番,才能寻找出解决的方法和正确的答案了。但谁能说孩子们又仅仅是在游戏和玩乐呢?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幼儿对习得的数学概念将理解的更为深入和广泛,更可贵的是,他们已然学会了如何运用,这才是“活”的教育。
4、等待孩子,让学习变得轻松美好
曾几何时,人们喜欢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激励自己和孩子,于是,幼儿数学教育变得急功近利,在成人的督促下,小班幼儿学写数字、大班幼儿计算加减乘除……在成人意识里,似乎幼儿比同龄伙伴早掌握或多学会一些数学技能,便预示着孩子的聪明,今后多了一份成功的机会,其实不然,幼儿数学教育是一本科学,严谨而有着不可违背的规律性,不论学习哪一部分数学知识,都应与幼儿的身体、智力发展紧密相连,只有适宜于他们发展现状的学习,才有可能变得轻松和美好,所以,有时不妨放慢我们的脚步,等待行进中的孩子,或许当他们尽情品味之后,在接下来的旅途中会跑得更快、更尽情!
灏灏机灵、能言善道,可就是这么一个孩子,每每在数学活动中便“卡了壳”,这不,圆圆钟面上的整点和半点让他头晕脑胀,小伙伴正确的操作更是让他羡慕不已!看着他的样子,灏灏妈妈焦急万分,一早便跑来和我商量该怎么办?听到她每天都在家辅导灏灏认识时钟时,我好奇的询问她是怎么辅导的?灏灏妈妈打开在家中给灏灏做的练习题,只见钟面上展示的时间应有尽有,对于一个尚且分不清时针、分针和秒针的孩子,这些练习题只会让他的思维更加混乱。于是,我帮灏灏妈妈分析灏灏的问题所在,希望她配合我们,停止这些练习,避免引发孩子的焦虑和挫败心理,而改以时钟玩具入手,激发灏灏对“时间”和“时钟”的兴趣,再循序渐进地对其加以引导。灏灏妈妈在半信半疑中改变了对灏灏的辅导策略,当看到灏灏不再对着时钟唉声叹气时,我加强了对他的指导:或和他玩“猜时针、分针、秒针”的游戏,或扮笨装忙请他帮我看时间……慢慢地,灏灏果然进步了,经常能听到他骄傲地告诉大家“现在几点了”,因为这,灏灏还多了一个可爱的绰号——报时鸟。
    当我们牵手稚嫩的孩子,引领他们进入数学世界时,如果能对“幼儿数学为何而教?如何而教?”进行正确的解读,相信不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都将有一份崭新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9 23: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