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笑谈诗韵意悠悠 趣说词意话绵绵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这教案中我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呢?



古诗里面有些内涵是不能用语言阐述清楚的,需要我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感悟,细细玩味。因此,教学中从“情感”切入,以别离之情为突破口,以“友情”带动阅读理解,进而学习全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堂里,老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之间,往往凭借着一个个文本,这些文本都是充满各种情感的,而情感是诗歌的生命。一篇篇诗文,因为有了隐含的情,语言文字才会显出它的鲜活,抽象的汉字才会渗透人心。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教学中,情感目标是不能忽视的,无论是写还是读,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因为“人是有感情、思维能力、精神境界与个性的,或者说是有‘灵魂’的。”我们的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限制,文本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往往难以引起其应有的“反应”,读起诗歌,常有悲不见颤音,喜不见笑意,浮在语言文字的表面“沉”不下去。因此,引导学生深切体会蕴涵于古诗中的思想感情,须充分挖掘和运用诗歌里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架设学生与诗人情感的桥梁。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中激发情感的最佳点来创设情境,运用朗读技巧、语言渲染、情境架设、字词品味等去引导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诗歌要在诵读、背读的理解“别情”上下功夫,把情感融入朗读之中,可以促进朗读。理解诗意时,不妨让学生借助资料、备注、吟诵,读懂古诗。此外,古诗是浓缩的精华,不妨让学生结合古诗想象创造,编写送别故事。这样的教学,正是以“别情”为中心点,从读会、读懂、读深几方面循序渐进,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当然,这种教学设计一般在小学中高段运用较多,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和成长经历教学,也是古诗词教学中童趣逐渐转向情趣的表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理解、运用,就要靠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如果教师总是以理性俯视学生,以漠然试图激起学生的情感,这如何做到新理念要求下,教师应做“平等中的首席”呢?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5.角色体验,动态学习



在小学课本中收集的一些古诗,很多都是表现生气勃勃的儿童生活之作,角色鲜活,童趣无限。比如《所见》、《垂钓》、《夜书所见》等等都刻画了儿童稚态可掬的形象,非常感性。在教学这类诗歌时,让孩子们去体验作品中的角色,根据文本去演一演角色或摆一摆姿势,在群体的互动中来快乐学习,在动感课堂中领悟古诗的描绘,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在《所见》中,针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我有这样一个教学设计,让同桌互相演一演诗中这个可爱又贪玩的牧童。虽然对于诗意没有去讲解什么,但孩子们一点也没有理解的障碍,捕蝉的动作表演得栩栩如生,仔细地循声寻找,蹑手蹑脚的动作,闭口而立的小心模样,简直是个出色的小演员。在这样的角色表演中,我们可以完全相信孩子们已经自己领会了这首诗。在这样的动态表演学习中,文本眨眼间转换成了学生的剧本,而学生自己也成了剧本中的主人公,轻松完成了这首诗的学习。



古诗《垂钓》中这样描写:“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像这样充满童趣的诗,运用小品表演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在“读一读,想一想,仿一仿,做一做”的过程中,师生也一起“学一学,乐一乐”,最后水到渠成,一个活泼可爱、稚态可掬的蓬头童子形象已熔入了学生的记忆。



是呀,从理论上分析,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倾听、专注、安静,可作为孩子安静倾听的互补,让孩子们根据文本手舞足蹈,带着特有的肢体语言融入课堂教学,这也正是紧张有序之后的轻松互动,有益孩子的身心,遵循了儿童的特点,活跃了课堂,收获了成效,在动静结合中一举多得。



俗话说得好:“宁可生个拆墙拆壁的孩子,也不愿养个挨墙靠壁的呆儿”。咱们也来充分利用孩子的肢体语言,让咱们的古诗教学“动感十足”吧!



6.直奔焦点,放飞想象



众所周知,古诗词的意境唯美又深远,往往每个人的品味不一,感悟也不同。在教学中,抓住关键字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在品赏体味“焦点”样的字词中议一议、评一评,可以让孩子们理解得更深更透。虽说古诗是不可能讲透尽悟的,但童心无限,儿童有奇特丰富的想象力,这会使古诗的意境更深远悠长,也许旧诗里会蹦出新意来。



在《泊船瓜洲》一诗中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某个侧面去品赏这首古诗,我发现“还”是这首诗的诗魂,表达了诗人王安石的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因为离家近所以很想还,因为时间久应该还,因为思乡切所以更要还!但是诗人王安石皇命在身重任在肩,还是不能还。于是诗人有感而发,便有了本诗。老师从教者的一方去探究本诗,的确能够感悟到“还”字在诗中的画龙点睛作用。但学生的层面一般没有这么深度的理解,这就需要教者抛砖引玉去引导了。在本诗的教学设计中,先用问题直接切入“还”字:“读一读这首诗,你认为诗中的哪一个字集中表达了诗人想回故乡的念头呢?”抓住这个关键字之后,紧接着连带出“只隔数重山”、“又绿江南岸”,“何时照我还”这些诗句,环环相扣,在读议与揣摩中层层深入,领悟到“还”字正诉说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吃透挖深教材,这种以点带面“焦点辐射法”的运用在教学里还是使用比较多的。比如在《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的“醉”字,也是一个“诗眼”。先让学生围绕“醉”扩词:沉醉、迷醉、陶醉、喝醉、醉生梦死……然后让孩子们读读诗,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辩论究真一下:你认为诗中的“醉”应该属于什么醉呢?大家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有说喝醉的,有说陶醉的,……其实在这里,老师的立意并不是为了得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在意学生思考、品味、想象的过程。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管是哪一种“醉”,在孩子们各自的论点中,都能深化对这首诗的理解,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品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7.课外探究,分层激趣



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分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一个语文老师,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古诗词的崇拜者是不可能的,但熏陶出几个小诗迷来那是轻松的。当然,这里的功夫主要在课堂之外了。教师可以寻找一个契机,从课堂学习中延伸出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学生对古诗的知识面,把课内的“感悟熏陶”引向课外综合实践的广阔天地。其实,在中高段的教材中,编者已经体现出这样的意图了。在《月球之迷》的课文中,穿插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句;在《梅花魂》这个单元里,罗列了许多思乡念亲的诗句,这正给学生架设了一个自主探究古诗词的平台。如果我们老师已经注意到这种趋势,可以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和家庭作业中有意识地去加以这方面的渗透。比如:



罗列一系列“愁绪”主题的诗词,让学生利用暑假去考证谁的愁最深?是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是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或是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



要到杭州春游去了,除了“安全须知”之类的话题外,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杭州西湖的诗词,读读诵诵,在午间休憩时来一次小竞赛,给去杭州的旅程增添一丝古韵诗意,感受杭州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



作为一个余杭人,一个就读于临平山角下育才实验小学的学生,利用“劳动节”、“国庆节”的假期,不妨去搜罗考证一些关于余杭或临平山的诗,感受家乡的文化风采。在临平山公园,就有很多石碑,上面刻着有关的诗篇,相信孩子们也会被“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迷住的。



学习了苏轼、白居易、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诗,大概总有几个崇拜者,可以培养几个大诗人的“粉丝”,收集一些诗人轶事,追捧几个古典偶像,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多姿多彩些。



开展一次古诗改写比赛,把古诗改写成一篇美妙的散文,比比谁的功力最深。



设计一次班队活动,围绕“思乡”主题吟诵相关的古诗词,让学生们也来斗斗诗。



出一张竞赛试卷,围绕“春花”、“秋月”、“夏韵”、“冬情”这些诗句,筛选出几个古诗高手,送给他们鼓励的掌声。



……



以上可见,课外学习的空间是很广阔的,渗透的机会也是无限的,引导的方式是多样的。



8.现炒现卖,成功体验



我们学习古诗词,除了欣赏品味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外,也可以学以致用。当那些千古名句成为哲理化为经典后,我们也可拿来装饰我们的文章。当我们在生活中也有了诗人的遭遇或经历和感受,也吟几句来抒发心中的共鸣,这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当孩子学了很多古诗词后,他们也需要一种成功体验。孩子们掌握了许多古诗词,有时在特殊的情境中不禁会脱口而出。我们老师认识到这些后,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尝试,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吸收为积极释放,也为口语表达和写作运用增加色彩。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设计这样一道填写诗句的练习题:“(      )”,春节就快要到了,我们更加思念远在外地的外公外婆。外公外婆,请让我们早日团聚吧!不难看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恰当入选。



有时也可以提供语境,练习运用诗句。例如:



①啊!终于爬上山顶!我站在山顶上,杜甫的“(         )”实在是太妙了,向下望去,深深地为其壮美所感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昨天中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老师给我讲的习题,豁然开朗,真是“(       )”于是迅速地解出了这道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除此之外,在现代文教学中,也可以适时地引用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例如:在教学《风筝》时,课件出示“儿童放风筝”的背景图,图中有清高鼎一首《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老师可以诱导说:“同学们,你们瞧,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拂面,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放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面对此情此景,学生一定按耐不住,情不自禁地朗诵诗来。这样,以现代文《风筝》为立足点,巧妙地引入《村居》一诗,既复习了诗文,又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特别在一些习作中,更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引用几句经典名句,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感,同时也拓展了写作思路,激发了学诗热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用在西湖美景中是否很美妙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以适当运用在感恩系列作文中;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来赞美春天也是有感而发呀!



……



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学一学用一用,再学一学用一用,这就是积累提高,学以致用!



三、因“材”施教:等闲走进诗词园,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理解的“材”是广义的: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契机等。面对多变的因素,我们也要随时求变。



有人认为,上语文课应是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知识,在语文课上画画、唱唱、演演、动动似乎花俏了一些,尤其是教学古诗,还是简单些为好,别出心裁地搞花架子是否会适得其反?其实不然,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的提高教学效益,为了效益而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把音乐节奏、画面色彩、肢体语言等适当地贯穿于古诗词的教学中,以不同的审美情趣获得不同的感悟,换得学生身心快乐,情趣盎然,从而使教学效益倍增,为什么就不可以尝试呢?何况我们的古诗中本来就包含着丰富的音乐、绘画、哲理、节奏等元素呀。



不过,事情都有一个“度”,在教学中讲究简朴、适度、随机是很关键的。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施教的“度”。



1.童心童趣童真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但孩子是最不相同的。幼稚可爱的低年级、似懂非懂的中段学生、青春萌动的中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面对初入学的小学低段的孩子,在教古诗是就要注意有童趣,在教学时呵护他们可贵的童心。当然这时选择的一些题材也往往是充满童真的原生态诗歌,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活泼些,不拘一格。



比如在对古诗里一些人物思想情感的渗透,不需要太深奥,讲得很生僻学生是不可能理解的。有时孩子是永远也无法理解大人的世界的。故作深成的少年夫子不是我们培养的目标。



2.古色古香古韵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意境、机缘。所以我们教学时千万要保留其中的原汁原味,不要喧宾夺主,用现代的东西把它搅得变味了。有时虽然一定的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古诗,但是不能过分追求形式和追求新奇,而把古诗搞得不伦不类,表面上很很热闹,可实质上破坏古诗的原意,白白浪费老师的精力却导致学生的误解。



3.合情合理合拍



其实,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有时我们可以允许学生的“不求甚解”。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果老师急于求成,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合情合理地进行教学。我们允许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囫囵吞枣”,但我们不允许自己的“拔苗助长”,我们的教学要合乎学生学习的节拍。只要有时机,我们可以让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反刍”,相机补充理解。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是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4.深入浅出求真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成人的思维与孩子是不一样的。在备课时,我们老师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历,也许对有些问题看得深、透一些,所以会对教材“挖掘”得比较深,但是那只是老师个人的感悟,而非学生的。不同的人,读诗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是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片沃土,传承这片瑰丽的文化风景,需要我们拉着孩子们的手,去靠近它,走进它。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当代高度发达的物化生活里,揉进生活的诗情画意,那应该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诗化生活。一个炎黄子孙,能得到古诗词的熏陶浸润,也许更能谱写出自己的诗意人生。在语文课堂里,让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呈现“万紫千红”的美丽,让我们的引导也有“润物无声”的渗透力,让我们的“用心教学”也能“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吧。来,挽起孩子们的小手,快快乐乐,走进古诗词!



参考文献: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专题》 2001年7月第1版



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2006年6月第1版



孙双金《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2001年4月第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23: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