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单元教学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漫步云涧
时间:
2009-3-31 10:09
标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单元教学研究
重庆市教科院 陶元红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版本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实验教材编写体例都采用了主题统整,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由若干课组成。在进行单元编排时,编者将“内容标准”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通过融合后确定出一定的主题,这个主题大都选用了一个蕴含品德内涵的文学性标题,来对单元中的课文进行统领。编者以这个主题为中心将有关的学习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材编写方式,有利于让学生获得与较为完整的学习经验,形成看问题的整体视野,也能较为全面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品德与社会》教材在进行单元编排时,各课之间的关系或承接或并列。现行《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以具备承接关系的单元内容居多。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单元,共有三课。第一课,《规则在哪里》,主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第二课,《规则有什么用》,主要让学生了解规则的作用;第三课,《我们给自己定规则》,主要引导学生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通信与生活》这个单元,也是一种承接关系,但本单元的承接关系又有所不同。第一课,《通信连万家》,认识通信的种类、特点,懂得通信礼貌,遵守通信的法律法规;第二课,《从烽火台到互连网》,通信的发展史;第三课,《小窗口大世界》,认识大众传媒,了解大众传媒的作用,如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即时获取对生活有用的信息等,并养成看报,听广播,上网查资料的习惯;第四课,《从看电视说起》,使学生能够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本单元在内容上的顺序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两课内容主要集中讲通信,而后两课主要讲大众传媒,而通信和大众传媒并不是完全等同一关系,主要是一种关联关系。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认识到,第一二课之间与第三四课之间各自是一种很强的承接关系,而一二课与三四课可以是一种并列关系,但如果从单元主题出发,本单元应当按先上一二课再上三四课的序上。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也有一些属于并列关系的单元,如:四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单元,第一课《让爷爷奶奶奶高兴》,侧重孝敬长辈教育,第二课《伸出爱的手》侧重对残疾人有爱心和同情心教育,第三课《我的邻里乡亲》侧重邻里关系教育;第四课《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侧重进行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教育。这个单元课与课之间没有承接关系,教师上课时,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的序,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的序。
而现阶段,有很多品德与社会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的教材单元编排还不能很好地认识和把握,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没有树立单元意识。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仍沿袭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单课教学方式,注重一课一得,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课与单元脱节,课与课之间的逻辑结构被忽略。老师们常常把后一课的目标或内容拿到前一节课来上,或后一节课上的内容完全重复前一课的教学内容。本来教学中恰当的逻辑重复是可以的,但无效的简单重复是应该避免的。
问题二、不能把握和吃透教学目标。教师对单元中各课目标的点位抓不住,不从整体与部分的对应关系来思考各课目标,也就是说,不能以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为基本依据,准确地确定各课的教学目标,深度理解这一课与单元的对应关系,它在整个单元中的点位,以及这一课目标与前后课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
问题三、不能很好地进行课时划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很多课都需要二至三课时完成,目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降低知识密度,尽量组织学生的体验活动,如四下四单元第二课《从烽火台到互联网》,这一课如果教师用一课时完成,教学密度就相当大,既要讲古代通信又要讲现代通信,还要展望未来的通信,如果用两课时完成,教师就可以多设计一点学生参与的体验活动。如可以设计一些将学生带入历史情景的活动,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古时候人们的通信方式,从而悟出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地理环境,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利用水、火、声、飞禽、牲畜等来进行通信,从中也体现了古代人们观察和利用大自然的智慧。
问题四、不能依据目标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为:引入的课程资源不丰富,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典型,教师不能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并将获取的信息加以综合。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原因是大多数老师还缺乏上好品德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客观原因是品德课教师大都是语文课教师兼,又是大班教学,老师的教学负担很重,没有足够的精力来钻研教材,再加之品德课教学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搜集资料和开发课程资源,由于资源的缺乏,在内容的选择上就受到一定限制。
那么,如何依据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呢?我认为,首先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备单元。弄清单元主题目标的指向和单元内容包括的各种目标元素和内容元素。如《通信与生活》这一单元,主题涵盖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社会常识教育、品德教育、历史教育、法规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而根据单元主题指向的内容,其中的教学元素包括了各种通信方式及其特点、通信礼仪、通信法律法规、通信发展史、大众传媒、获取信息、信息辨别力等教学元素。教师还要了解本单元共安排了几课,每一课各包括了哪些内容元素。编者将这些课文编排在一起,其总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第二、备课文。根据单元目标,教师要弄清本单元各课的目标与内容,搞清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每一课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它与单元主题和目标是如何对应的。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承接的还是并列的。如《通信与生活》这个单元,各课之间就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出这一逻辑关系。同时,确定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后,还要确定出这一课应当划分成几个课时来上才恰当。
第三、备学生。要分析和思考学生与课文目标与内容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一课是经验性课程,还是知识性课程?可利用学生哪些生活经验,学生有哪些间接经验,应当让学生获得哪些间接经验,应当让学生把握哪些知识?备了学生后,教师还应该回到教材上,看看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可用资源,哪些资源与学生情况不符应当删去,哪些资源应进行恰当的补充。
对于按单元编排的课,教师在上课时,要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为基础,组织教学活动,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的培养融为一体。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目标,用目标来指导整个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导课时要做到根据目标设计引人入胜的开课环节,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要注意依据目标让教学波澜起伏,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富于启发性、参与性、体验性。每一个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紧扣目标,特别是在学生的活动之后,在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往目标上引导。同时,在进行单元教学时,个别单元可以针对学生的学情,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对单元中的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一些是并列关系的单元,也可以调整内容,换课次进行教学。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单元教学的核心是准确定位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价值取向,然后再根据目标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单元编排的教材体系在教学时才不至于跑标,才能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