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测得的这组数据中,身高最高的是多少?最矮是多少?相差多少?
2.这63名学生在哪个范围内变化?
3.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①此情景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②通过问题串,减少难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③问题1中的身高最高目的是找最大值,最矮目的是找最小值
问题1实质上是为问题2做铺垫,有了问题1的基础,问题2就迎刃而解了
问题3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环节二: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阅读课本 P164 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组距?什么是频数?如何确定分组数?
2.归纳列频数分不表的步骤?
3.讨论交流:
(1)你能从频数分不表中得到何种信息?
(2)比较原始数据与频数分布表的各自优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借助层层递进的问题,使学生掌握制作频数分布表的基本步骤和关键点、易错点,并且会读频数分布表,从频数分布表中得到相关信息。.而问题3中的第二个问题主要是为下节课直方图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1.组距: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
频数: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
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2.列频数分不表的步骤:
(1).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和组数 注意确定分点,遵循不重不漏,上限在内的原则
(3).列频数分布表
3.(1)通过频数分不表可以决策从身高155 ~164cm的学生中选队员。
(2)频数分不表易于显示大小数据出现次数多少,分不清况,那一组数据较集中等。但原始数据不见了,还不够直观。
设计意图:解答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通过问题解答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探究
1、上面数据进行分组时,组距取2,求一下组数?
2、上面数据进行分组时,组距取4,求一下组数?
3、上面两种分组方法能否选出40名队员?
4、思考分组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逐步体会在确定组距时要注意组数的多少,组数过多(组距过小)数据比较分散,组数过少(组距过大)数据比较集中,无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分组时数据是100个左右时,一般分成10组左右。
环节三 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
1.一个样本含有20个数据
35,31,33,35,37,39,35,38,40,39,36,34,35,37,36,32,34,35,36,34.
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它们的差是 。在列频数分布表时,如果组距为2,那么应分成 组,32.5~34.5这组的频数为____。
2.某校18名数学老师的年龄(岁)如下:
29 42 58 37 53 52
49 24 37 42 55 40
38 50 26 54 26 44
请填写下列频数分布表:
年龄(x) 划记 频数
20≤x <30
30≤x <40
40≤x <50
50≤x <60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也为下一组拔高题做准备
环节四:归纳小结 反思提高
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互相交流,再请二至三名同学代表发言。最后老师作总结。教师多媒体展示列频数分布表的步骤。
设计意图:
目的就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频数分布表的步骤,加深对频数分布表的认识。
环节五 分层练习 巩固新知
1、基础题:
(1)在数字69669966699966669999中,数字9出现的频数是 。
(2)在对100个数据进行整理的频数分布表,各组频数之和是 。
(3)已知数据25,23,27,29,24,2,26,27,26,25,25,26,28,28,29,26,24,25,在列频数分布表时,如果取组距为2,那么应分成 组。
2、拔高题1 七( 4)班体育委员统计了全班同学60秒跳绳的次数,并列出下面的频数分布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