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手记精选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08:49:00 | 只看该作者
公开课,教给我如何上一堂好课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的不断深入,公开课成为了每个老师展示个人风采和研究成果的最好途径,同时,由于追求公开课的严谨和公众效果,每堂课都要经历反复的锤炼,修改,试讲,所以,凡是讲过公开课的人都说:公开课是最折磨人的,也是最锻炼人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每一堂公开课,不仅是上给学生的,更是上给自己的。在我工作的近六年之中,有四节公开课,给了我深刻的影响,就是这四节课,教会了我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

第一节:教会我如何备课

第一堂课,是我参加工作后拿的第一节公开课,回想起来,那时的我真是稚嫩的很,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对教学还不甚了解,唯一的抓手就是教参,可是,教参上只有要点,没有过程,除去小时候上学时对课堂的一点影子,就一筹莫展了。最羡慕那些有经验的老教师,能把每一个知识点深入浅出的,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串联起来,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为了尽快步入正轨,我也曾投机取巧,上网看看别人的教学设计,稍作修改,变为己用。可那些设计即使再精彩,毕竟不是自己的真知灼见,上课总是不由得走教案,生怕忘掉教学环节。在那样狼狈的境地里,别说与学生对话了,有时,甚至连学生说的什么都顾不上关注,只想下一步要如何如何。当然,那时,我也同每一个新老师一样接受了学校领导们炮轰般的听课、评课,在他们一连串的指导和强化训练下改掉了自己一系列的坏习惯。终于,在我对语文教学刚刚有点感觉的时候,我迎来了工作以来的第一节公开课。

那一年,学校要举行一次教学年会,竟然大胆的安排我上一节语文课,负责指导我的,是一位姓刘的主任。接受任务后,带着紧张和激动的心情,我开始很认真的备课,可是每备一遍,都被主任否定了,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环节的设计,再到教学语言的艺术,总是不尽人意,就这样,在主任的授意之下接连改了三、四遍。然而最后,还是全部被推翻了,由主任口述,一句一句帮我备完了课。当时我觉得很失落,既然不能用我的教案,为什么还要让我反复备课呢?

备课的同时,每到一个环节,主任便模拟一年级小朋友的种种状况,从语气到神情都像极了,说实话,看到一个成年人模拟小孩子稚嫩的语言,实在是有些奇怪。接下来,她又监督我把每个环节和每句话记住,甚至说每一句话时做的动作都要我记得一丝不差,直到讲课的前一天,我还在教室里一遍又一遍的面对她讲课,而她就扮演一年级的小学生来回答问题,直到我不再出任何错误的时候,她才让我登上了讲台。就在这样精心的准备下,我顺利的表演完了整节课。

我的入门第一课,就是在这样原始的手把手的教导中完成的。直到几年以后,我才完全从中悟出了备课之道。明明知道我备的教案不理想,还让我备课,那是在让我自己去研究、吃透教材,只有在自己对教材有了全面把握的时候,才能真正了解为什么要教和教到什么程度。而之前,我在讲课的时候之所以会忘记这些环节,就是因为我还没有做足备课的功夫,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备教材。而备课时模拟学生的发言,那就是在带着学生备课,只有预设出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哪些情况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设计。这就是备学生。现在,我也成为了一位带教老师,在指导新教师上课时,我发现自己也在带着她一步一步走以前老教师们带我走的路,从吃透教材开始,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备自己,真正学会备课。

第二节:教会我投入

工作第二年,我被聘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也常有机会在校内校外讲公开课,那时,虽然我开始比较全面地备课,但是总是不知为什么课堂效果总是与备课时的预计相差甚远。在我工作第四年的时候,第二节课影响了我。

那时,学校积极倡导同组教研,同年级组的老师一起教研,以研究课的形式展示教研成果,我们组选择了四年级上册的《去年的树》这一课,由我来上课。这是一篇短小的童话,讲述了一只鸟儿和一棵树的美好友谊。课文短小,语言很浓缩,学生不容易理解,特别难讲。经过讨论,我们认为这堂课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最好,同教研组的老师给了我很多建议和指点,在他们的启发下,我对这堂课有了很多灵感,设计以语言的暗示、情境的渲染、图片和音效创设一个贯穿始终的情境。在情境的感染下,每次备课,我都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也在随着课文的情节起起伏伏,这是第一次,我对公开课的感觉不是排斥,而是跃跃欲试,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上课时,我在为学生创设情境的同时,自己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情景,结果,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在讲到小鸟向大树最后一次道别的时候,我和孩子们竟一起哭了,这样的动情于我来说,可是第一次呀,我和孩子们流着泪走下课堂,深深沉浸在小鸟和大树的悲哀里。那节课,学生的理解和朗读也空前的出色。而我,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没有落下一个教学环节,一句话,这都是因为我所讲的都是我自己的东西,更是因为我全身心投入了,那种与学生一起沉浸在课文中互相交流的感觉真是美妙极了,我想,只有真正投入过的人才能感觉得到。虽然这堂课并不是完美的,但看到自己的设计和自己的投入起到了效果,真得很兴奋。那一节课之后,我才真正感觉到站在这三尺讲台上,我不是在表演了,而是在用心讲我自己的感受,真正感觉到自己在焕发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应有的魅力。

第三节:教会我挖掘

一节课的成功并不代表什么,毕竟,我还是在别人理解的基础之上研究教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急需提高的还是钻研教材的能力,学生五年级的时候,我讲了给我深刻影响的第三节课。这是一节历下区的展示课,课题是《钓鱼的启示》,课文讲了一对父子,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去湖边钓鱼,恰巧钓到了一条不多见的大鲈鱼,而由于捕鱼开放的时间未到,父亲坚持让孩子把鱼放回湖里,以此给孩子深刻的教育。这节课的内容很难,备课前,我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反复研读教材,但对教材的理解始终浮于在文字表面,与教参上的内容差不多。这时领导点拨我,读文章不能只读文字本身,更应该努力挖掘文字背后的东西,有时候甚至要抛弃教参,才能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就这样,我抓住文中父亲的描写反复推敲,从父亲平静的态度中,读出了一个父亲在面对孩子苦苦哀求时内心的不平静,这平静中有不忍、有坚持、有痛苦、有对孩子的期望,简简单单一个词,竟然能产生这么许多不同的理解,就这样挖下去,我越读越深,每读一遍就有一份新的收获,到讲课之前,教案修改了近30遍,累计写了300多页教案,结果,上完这堂课,学生们学到的,远比我最初计划的要多得多。这节课,让我站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审视教材,让我学到了分析教材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学到了教学设计的巧妙和精致,让我深深感受到,讲好一堂课必须对教材有深入地挖掘,多元的理解,才能真正走入文本,走到孩子们的心里去。

第四节:教会我科研

第四堂课发生在上学期,灵感源自一堂推门课《儿童诗两首》,那节课我带着孩子们细细品味诗中凝练的用词,优美的语言,发觉诗歌果然越读越有味道,我和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不久,学校的课题研究课开始了,我们的子课题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我灵机一动,既然孩子们对诗这么有感觉,那我们就试着写诗吧。我打算以春天为题,用图片和老师的示范打开学生的思路,一边总结诗歌的特点,一边让学生从些简单的诗句开始练习写诗。我把我的想法对课题组进行了汇报,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但大家认为让学生们一开始写诗不符合五年级学生特点,而且诗歌在教材中并非习作重点,教科研的基础应该源自学生和教材的需要。经过课题组认真的推敲琢磨,最后我的课题研究课定位于“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诗一样的语言”。经过课题组的教研,我豁然开朗,授课和科研不能跟着感觉走,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需要和在教材,这才是真正的创造性使用教材。我按照老师们的意见修改思路,上课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描写出的经典优美的语言,令我和在座的老师非常吃惊。这堂课使我明白,语文课是一种需要,而需要的主体是我们的学生,只有真正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一堂课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而教育科研的任务,就是找到需要,解决问题。



回想起来,这四堂课恰恰是我钻研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几个转折,就是这几节公开课,逼得我不断钻研语文教学的真谛,使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对教材有全面地了解,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多元的理解文本,着眼于学生的需要,才能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而上课时,也要全身心地投入,与学生一起沉浸在情境中与文本进行交流,互相倾听,这才是一堂完美的课。当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距离上一堂完美的课还很远很远,但我相信,随着我们不断地钻研和学习,我们离这个目标不会太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08:49:00 | 只看该作者
美丽是一种痛
静静地,轻轻地,一气读完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感动占据我的心,久久迷醉其中,像个孩子般,

时不时就泪流满面。

正如他们的名字,青铜和葵花不仅与大地艰辛与苦难的命运紧紧相连,也呈示着生命与人性的朴素、

坚强、尊严和美丽的光芒。青铜无语,纯爱无声。苦难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令人焦灼难安、

回肠荡气。

“读这本书不流泪是不可能的。”为了葵花上学,青铜选择了摸银杏的游戏,我就不由在青铜的笑靥

里潸然泪下;为了葵花晚上写作业,青铜捉来萤火虫做了十盏南瓜花灯,我又不禁在灯光摇曳下的青

铜的笑影中任泪水爬上眼角;为了让葵花看马戏,青铜顶着葵花默默地站立了一个晚上,我在青铜的

纯美坚毅的背影中想起了我的哥哥,感动从心中升腾;为了葵花报幕时的美丽,青铜用冬天的冰凌,

吹成一串闪亮的冰项链,那么纯洁,那么夺目……

葵花,一个令所有人疼惜的楚楚可怜的孩子,似乎生来就是青铜家的一员,为了给奶奶治病,她独自

踏上去江南的船……

读着文字,被这些无言的大爱、炫目的纯美感动着。然,这又是一个苦难和痛苦肆虐的时代,一个生

存和挣扎并存的时代。大麦地遭遇火灾、水灾、蝗灾的摧残,漫无边际的清贫,如同一根凌厉的鞭子

,撕打着大麦地的人,有人饿死了,有人逃离了,可青铜一家却平心静气地忙碌着,他们出河入海,

割茅草,卖芦花鞋,不慌不忙地等待春暖花开的时节。他们从容地挺立在苦难中,襟怀坦荡,博爱生

活,如同在黑夜里用黑色的眼睛来寻找光明一般……此时,所有的苦难,都成了映衬他们风度的庄严

背景。

《青铜葵花》把所有的苦难都镀上了美而忧伤的光泽,像安徒生的童话那样,在字里行间浮现出含泪

的微笑,却总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那些诗情画意的景,那些纯净如水的情,如同七月的流萤,在心

里飞舞,照耀着,明亮着我的心。让我不由自主地沿着书中蜿蜒的小径,走向大麦地的河流和村庄,

走向寂静的月夜和雪天,走向青铜和葵花的世界,不知不觉地,随他们一起笑一起悲……似乎,我们

是一个世界的人!对,我们是一个世界的,因为美丽是相同的,感动是相同的,心是相通的!

依旧用曹作家的文字与勉励自己: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

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着为自己的苦难大惊小怪,更不要以为只是从你们这里开始才

有苦难与痛苦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延伸下去。我们需要的

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虽一直心存侥幸,但最终还是难逃一“劫”,第二轮上课还是在五一前夕不期然来了。

说来惭愧,从教12年多,上过的课可以千计数,但多是关起门来自己上课。虽也在人前秀过,但也不

过每学期一两次,且都是自己学校同事。到这里后,要经常在人前露脸,对心理素质一向不好的我来

说颇是难受。好在这次是在前人基础上上的,而且是在组内上,感觉稍微放松了点。

小组内磨课、评课、再磨课,然后各人自己再备课,这中间也是个历练过程。听了陈惠的课,虽然流

程也算是我们小组成员共同的智慧结晶,但总觉得少了什么,还较浮于表面,没有好好深入。当局者

迷,对我们组来说思维基本以定,似乎也跳不出“框”了,所以我一回到教室就去问其他组成员对陈

惠这堂课的评课想法,以便我在上课时弥补或修正。在钻研了教材,参考了一些别人的想法后,用一

晚上的时间终于将教案初稿“出炉”。之后是反复润句,抓细节,着重是过渡语、评价语。这么多年

的耳濡目染,好歹也让我知道了教师语言的重要。

上课时基本按自己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非常庆幸的是,这个班的学生相当不错,课堂表现非常精

彩,让我慢慢放下紧张的心。牢记着上次“亮相课”后导师的忠告,尽量在语速方面适当放慢,让自

己的表达说得更清晰些。可在最后几分钟,突觉时间不够了,还有很多内容快来不及完成了,一下子

就慌了,伴随着的就是说话速度明显加快,急着要把准备的“货”倾情“卖出”。到底还是拖课了!

但终究还算如期完成,心情别样的轻松。

没想到临走时受到明星般对待。一群孩子涌上来,手里拿着笔和本子或书,竟然要我签名。真让我哭

笑不得,说,老师不是明星,签的名没有收藏价值。这帮小鬼才不理会我的话呢,一个个仰起小脸继

续请求。唉,盛情难却!好一群热情可爱的学生!

第二天的评课,小组成员在提出建议的同时,还表达了对我这课的肯定,让我感觉甚是汗颜。毕竟这

么多年的教龄,和这些在讲台前没站多久的“八十后”相比,还是少了太多的冲劲和创新精神。

早就知道,上课不难,但想上好一堂课却真的很难。自知离上好课的要求相距甚远,所以还要学习学

习再学习。但愿经过这学期的培训,能让人有“士别四月,当刮目相看”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把情感送入心中

    教研组活动的时候,毛教导为我们带来了窦桂梅老师《再见了,亲人》的教学实录,观后颇有感触。初时对于窦老师在课题上的大费周折有所争议,但看完后细细品味,这样的教学,无疑让孩子更亲密地靠近了文本,体会到了文本所反映的情感。

苏教版的很多文章,蕴含着浓浓的情味,但因为文本所陈述的内容、故事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很多时候常常发现,孩子的理解总是游离在文字的表面,为理解而理解,为回答而回答,没能更深地产生情感的共鸣。

真正的情味,它可能仅是心灵的一种意会,或哀伤,或欢欣,或无奈,或悲愤,或激昂------也许未必能用语言所表达,所穷尽,惟有用心去感应,用情去触摸,才能更好地解读文本,领悟文本。

窦老师的课始,抓住“亲”字做文章,从身边的亲人到2003感动中国的十位人物,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所谓“亲人”不仅是关心爱护我们成长的有血缘关系的人,也是指在危难时刻给予我们帮助,给予我们爱的人。虽然这一内容的渗透,花去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却不难发现,在“亲人”两字上这样的一琢磨,学生对于理解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之间的深情厚谊有了基础,更能够体会离他们生活遥远的那个时代的那种情感,对文章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以本为本,偶尔做一些小小的创新,无非是从结尾教起,或抓住一段文字导入,或-----但总是不会有很大的变故,时间上的安排也是合理恰当,然而,听窦老师的课后,让我深刻地理解,文本只是课堂教学的工具,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无论怎样去教,抓住了文章的主旨一定不会错到哪。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让课堂在创新中生辉的,那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储备,更需要对教材的深刻把握。这又让我想起了袁卫星老师的学生对他的赞叹“武林高手”,是呀,做一个武林高手可不是件易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08:51:00 | 只看该作者
把学生所有的事都装心里


品读着姚止平校长事迹介绍的文章,我的思绪不禁飘向了窗外幽远的星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细细品味着这句姚止平校长生前常说的话,我陷入了沉思。



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也渴望成功,渴望“不平凡”,我也渴望能够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但是,我也深深知道,既然我选择了当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那么,我就是选择了平凡。如何在“平凡”与“不平凡”之中找到我人生的目标,我想,姚校长给出了答案:勤奋、注意细节、有爱心。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



我从90年毕业起开始做班主任,十八年中,我以人本思想管理学生,关爱学生,感化学生。“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想,每个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如果老师没有责任心与爱心,也许在数次“交战”后,在自己疲惫得腰酸腿疼后,就会想着“算了,实在不行了,只要他不出事就好了,对他的其他要求就马马虎虎吧”。我也有数次在自己喉痛得说不出话来时有过这个念头,可最多几秒种,我又去找这个或那个交谈了,因为我肩负着这个孩子的未来这一重任,我不能丢弃任何一个孩子。虽说几个孩子让我操碎了心:小旭三天两头不肯做回家作业,妈妈说对他软硬都没用;小毅的字老是搭不像,有时一节课只写了几个字;小裕被疑有“多动症”,从来不会专心听讲,小军的嘴像“坏掉的水笼头”,怎么也拧不紧……可我同时也看到了:小旭刚来时有自闭症,从不会听,从不会开一句金口,更不会微笑,而现在有时会听,有时字写得特别漂亮了,还经常会偷偷微笑了;小毅有时写得好多了,他的语言能力也不错,只要克服了写字这一关一定能飞速前进;小裕上课好多了,作业虽然错误率高,但他总是及时努力做好了;小军在不应该说话时话明显少了,与同学吵架也不多了……

作为班主任的我,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要毫不犹豫地抓住,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导、感化。我相信,孩子的可塑性强,在老师的真诚的关爱下,定能走向美好。所以,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班主任就要当慈母严父,时刻把学生的冷暖、悲欢放在心上,关怀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当学生的良师益友。我关心学生生活,每逢冷空气来临,我总是发消息告知父母注意给孩子添衣保暖,学生生病时,我嘱咐他们中午莫忘吃药……我总是及时点拨、引导,解除学生的烦恼,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使他们活泼开朗、乐观向上。我始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和朋友,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为他们的错误而难过,为他们的每一丝进步而欣慰。班主任工作中,我善待每个学生,那怕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我想你就是一块花岗岩,我也要把你磨光,让你出彩。

    姚止平校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对于每一教师来说,都是一种遗憾。姚止平校长用自己的言行,给每一位老师编写了一本生动的学习教材。我会以姚止平校长为榜样,继续多为教育事业,多为学生奉献一点我的爱心和责任心,从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努力做好,努力做完善,。总之,我要把学生所有的事都装心里,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感化我的学生——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至将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3-29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有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5-3-25 17:54:49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06: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