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有所体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有所体验
浙江省慈溪市横河镇石堰小学     康秀芳   31531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碰到不少中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缺乏,理解能力较差,导致他们对文本的体验少得可怜,个别学生根本是毫无体验可言。这时,如果没有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学生根本无法走进文本,体验或是独特体验也就无从谈起了。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有所体验呢?下面以几个实际教学片段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 引导学生用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
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爬天都峰》,文中叙述了一个小女孩和一位老爷爷互相鼓舞爬上天都峰的事情,旨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物中汲取力量不断进取。在学习课文之前,全班30位学生包括我没有一个去过黄山爬过天都峰,有的甚至连普通的山都没有爬过。因此学生对文本中所描写的黄山又高又陡的特点感受不深,进而对小女孩和老爷爷互相鼓舞克服困难爬上天都峰这一事件感悟不多。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再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文章的第6、7两个自然断。
这两段是这样写的: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下面是我教学这两段时的课堂实录:
师: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我还有其他爬的姿势。
师:那么,“我”还可能怎么爬?
生A:可能是爬了一会儿爬不动了,休息一会儿接着爬。
生B:可能是互相喊着“加油”向上爬。
师:“爬呀爬”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生A: “爬呀爬”说明他们爬了很长时间。
生B:“终于”说明他们克服千辛万苦总算爬上来了。
师:你们说得很对!那么,小女孩和老爷爷爬那么高那么陡的天都峰,会爬得怎样呢?请你试着想象一下,再用老师给出的句式说一说好吗?(课件出示填空题:爬呀爬,爬得           ,爬得              ,爬得             ,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生C:我想他们会爬得满头大汗。
师:为什么呢?
生C:因为天都峰那么高又那么陡,而小女孩还那么小,老爷爷又那么老,他们要爬上去,肯定得花很多力气。
师:说得太对了。其他同学怎么想的呢?
生D:他们会爬得全身冒汗。
生E:老爷爷爬得气喘吁吁。
生F:他们爬得筋疲力尽。
师:刚才几位同学说得都很好!说能连起来说一说?
生G:爬呀爬,爬得满头大汗,爬得气喘吁吁,爬得筋疲力尽,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师:同学们,小女孩、老爷爷还有爸爸虽然爬得很辛苦,但他们坚持住了,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段好吗?
(全班学生都拿起书有感情地都了起来)
在这一片段中,我合理利用了文本的空白,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他们爬得怎么样”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文中主人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文本有了较深的体会和感受,同时学生从文中这一老一少爬上天都峰的事情当中也受到了鼓舞和启发,对学生今后为人处事亦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二、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贴近人物的心灵
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掌声》,文中叙述了同学们的两次热烈的掌声对残疾小姑娘英子的改变,让英子由一个文静、忧郁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乐观、开朗的小女孩的故事,向读者传达了暖暖的爱意。而三年级的孩子对于爱的理解还只停留表面,并不会很深刻。如何让学生理解文中的英子为什么忧郁、为什么犹豫以及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的意义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我抓住“忧郁、犹豫、歧视、骤然间”等重点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在精读课文环节,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英子,听到同学们的掌声内心会怎样?你想说什么?假如英子就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当我们班这个一向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的同学终于站到讲台前了,此时,你想说……你想说……你想说……(随机点学生即兴发言,教师适时评价并补充发言:英子,你真行!英子,我们支持你;英子,鼓起勇气,抬起头;英子,我们给你信心!)
学生在体验诉说自己内心触动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我再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劲,越读越能品味到语言的美。
三、 引导学生为插图配文字说明丰富文本的内涵
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有一篇课文《燕子专列》,文中叙述了一个瑞士人民在政府的号召下为拯救濒临死亡的燕子冒着严寒四处寻找燕子并把它们送到火车站由政府用专列送到温暖的地方的感人故事。课文第4自然段着重叙述了小姑娘贝蒂冒着严寒四处寻找燕子、拯救燕子的事迹。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小姑娘蹲在一棵树下手里捧着一对燕子。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插图。由于是第一次为插图配文字说明,学生们的热情空前高涨,连一位平时爱做小动作的男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了。最后,在前面几为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有一位学生说得比较好:“小贝蒂一边走一边仔细寻找,连树下草丛也不放过。她仿佛听见有燕子微弱的叫声,赶紧蹲下身子,在雪地里用手刨啊刨。果然,在雪堆下面,一对燕子依偎在一起,已经快冻僵了。
   “爸爸,妈妈,我又找到了两只!”她兴奋地喊着,把燕子捧在手心,用嘴里呼出的热气温暖着它们冰凉的身体。
为插图配文字说明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同学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在我对他们某几个词语的点播中,使得学生对小姑娘及他们国家的人们救小燕子这一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在随后的“贝蒂,我想对你说”
(即课堂作业本中的小练笔)这一环节中,学生们都写得比较好。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亲爱的贝蒂,你好!你和你们祖国的人们为救助燕子所做的一切感动了我。我仿佛看到了你们忙碌的身影,仿佛看到了你们找到燕子时欣喜的表情,仿佛看到了你们冻僵的双手。特别是你,一个小姑娘,在一天之内救护了十多只燕子,真的让我佩服。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渐渐摸索到,教师要精心地备学生、备教材,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做较为准确的预测,用好教材,为学生搭建与文本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在学生理解、体验有困难的时候适时地进行点拨,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体验,渐渐地学生阅读的内容多了,阅读能力增强了,独特的体验则慢慢产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8: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