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1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颐和园》教学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15: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案例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我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文时,在情境表演中,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代替老师的分析讲解,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自己提出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师:导游公司要接待外国贵宾游览颐和园,想从同学们中挑出一些优秀的导游,大家想报名参加吗?
  (学生个个喜出望外,跃跃欲试。)
  师:我们的课文就是“报名手册”,请大家把课文读一读。
  (学生以喜欢的形式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课件出示:
  “报名须知”
  ⑴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美,把它独特的地方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说一说,并谈谈你的感受。
  ⑵小组中推选出一名最好的导游参加总决赛。
  师:同学们,报名须知提出了报名的具体要求,请同学们分小组准备吧!
  (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挑选自己喜欢的地方,在四人小组中有的朗读,有的讲解,有的提问,形式多样地进行自主选择性阅读,并合作解决其中所遇到的问题。)
  师:下面请大家做评委,听一听各小组推荐的优秀导游的介绍,评一评,谁是优秀的导游。
  (教师根据“导游”的介绍,适时点拨,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在情境表演中,以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在上台展示的过程中展示课件,那鲜艳的画面,配上清晰的解说,让学生如临其境,既真切地体会了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长、美、奇,昆明湖的静、绿等,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又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师:颐和园的风光真美,同学们,也把你们搜集的祖国历史遗产的风光图展示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吧!
  (学生出示搜集的图片资料,互相欣赏讨论。)
  师:请你把这美丽的风光,学着的作者的方法写一写,把它介绍给大家。
  学生选择喜欢的一幅风光图片自己练笔。
  师:哪位导游愿意用你那甜美的声音带领大家去欣赏这迷人的风光呢?
  学生上台结合图画介绍那美丽的风光(师配乐)。
  师:我们欣赏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色,也感受到了那优美的文句,更为我们祖国有这样的历史遗产而骄傲!
  (在这课外练笔环节中,有小组合作中的读和说为基础,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又以学生的说来吸引全体学生听,形式多样地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体现了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这样将课文与课外内容结合,达到课文内容延伸的目的,让孩子们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为祖国有这些历史遗产而骄傲,为祖国有这样的美景而自豪。)
  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也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展示,自我发挥的空间。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孩子的朋友,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指导者和协作者。角色的转变使课堂不再是单纯的师问生答,而是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的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让我们与新课程同行,让全新的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使我们的教学走进一种崭新的境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15:07: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案例之二】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对于“足难出户”的大山里的孩子来说,运用远程资源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是在城乡之间架起的一座希望的桥梁。它让山里的孩子如鱼得水,兴趣盎然。
  《颐和园》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记忆中教这课已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执教是在七年前刚踏上讲台那会儿。那时最好的教具就是挂图和投影了。可希望小学没订这些东西。我感到很棘手,北京这么美的《颐和园》却只能从枯燥的文字中泛泛而读,我废尽心机从别人那里借来几张颐和园的风景照(那是别人去过后留作纪念的),上课时,就用这几张巴掌大的照片在手中来回晃动,学生看得模模糊糊,却还那么津津有味。下课后,有同学向我讨张图片,因为是借来的,所以不好送给孩子们,我当时好愧疚,更有一种心酸,说实在的,我自己也没去过颐和园……
  没想到就在几年后的今天,远程教育就像一股春风吹进了我们校园,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新任班级的学生又要学习这课了,我满怀激情地、认认真真地利用了远程教育资源设计了我这一课的教学。
  一、课前准备,博采众长
  在准备这一课时,我利用学校远程教育网参阅了里面的教学示例,研究了“媒体展示”、“习题精选”和“扩展资料”,并上Internet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博采众长,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计划。这了教学需要,我在教学时,适时地运用了《颐和园风光片》、“视频影像”,将其中昆明湖的风光进行剪辑,插入到我自己制作的课件PPT中,并且将“习题精选”里的题目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课中研读,巧用资源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语文课堂,学生一定会兴致勃勃,非常愉快地学习,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巧用视频,开课激趣:
  师:同学们,预习课上,我们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请大家回顾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生: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游览颐和园的,那么这节课我就想带着同学们到颐和园来一次免费的旅行,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播放视频)让我们高兴地喊出颐和园的名字。
  (随着视频画面的呈现,教师以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这一环节的设计及大地唤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他们亲眼目睹了从来没见过的颐和园。精妙绝伦的长廊、水清如玉的昆明湖……孩子们已将自己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境界里,这下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2、选用图片,感受其美:
  师:视频中的图画美,作者的语言文字也很美,以至于这篇课文我是读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体会出这三处景点各自美的特点。
  生:我觉得长廊很美,美在它的长。
  (师相机出示长廊的图片。)
  师:是啊,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长廊横槛上的画很美。
  (师出示几幅画面让学生欣赏。)
  ……
  师:长廊处处都是美,让我们看着这幅画再美美地回味一番吧!
  (图文结合,学生不仅从文中读出了长廊的特点,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尤其是几幅壁画的呈现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跃然纸上。有学生在这里称赞道:那画师的技艺真是高深莫测呀!)
  3、活用习题,概括特点:
  师:长廊的美还历历在目,万寿山又跃入眼帘,下面让我们自主学习描写万寿山的部分,完成以下要求。
  灯片出示图片及题目:
  自主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想想作者介绍了万寿山上的哪几处景点,划出描写这两处景点的语句,体会各自美的特点。
  (用灯片出示图片及要求,直观快捷,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播放剪辑,训练口语:
  师: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站在万寿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又展现在了眼前,让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然后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美丽的昆明湖。
  生:合作交流。
  师:让我们推选代表在全班进行介绍。
  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教师随机播放配有轻音乐的昆明湖的视频剪辑。
  (虽然学生在课前已感受过一次昆明湖的美景,但这次却更有针对性,它与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同步,这样随着画面的转换,学生便用自己在书中感知过的语言不知不觉地用到了对昆明湖垢介绍中,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运用资源,升华情感
  师总结:今天,我们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中感受到了颐和园这三处景点的美,其实,颐和园的美还远不止这些,请看一组图片(出示颐和园其它景点图),看完后你想说点什么?
  生:颐和园简直太美了,长大后我一定要去看看。
  ……
  师:颐和园美,美在我国的首都,美在北京城,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风景名胜,象大观园、风雨桥、连珠塔……有机会你也一定要去游一游。
  (这里出示颐和园内的其它图片是为了能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案例反思】
  利用远程资源,我带孩子们走出了大山,走到了北京。这次免费的颐和园之旅,带给学生的是真实、是生动、是精彩,更是一次学习成功的体验,我也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课堂,课堂就应是这样声情并茂,给人一种仿佛才来又要匆匆离去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15:08: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案例之三】
  【情景说明】
  1、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⑵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⑶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4、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5、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说说自己旅游过的景点风光。
  师:你去过哪里旅游?那里的风光怎样?
  二、出题、读题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认识这个词吗?
  1、学生朗读课题:
  抽生读,齐读。
  2、欣赏课件(颐和园)想去颐和园看看吗?让我们一起走入颐和园。
  课件介绍有关图片。
  3、看完颐和园风光后,感觉颐和园中景色怎样?
  美。
  让我们美美读读课题。
  齐读。
  三、初读课文
  过渡: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欣赏美丽的风景是种美的享受,欣赏美的文字,更是一种美的熏陶。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去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美。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篇文章,读准字音,读通文章,遇到难读的词句可以反复地读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反馈:
  ⑴长廊、宫殿、掩映、堤岸、佛香阁、建筑、姿态不一、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远眺、琉璃瓦、画舫、横槛、栽满。
  ①自由朗读。
  ②抽生读(正音)。
  师:老师发现他“掩映、堤岸”读得特别好,让他带领我们读读这两个词。学生读。课文中的两个多音字他也读正确了,一个是几乎的几,另一个是佛香阁的佛,你们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
  出示多音字读。
  ③抽生读。
  (出示图片了解“画舫”和“横槛”。)
  ④齐读词语。
  ⑵朗读句子:
  师:这些词语同学们读得都很正确,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你们还能读好吗?
  出示句子:
  ①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②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
  ③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抽生读①、②、③句,齐读。
  3、美丽的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主要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色?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的语句。
  4、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小结:
  这就是作者游览的景点。像这种从这个景点写到那个景点的写作顺序我们就叫做是游览顺序,一般在游记中经常使用。本文的游览顺序就是──学生接。
  板书:
  游踪顺序
  四、品读课文
  过渡:
  听说颐和园的长廊别具一格,咱们先到此处去走走瞧瞧。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好好体会。
  欣赏长廊风光:
  1、学生轻声朗读。
  2、师:读了文字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反馈:
  ⑴长廊的长、美:
  引导:
  哪些词中看出了长?
  七百多米,273间,一眼望不到头。
  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1992年他被认定为“世界吉尼斯记录”,怎样?够长吧。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一下。
  指导朗读:
  抽生读、齐读。
  对于长廊,除了长,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美。
  哪里看出来的?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学生读。
  师:想看看长廊吗?
  出示图片。
  看了图片相信大家的感受更加深刻了,来咱们再来读读这一句。
  学生齐读。
  ⑵画的多:
  数量多,种类多,精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是的,这么长的横槛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画,的确很多,除了数量多,从这一句中你还感受到了彩画的什么也很多?
  种类。
  从哪里感受到的?其实这些画远不止横槛上有,还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彩画,这样大大小小,不同种类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怎样确实多吧。谁来读读这句。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抽生读。
  师:想看看这些彩画吗?
  出示图片。
  看完了图片,你觉得这些彩画怎样?
  漂亮、精美。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
  ⑶长廊两旁的鲜花美:
  引导:
  读出花的多而美。
  小结:
  颐和园的长廊果然名不虚传。谁愿意通过整体朗读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配乐朗读,抽生读,齐读第二小节。
  4、小结:
  这次游览,我们欣赏着风光的秀丽,品味着语言的优美,真是收益非浅啊,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赏颐和园。
  五、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
  书写“殿、廊、柱、栽”每个字写两个。
  2、课后作业:
  ⑴熟读课文。
  ⑵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游踪或游览顺序)
  长、美
  彩画精美、种类多、数量多
  花草美、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15:08: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上课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用自己的心灵走进了课堂。所以在上本节课时,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去展开教学。
  1、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转变了学习方式,教学的过程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孩子们体会到了长廊的美后,便引导他们进行各具特色的朗读,表达他们各自独特的感受。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但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们从不同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所读出美的感受是不同的。
  3、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景:
  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中把学生带入“情境场”,看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你有什么体会,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
  总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里主动探究、发现,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专家点评】
  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方式。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课文,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执教老师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自由读、默读、赛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了文本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了颐和园长廊的长和美,还让学生通过“读”把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20: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