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9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9年中考语文阅读训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4: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8中考备考阅读解密(上)
记叙文重点段落、语句的分析与体味(例析)考点精讲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分析词语在文中的隐含内容;准确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把握词语概括的内容。每个词语都有其最基本的意义,但在具体的文章中间,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往往有的词语的内涵或外延被临时放大,被赋予了同文章主题思想、或者作者思想感情、或词语大意密切相关的特定含义。

理解、领悟这些“浓缩精华”的词语,“剖析”其概括的具体内容,至为关键的一点就是须从整体上去认知,把这个词语放在相对较为宽泛的语言背景中去分析,有意识地结合上下文进行积极的思考,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破解它所概括的内容。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在阅读中,采取整体联系分析,从多角度入手。辅以对句子成分的分析提炼,化大为小,化繁为简,通过细密的疏理,挖掘出其中的基本意思;掌握句子的特定含义:有的记叙文以含蓄取胜,有的语意委婉间接,在理解上就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去解析这些语句,而应从更宽广的层面上,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作综合的、全面的、深刻的思考,才能真正把握这些语句的真谛,才能对这个语句所在的语段或文章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句子的深层含义:记叙文中一些抽象深奥的句子,是对全文重点表达对象的抽象概括、凝炼升华,对这些的内容的合理阐发,实质上就是对相关内容的概括总结,解答时,既要考虑表达的流畅通达,更要注重内容的完整全面。

例题点拨

【例题】

                    弟 弟

                    张爱玲

①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喜欢他。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长辈就爱问他:“你把眼睫毛借给我好不好?明天就还你。”然而他总是一口回绝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大太真漂亮,他问道:“有我好看吗?”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②他妒忌我画的画,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③一同玩的时候,总是我出主意。我们是《全家庄》上能征惯战的两员骁将,我叫月红,他叫杏红,我使一口宝剑,他使两只铜锤,还有许多虚拟的伙伴。开幕的时候永远是黄昏,金大妈在公众的厨房里咚咚切菜,大家饱餐战饭,趁着月光翻过山头去攻打蛮人。我弟弟常常不听我的调派,因而吵起来。他是“既不能令,又不受令”的。然而他实在是秀美可爱有时候我让他编个故事:一个行路人被老虎追赶着赶着,赶着,泼风似的跑,后头呜呜赶着……没等他说完,我已经笑倒了在他腮上吻一下,把他当个小玩艺。

④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我弟弟过的是何等样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租了许多连环图画来看。我自己那时候正在读穆时英的《南北极》与巴金的《灭亡》,认为他的口味大有纠正的必要,然而他只是一晃就不见了。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我比谁都气愤,附和着众人,如此激烈地诋毁他,他们反而倒过来劝我了。

⑤后来,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我父亲打了他一个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我丢下了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泣着。我立在镜子前面,看我自己掣动的脸,看着眼泪滔滔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

⑥浴室的玻璃窗临着阳台,啪的一声,一只皮球碰到玻璃上,又弹回去了。我弟弟在阳台踢球。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一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1.第⑥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本文六个段落,明显地应分为两大部分,请用“‖”在下边段落序号间划分出来。

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 1题:含义:为弟弟生活在粗暴的家长专制作风下和没有温情的家庭中而变成没有自尊、消沉、平庸、冷漠,什么都不在乎的人而感到悲哀。

2题:从时间上看,选文写了弟弟的两个时期;从时间上看,写了弟弟两种不同的境遇。正确答案为①②③‖④⑤⑥

【点拨】 该题考了语句分析和段落划分。解答此类题目,通常应注意:①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句子为切入口,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②整体感知文章,从时间的变化,描写对象的变化来划分段落。

记叙文重点段落、语句的分析与体味强化训练

(一)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为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而天角中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画线句子中的“国家”指什么?

A.泛指一切国家

B.指中国

C.指殖民地国家

D.指当时的中国

(二)普鲁旺斯的月桂树 梅特林克[比利时]

如果人们愿意俯下身子片刻去了解植物简单的工作的话,就不仅会在种子或者在花里,而且会在植物的全身:枝、叶、根里,发现成熟而生动的智慧的痕迹。请读者回想一下那些不能按照天然方向生长的树枝朝着阳光所做的卓越的努力,或者那些处于危险中的树木所进行的巧妙而英勇的斗争吧!至于我,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有一天我在普鲁旺斯狼山山谷那荒凉、美妙和充溢着香堇香味的狭窄入口处所看见的一棵高大的百年月桂树为我树立的令人钦佩的英雄主义的榜样。人们很容易在这棵树的备受折磨,甚至可以说痉挛着的身躯上,看出它顽强而艰苦的一生中的整幕戏剧。鸟或者风,这些命运的主宰,把一粒种子带到一块像铁幕那样陡峭的岩石的旁侧。于是,这棵树就在那里,就在那激流之上半部删米的地方,就在那灼热和贫瘠的石头堆里诞生了。它难以接近而且孤独。从最早的岁月起,它就伸出它盲目的根,长期地、艰苦地寻找稀有而且难于找到的腐质土。但是,这不过是一个习惯于南方干燥气候的品种那世代相传的本能而已。幼嫩的树苗,还不得不解决一个更严重、更没预料的问题。它从一个垂直的平面出发,因此它的顶端不是升向天空,而是俯向深渊。因此,尽管树枝越来越沉重,它必须恢复最初的那股冲劲,顽强地贴着岩石,使得不协调的树干成肘形(就像游泳的人把头侧转一样);它还必须用毅力并且通过不断的紧张和收缩来使沉重的叶冠在蓝色的天空保持笔直。

从那个时候起,这株植物的全部心事、注意力、精力,全部自觉的和自由的天性,就都已经集中在它的生命结上了。它那畸形的和恶性发展的弯曲部分,把某种思想的连续不断的焦虑不安一个个显露出来。这种思想善于利用大雨和风暴给它的警告。年复一年,叶丛顶端变得沉重起来。它除了在光和热的作用下,像朵盛开的鲜花那样成长外,没有别的照拂,而这时,一种潜伏在暗处的溃疡,却使那在空间支称它的命运悲惨的胳膊深受折磨,她日渐衰弱了。两条牢固的根——两条有根毛的缆绳,按照一种由本能发出的不知是什么样的命令,从在树干弯曲部分以上两尺的部位生长出来,把这个弯曲部分系在花岗岸的峭壁上。这两条绳索真的是从困境中招呼来的吗?或许它们有先见之明,从一开始就等待着危险时刻到来,以便加倍进行帮助吧。这难道是可喜的偶然的巧合吗?谁的眼睛以后会看到这些无声的、对我们短短的生命说来过分长久的戏剧呢?

1.月桂树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月桂树的歌咏,无疑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和品格的赞美。

(三)

①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都悲愤痛十艮。②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③(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④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⑤你们完了,快完了!⑥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⑦其实广大人民是打不尽

的,杀不完的!⑧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就没有人了。

1.下面对文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以上三层的层次大意是: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全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四)

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围工作,学习,劳动,同志的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如春,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真是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来,那算得了什么!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跟困难做斗争,其乐无穷。

——记一辆纺车。

1.两个“怀念”分别怀念的是什么?分析正确的—项是( )

A.前者怀念的是“那辆纺车”,后者怀念的是“旅伴和战友”。

B.前者怀念的是“旅伴和战友”、“那辆纺车”,后者怀念的是“那辆纺车”。

C.两者怀念的都是“那辆纺车”。

D.两者怀念的都是“旅伴和战友”。

2.“延安的种种生活”指的是(用原课文的语句作答)

3.前两段文字的内容可概括为下面五个要点,请按原思路调整顺序,将序号写在线上。

A.怀念延安的生活

B.概括延安生活的特点

C.表明生活的态度

D.怀念延安的纺车

E.点明延安精神

调整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心 烛

你有没有注意过盲人的表情?在车水马龙的通衢大道、在危机四伏的大千世界,盲人的脸却安详而宁静,眉头紧锁的恰恰是那些明眼人。

迫急的,是那些疾走者;恼怒的,是妄自尊大的人,,胆怯的人则有心事。他们都不是盲人。

盲人对生活不抱奢望,此刻只办此刻的事情。譬如走路,心无旁骛,步步踏实,直到目的地。他们做一件事时只想这件事,因此心里清明。

当别人人绞尽脑汁思考功名利禄的时候,盲人的心专注在路面上——有没有车、砖石、敞开的下水井、栏杆和电柱。他们一步步走过来时,其实每一步都在感谢。感谢生活,感谢路面的平坦。当一个人把许多的感谢写在眉头上时,就出现盲人那种表情:安然而且恬静。

所谓幸福,全由小小的细节积累起来。如果你用庆幸的目光回顾这种积累时,就产生富翁的感受。如果你对当下的处境不满,则说明心已离开了脚步栖居于远远的目标之上——不管它的地位、金钱或房子——这时脚下怎样疾走都觉得慢,会为之烦恼,此时很容易受伤。

   盲人的心始终伏在脚上,它静静地和双足缓行在无尽的路上。而在休息的时候,心在怀想着炉火和热汤,而不是没见过的其他。因此,盲人的表情中除去宁静,竞还有许多满足。

   如果说,幸福是一种经过节制的满足,盲人则已经接近它了。

  在风雪中,在大雨里,盲人要吃更多的苦,这时,上班或回家成为艰难的事情。但即使如此,也很少听说盲人遭遇交通事故的惨剧。如果他们有祸,恐怕老天爷都不忍。更主要的是,盲人比明眼人更了解车更注意车,他们更谨慎。

 从古至今,其实谨慎给人带来的福分最多。

 如果明日上街,不妨多多注意盲人,也许他们正是我们生活的教师。

1.“如果说,幸福是一种经过节制的满足,盲人则已经接近它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迫急的,是那些疾走者;恼怒的,是妄自尊大的人。胆怯的人则有心事”含蓄地指出了明眼人哪些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D

(二)1.一棵饱尝艰辛却顽强生长着的月桂树。 2.一种面对逆境永不屈服的英雄主义锐意进取。

(三)1.B 2.我们为李先生被暗杀而悲愤痛恨。反动派杀害李先生是用制造恐怖的方法来掩盖他们自己的恐怖。正告反动派“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3.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四)1.C 2.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周围工作,学习,劳动。 3.D A B C E。

(五)1.盲人身残心康,对生活不抱奢望,他们细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日子过得安然恬静而且满足,这是他们的幸福观。所以,作者赞美的是盲人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2.或浮躁焦虑,或妄自尊大,或贪得无厌,或巧取豪夺……他们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
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和概括

考点精讲

一般说来,好的记叙文总是避开直接表述中心思想,因而增加了把握它的难度。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是通过相关人物的描写、相关事件的叙述来隐晦地、含蓄地表达作者的主旨,因此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

章的主旨。

2.把握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例题】

秃的梧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那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之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厂;夜里下雨,潇潇浙浙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由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是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便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不容易长的巴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的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的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少许翠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它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们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们头顶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细小。冷冷凉露中,泛满嫩红浅紫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风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的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它,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要沿着思路去分析。无论是在春天,还是在秋天,秃的梧桐都生命不息,抗争不止。在文中,作者的中心意思是赋予秃的梧桐的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希望之情。

【点拨】 记叙文所状之物往往处于流动的状态,显出时间的延续,同时和文中的“我”的认识、感情发生独特的联系。因此,理解托物言志的记叙文的主旨一定要找到“物”与“志”之间的共性和联系。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秃的梧桐残缺不全的形象上,发掘出它坚强不屈、乐观向上和无穷的生命力,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希望之情。

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和概括强化练习

(一)芳草青青

①一个春光融融的日子,我到效外踏青,目光凝聚在一株红得惊人的玫瑰花上时,我一下子怔住了,心灵里泛起阵阵的震颤。

②那是我们中华民族在血水中艰苦跋涉的年代。在一次破袭战争中,我们的一位诗人被敌人的炮弹炸得遍体鳞伤,生命垂危。我们从战火线上把他抢救下来,运到峡谷边一间房里。那天也像今天一样,是一个透明而闪亮的春天。他安祥、平静,没有一声呻吟,只是凝望窗外,深深地流露出一种爱恋,渴望,而有无限惋惜的神情。我知道诗人在用最后的生命拥抱春天。我内心十分悲痛,但我能做什么呢?为了满足他的心愿,我便拔步奔出,在芳草萋萋的山地里寻到一朵白色的野玫瑰,又顺手拔了一把鲜灵的青草,扎成了一束带了回来。我先将玫瑰花放在他胸前,殷红的鲜血把花朵映得通红,像团火一样发亮。但是这并没有引起他的反响,只是当他看到一束青草时,脸上才浮起一阵近乎欢乐的战栗,两眼睛骤然涨满泪水,一下把青草紧紧攥在手中……就在这时,生命的光泽从他脸上渐渐消逝了、消逝了,只见他的嘴唇在蠕动。我将耳朵凑到他的嘴边,怎样也没有听清他最后的话语。

③今天当我想到这里,那种陶然一醉的赏花的心情便骤然消失了。我急速奔回家中,从书柜深处找到那本发黄了的笔记本,那里还夹着一朵枯干了的玫瑰,这正是我从诗人身上留下的血染的红玫瑰,它似乎还有鲜明的光泽,映红了整个书页,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突然间,一个思念像闪电在我脑际倏地一亮:诗人在最后的瞬间,灵魂里飘荡的不是玫瑰而是青草。诗人对青草为何那样钟情?是不是因为无数战友曾经把鲜血流洒在青草上,把生命倾注在青草上,而青草便蘸着血和生命生长了呢?爱因斯坦说:死是永恒的自由。这诗人的永恒的自由是寄托在青青芳草之上吗?而那时,我满心依恋着留下的却偏偏是玫瑰。人生,会有难以弥补的遗憾呀!我感到脸上有泪水濡濡而下,仿佛有一种圣洁的灵光在我面前照亮。刹那间,我进入了类似祈祷的心境:在玫瑰和青草之间,我选择什么呢?如果有朝一日玫瑰花能像青草一样漫山遍野、如火如荼地覆盖了地球上每寸土地,那时人间的生活该是何等的轻盈,何等美丽!

④今年我还将踏青去,不过,在我虔诚的心里,最珍贵的,将不再是吐艳的玫瑰,而是含情的芳草了。

1.对文章第①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设置悬念,引起下文

B.概括全文内容

C.交代背景,烘托人物

D.点明本文题意

2.对本文主旨理解正确的两个选项的是( )

A.用象征手法,歌颂无数烈士甘献青春的伟大精神。

B.记踏青经过,抒发作者对艰苦跋涉年代的特殊感情。

C.忆战争生活,表达作者当年误解诗人心愿的忏悔之情。

D.借青青芳草,寄托作者对生命、自由、理想的绵绵情思。

E.从对比描写,说明玫瑰与青草相比显得不足珍贵。

(二)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侯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靠在床上。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1.注音。

奢侈( ) ( ) 吮( )

啜泣( )( )

2.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三)养 花 老 舍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有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做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们都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花虽多,但无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欲死,是件难过的事。我不愿时时落泪。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忽然会闹霜冻。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花养活,我还没有那样的本事。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多数还是要死了的。我得天天照顾它们,象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这是个乐趣,摸住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多得些知识,一定不是坏事。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在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呢,就是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送牛奶的人,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个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神气——昙花总是在夜里放蕊。花儿分根了,一棵分为数棵,赠给朋友一些;看着朋友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株菊秧还在地上(没有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临家的墙倒了下来,菊秧被砸死约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1.本文涉及的材料很多,但均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这个“神”——全文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说“有喜”“有笑”“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是养花的乐趣,可文中又说“又忧”“有泪”也是养花的乐趣,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种绿色能象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你紧紧依靠大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卑决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生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节选)

1.下面四句名言中哪两句与《青菜》的旨趣最为相近?( )

A.没有美德就没有幸福而言。——(法)卢梭

B.植物的生命要从它的绿叶中显示出来。——(意)但丁

C.观察和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命中就是智慧。——(俄)冈察洛夫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李白

参考答案:

(—)1.A 2.A B

(二)1.如 shē chǐ chuò qì

2.答出“母爱”即可

(三)1.第七自然段 2.一事一物

3.对。“有忧”“有泪”,本来是伤心痛苦,没有快乐,可是文中的“有忧”“有泪”是指克服“有忧…‘有泪”的困难,把花养好了所带来的欢悦和欣喜,更令人乐趣无穷。

(四)B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2008中考备考阅读解密(下)
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考点精讲

中考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1.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

2.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简称为: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的题目本身就是线索;有的是采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等方式来显示。

3.常见的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在比较复杂的记叙文中也会使用补叙和分叙(对同时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亨进行平行叙述和交叉叙述)。

需要注意的是:在记叙文的四大类中(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写景记叙文和状物记叙文也常常是以“我”为中心,通过“我”的行为、思想感情来组织文章,因此写人、叙事记叙文理清思路的方法大多适用于写景、状物记叙文。

例题点拨

【例题】

①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②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③“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④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烂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⑤“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广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⑥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⑦这同样的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⑧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 从文中看,本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是以什么作为线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题考查的是记叙文六要素之一:时间。答案:秋季。可以从文中“凉云”、“萤光”、“苦雨”等词语中看出。

第二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答案:作者的思想活动。

【点拨】 选文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月儿”“凉意侵入”这些景物和感受都是秋季常用的话题。所以第一题不难判断。第二题只要理解文中所描写的几个场景都是作者思想过程的组合,线索也就找到了。



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训练题强化训练题

(一)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茸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二十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

1.选文中记叙的顺序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梨花”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也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行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

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

1.第一段共有八句,每句都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选择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

(a)(b)(c)(d) →(e)(f)(g)(h)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然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

(a) →(b)(c) →(d)(e)(f)(g)(h)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 (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述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a)(b)→(c)(d)→(e)(f)(s)(h)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

(a)→(b)→(c)→(d)(e)(f)(g)→(h)

(三)学无止境

这是美国东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一群机械系大四学生挤在一起,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显示出很有信心。这是最后一次考试,接着就是毕业典礼和找工作了。

有几个说他们找到工作了,其他人则在讨论他们想得到的工作。怀着对四年大学教育的肯定,他们觉得心理上早有准备,能征服外面的世界。

即将进行的考试他们知道只是很容易的事情。教授说他们可以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他们不能交头接耳。

他们喜气洋洋地鱼贯走进教室。教授把考卷发下去,学生们都眉开眼笑,因为学生们注意到只有5个讨论题。

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卷。学生们似乎不再有信心,他们脸上有可怕的表情,没有一个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试卷,面对着全班同学。教授端详着面前学生们担忧的脸,问道:“有几个人把5个问题全答完了?”

没有人举手。

“有几个人答完了4个?”

仍旧没有人举手。

“3个?”

“2个?”

学生们在座位上不安起来。

“那么1个呢?一定有人做完了1个了吧?”

全班同学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预期的。我只是要加深你们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四年工程教育,也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你们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于是教授带着微笑说下去:“这个科目你们都会及格,但是记住,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你们的教育才开始。”

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位教授的名字也许会模糊,但他的训诫却不会模糊。

1.写出本文所叙时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海中救援

①几年前,在荷兰一个小渔村里,一个年轻男孩教会全世界懂得无私奉献的报偿。

②由于整个村庄都靠渔业维生,自愿紧急救援队就成为重要的设置。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海上的暴风掀翻了一条渔船,在紧急关头,船员们发出了SOS的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讯,村民们也都聚集在小镇广场中望着海港。当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时,村民们也丝毫不懈怠地在海边举起灯笼,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③过了一个小时,救援船通过云雾再次出现,欢欣鼓舞的村民们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筋疲力尽地抵达沙滩后,资源救援队的队长宣布,救援船无法载所有的人,只得留下其中一个,再多装一个乘客,救援船就会翻覆,所有的人都活不了。

④在忙乱中,队长要另一个自愿救援者去搭救最后留下的人。16岁的汉斯也应声而出。他的母亲抓着他的手臂说:“求求你不要去,你的父亲10年前在船难中丧生,你的哥哥保罗3个礼拜前才出海,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惟一的依靠呀厂

⑤汉斯回答:“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人去!’那会怎样?妈,这是我的责任,当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轮流扮演我们的角色。”汉斯吻了他的母亲,加入队伍,消失在黑暗中。

⑥又过了一个小时,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久。最后,救援船驶过迷雾,汉斯正站在船头。队长把手围成筒状,向汉斯叫道:“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吗?”汉斯高兴地说:“有,我们找到他了。告诉我妈,他是我哥保罗!”

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文记叙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节中加点的词“他们”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选文写“第二天早上”的见闻,联系全文看是顺叙;梨花妹妹追述解放军建造、梨花照料小茅屋是插叙。所以是顺叙中插叙。2.贯穿全文线索。

(二)B

(三)原因:一群大学毕业生很有信心地准备毕业前的最后一次考试。经过:三小时,五道题目却无一人做完其中一道题。结果:教授所预期的效果达到了。给学生们一次训诫。

(四)1.几年前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 荷兰海边的一个小渔村 十六岁的汉斯 顺叙。2.在救援的划艇上的救援人及被救的渔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4:27:00 | 只看该作者
从小见大

(1)那年他11岁,一有机会总爱去湖心小岛上的船坞前钓鱼。他家在岛上有所美丽的小房子。

(2)在鲈鱼钓猎开禁前一天的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在落日余晖下泛起一圈圈色彩斑斓的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象十分美丽动

(3)忽然,钓杆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熟练麻利的操作,十分惬意欣慰。

(4)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5)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看呆了。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按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

(6)“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母亲说。“妈妈!”孩子哭了。

(7) “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孩子仍然伤感不已。

(8)他环视湖的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个鱼艇或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他们,也没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那平时温和和慈祥而现在却十分坚决的脸色中知道决定是无可更改的。他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钓,把它放了生。暗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扎向黑色的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9)孩子回想刚才钓上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像做了一场梦。

(10)这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小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11)他说得对,他再也没能钓到很久前那一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于那一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夜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子和女儿讲述起这件平常而又动人的小事。

1.小男孩的妈妈为什么在鲈鱼钓猎开禁的前一天,带他去钓鱼?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中从侧面表现小男孩钓上来的是一条大鱼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阅读(5)—(8)段,回答: (4分)

(1)母亲所做的决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用原文回答)。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第(6)段中划线的句子改成“你把它放回去好吗,儿了?”为什么不好?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8)段中划线的内容是环境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标题中的“小”和“大”各指什么?(请围绕中心作答)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因为禁钓的只是鲈鱼,而湖中别的鱼是不禁钓的。2、“钓杆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或“倍感沉重”或“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鱼线”。3、(1)让儿子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2)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4、因为“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是个祈使句,是母亲给儿子的命令;“你能把它放回去吗,儿子?”是个疑问句,是母亲和儿子商量。前者更能表现母亲守法的坚决。5、表明没人知道他们钓到鲈鱼,突出了母亲守法的自觉 。6、“小”指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这件小事;“大”指(1)诚实、自律、守法的品德(2)母亲的教诲对小男孩的影响大(3)事业上的成就大。
记叙文阅读综合训练(示例)

考点:

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题型的设计比较开阔、丰富。考点要求主要有:1.整体感知文章或语段,考查方式有表述、判断、选择。2.分析结构层次。①以写事为主的文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地点转换和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②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所在的不同地点、感情的变化和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来分析。③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和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来分析。3.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这一点既要求宏观上整体把握文章,又要有具体而细致的分析。4.理解文中词语、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平时需要锻炼的是语言的阐释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包括三个要求:首先,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的加以概括,从中提炼出它的核心;其次,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最后,能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说。

例题点拨

【例题】

             一个七美元的梦

1.“求购:小提琴,无力出高价。有意出售者请打电话给……”

2.为什么我偏偏注意到这则广告呢?连我自己也不清楚。我平时很少看这类广告的。

 3.我把报纸摊在膝上,闭上双眼,往事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时全家人备尝艰辛,靠种地勉强度日。我也曾想要一把小提琴,可家里买不起……

 4.我的两个孪生姐姐爱上了音乐。哈丽特?安妮学弹祖母留下的那台竖式钢琴,而苏姗娜学拉父亲的那把小提琴。由于她们不断地练习,没多久,简单的曲调就变成了悦耳、动听的旋律。陶醉在音乐中的小弟禁不住随着节奏跳起舞来,父亲轻轻地哼着,母亲也吹起口哨来,而我只是注意听着。

5.我的手臂渐渐长长了,也试着学拉苏珊娜的那把小提琴。我喜欢那绷紧的琴弓拉过琴弦发出的柔美圆润的声音。“我多希望能有一把琴啊!但我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6.一天晚上,我的两个姐姐在学校乐队演出时,我紧紧闭上双眼,好把当时的情景深深印在脑中。“总有一天,我也坐在那儿。”我默默地发誓。

7.那一年年景不好,收成不像我们所盼望的那么好。尽管岁月如此艰难,可我还是急不可待地问道:“爸爸,我可以有一把自己的小提琴吗?”“你可用苏珊娜的那把不行?”父亲问。“我也想加入乐队,可我们俩不能同时用一把琴呀。”父亲的表情显得很难过。那天晚上,以及随后的许多夜晚,我都听到他在全家人晚间祈祷时向上帝祷告:“……上帝啊,玛丽?

卢想要一把自己的小提琴。”

8.一天晚上,全家都围坐在桌旁,我和姐姐们复习功课,母亲做针线活,父亲在给大俄亥俄州哥仑布城的朋友乔治?芬科尔写信。父亲曾说,芬科尔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父亲边写边把信的部分内容念给母亲听。几个星期之后我才发现信中的这一行他没有念:“请留心帮我三女儿寻觅一把小提琴好吗?我付不起高价,可她喜欢音乐,我们希望她能有自己的乐器。”

9.过了几个星期,父亲收到哥仑布城的回信,于是我们全家驱车前往哥仑布城的爱丽斯姑姑家。到姑姑家后,父亲打了一个电话,我在旁边听着。他挂上电话问我:“玛丽?卢,你想和我一起去看望芬科尔先生吗?”“当然想。”我回答道。

10.父亲把车开进一个居民区,停靠在一座古老而漂亮的楼房前的车道边上。我们按了门铃。开门的是一位比我父亲年纪大些的高个儿先生。“请进厂他和父亲亲切地握手,两人马上攀谈起来。“玛丽?卢,我早就听说过你的一些情况。你父亲为你准备了一件礼物,定会叫你大吃一惊。”说完,芬科尔先生把我们领进客厅,拿出一个箱子,打开后拿出一把

小提琴,便开始拉了起来。乐曲忽而高亢嘹亮,忽而又似瀑布飞泻。“哦,要是能像他那样拉该多好啊!”我心想。

11.奏完一曲,他转过身对父亲说:“卡尔,这是在一家当铺里找到的,才花了七美元,是把好琴。这下玛丽?卢可以用它演奏优美的乐曲了吧。”说完他把琴交给我。

12.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我终于明白了的,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那么温暖。“多漂亮啊!”我激动得气都透不过来了。

13.我们回到爱丽斯姑姑家,一进门,所有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我,看到父亲向母亲挤眼,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有我还蒙在鼓里,我明白我和父亲的愿望已经得到了实现。

14.我带着小提琴到学校上第一堂课的那天,当时那种万分激动的心情谁也无法想像。随后几个月里,我天天坚持练琴,感觉抵在颏下的那温暖的琴木就像我身体的一部分。

15.加入学校乐队的时候,我激动得浑身发抖。身着白色队服,我俨然像个女王,坐在小一琴组的第三排。

16,首次公演是学校演出的小歌剧,当时我的心狂跳不已。礼堂里A(一个空座位都没有,形容人多)。我们乐队成员轻轻给乐器调试音调的时候,观众席里还嘁嘁喳喳说个不停。当舞台聚光灯射向我们时,台下立刻变得B (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父亲和母亲也都看着他们的小女儿,唇边挂着自豪的微笑。他们的小女儿怀抱着她那把珍爱的琴,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赞赏它。

17.岁月似乎过得更快了两个姐姐双双毕业后,我便坐上了首席小提琴手的坐位。

18.两年后,我也完成了学业,把珍爱的小提琴放回到琴箱里,步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先是接受护士培训,然后是结婚。在医院工作的几年里先后生育了四个女儿。

19.以后的许多年里,我每次搬家,我都带着这把琴。每次打开布置居室时,我都要把琴小心的存放好,忙里偷闲时,想着我多么珍惜它,且对自己许愿,不久以后还要用这把琴演奏几支曲子。

20.我的几个孩子没有一个喜欢小提琴的。后来,她们相继结了婚,离开了家。

21.现在我面前摆着这张登着求购广告的报纸,我极力不再去回首往事;而把这则引起我对童年回忆的广告又看了一遍,放下报纸,心想:“一定得把我的琴找出来。”

22.我在壁橱深处找出了琴箱,打开盖,把安卧在那玫瑰色丝绒衬里中的小提琴拿出来,我手指轻轻抚摸着金色的琴木,令人惊喜的是琴弦仍然完好无损。我调试了一下琴弦,紧了紧弓,又往干巴巴的马尾弓上涂抹了点松香。

23.接着,小提琴又重新奏出那些铭记在我心中的最心爱的曲子。也不知拉了多久。我想起了父亲,在我孩提是他竭力满足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而我都不知是否感谢过他。

24.最后,我把小提琴重新放回箱子,拿起报纸,走到电话旁,拨通了那个号码。

25.当天晚些时候,一辆旧轿车停靠在我家的车道旁。敲门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先生。“我一直祈祷着会有人答复我登在报纸上的那则广告。我的女儿太希望有一把小提琴了。”他边说,边查看我的那把琴,“要多少钱?”

26.我知道,不管哪家乐器店都会出笔好价钱。可此时,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回答说:“七美元。”“真的吗?”他这一问,倒使我更多地想起了父亲。“七美元。”我又说了一遍,接着道,“希望你的小女儿也会像我过去那样喜欢它。”

27.他走后我随即关上了门,从窗帘缝里看到他妻子和孩子们正等候在车子里。突然车门打开,一个小姑娘迎着他双手托着的琴箱跑过来。

28.她紧紧抱住琴箱,接着双膝跪在地上,“咔嗒”一声打开箱子。她轻轻抚摸着红彤彤的夕阳辉映下的那把琴,转过身,一下子搂住了面带微笑的父亲。

1.根据16段的语境,按括号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写出两个相应的成语。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第10段画线的句子,以“x x忽而……,忽而又似……”为形式造一个句子。

3.本文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叙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两件事,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安排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当“我”急不可待地向父亲表达想要一把小提琴的心愿时,父亲的表情为什么显得很难过?

6.第12段中,作者写道:“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我终于明白了一切”,你认为“父亲眼里的泪水”表达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7.文中写“我”在得到小提琴后多次用到“激动”“珍爱”,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我”的这种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两次提到求购小提琴的小广告,这两则广告在结构上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26段中“不管哪家乐器商店都会出一笔好价钱”的一把小提琴,“我”为什么只卖“七美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把七美元的小提琴圆了两个小女孩的梦。文章题目是“一个七美元的梦”,对这个“梦”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记叙文阅读题设题有梯度,考察学生多方面的阅读理解能力。

1题“座”“鸦”容易误解成“坐”“哑”;4题的详写,略写的回答要根据文章的中心、爱心传递去理解,文章中Jb的理解‘定要理解到“我”曾经得到别人的无私的帮助,我也要帮助别人,同时希望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爱心永远传递下去的心愿。

参考答案:1.A 座无虚席。 B.鸦雀无声。

2.大海忽而平静,忽而又似万马奔腾。

3.倒叙,一把小提琴。

4.父亲以七美元买琴圆了“我”的梦。“我”又以七美元卖琴圆了一个小女孩的梦。

详写:父亲以七美元买琴圆了“我”的梦,略写:“我”又以七美元卖琴圆了另一个小女孩的梦。

5.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氛围但又生活拮据的家庭。

父亲表情很难过,是因为经济拮据的现实不能满足女儿的心愿,但他又希望能够满足,这表现了他的矛盾心情。

6.对朋友无私帮助的感激之情,为满足女儿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7.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8.第一次出现引起下文的回忆,第二次出现呼应开头。

9.当年“我”以七美元的价格买到这把琴,得到别人的无私帮助,今天“我”也愿意以同样的方式帮助别人。

10.这个梦既是“我”及另一个小女孩渴望得到一把小提琴的心愿,也是“我们”周围的人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一种心愿,同时也是“我”希望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爱心永远传递下去的心愿。

【点拨】分析与归纳是阅读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点,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阅读能力。我们不能机械地只记文章中的现成语句,而是应当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具备语言转化的能力,语言阐述能力,把文章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4:27:00 | 只看该作者
(二)父亲的难题

                 拉里森[美国]

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

爸爸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途中睡觉。”

“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自不量力,竟敢和兔子较量。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会睡觉,”爸爸坚持着,“它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

小保罗把两只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的思忖着。“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跑赢兔子。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然跑不过兔子!”

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1.阅渎第1、2自然段,写出与“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中的“又”字相呼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自然段中“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 一阵”中的“一阵”能否改成“一眼”?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自然段中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不超过3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6自然段中的“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①”一句与第8自然段中的“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然跑不过兔子②”一句能否对调?为什么?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对调,因为①句与“乌龟的胜利……跑赢兔子”句首尾衔接自然:②句与“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一句陈述的对象都是乌龟。

B.能对调,因为这两句都是保罗反驳父亲看法的依据。

C.不能对调,因为①句是证明“乌龟一定事先知道……”一句理由,而②句是用来反驳“它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句的。

D.不能对调,对调以后小保罗的看法就不明确了,因为证据无力了。

5.致使父亲遇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无法进一步证实乌龟取胜的原因

B.儿子对已“听腻的”的寓言故事不再感兴趣。

C.儿子死钻“牛角尖”而固执己见。

D.儿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与父亲不一致。

6.对乌龟取胜的原因,小保罗的父亲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小保罗则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小小说记叙了小保罗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不得超过20个字)



(三)江行的晨暮

                     朱 湘

美在任何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江水还浮着黄色。中间所横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在从星的点缀里,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一条水银色的光带晃动在江水之上。看得出一盏红色的渔灯。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

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

太阳升上了有20度;覆碗的月亮与地干线还有40度的距离。几大片鳞云黏在浅碧的天空里;看来,云好像是在太阳的后面,并且远了不少。

山岭披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

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水汽腾上有一尺多高;在这边,它是时隐时显的。在船影之内,它简直是看不见了。

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船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了,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选自1934年生活书店出版的《中书集》)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浅 (qiǎn)碧 点缀 (zhuì) 粘结(nián) 粘 (zhān)贴

B.褶 (zě)痕 浅 (qiǎn)碧 粘 (nián)结 粘 (nián)贴

C.商埠 (fù) 点缀 (zhuì) 粘 (nián)贴 粘 (zhān)结

D.船舷 (qián) 褶 (zhě)痕 粘 (nián)结 商埠 (bù)

3.文中,作者选择了两个空间、两个时间看江,即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把一个个特写镜头巧妙地连在一起,使人耳目一新。

4.美在色彩。作者如何描写暮色灯光下的色彩?这样写有什么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火轮喷吐的煤烟,令人厌恶。然而作者把煤烟 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于是出现了一幅色彩斑斓图,能表现这一图景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数说江边的各种色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一句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8.选出没有比喻的句子( )

A.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

B.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C.看来,云好像是在太阳的后面

D.有一些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9.有人说,把这篇文章分一下行,那就近于诗了。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节奏鲜明。本文在行文的节奏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选出能体现全文美的基调的一项( )

A.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B.在任何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C.是悦目,简直是美了。

D.十分青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 帆船。

11.写这篇散文,并非为了借景抒情。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总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2.“一阵”表明时间比较长,与“呆望”配合一致;而“一眼”表明时间短,与“呆望”相矛盾。 3.我没有说你会指望贝尔、托尼、萨里会象兔子那样在途中躺下睡觉。 4.D 5.D 6.踏实、韧性、完全靠运气。 7.因对乌龟取胜的原因理解不同而展开争辩。当今美国社会两代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三)1.A 3.暮色幻?光下,晨晖笼罩下 4.黄色的江水,深黑的江岸,水银的光带,红色的渔灯和黝黑的帆船。作者把这些本来互不相干的色彩融洽地组合在一起,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了一种清新幽远的意境 5.“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6.对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作者运用多种色彩词描形绘物,增添了景物的可视性和逼真感;这色彩的变幻,也表明是经过人的重新创造,其景不纯粹是自然之景,比自然景更丰富、更见姿色。总之,作者写颜色之变化,对美的赞颂、更是对生活的赞颂。 7.作者在发现美,享受美后的一种心旷神怡的欣喜之情 8.B、C 9.作者把握了行文的节奏:大量的短句给人以顿挫感,而不时加入舒缓的长句又使语句参差错综,节奏缓急相间,自然和谐。其作用:一是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怡然的心境,二是给读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和共鸣,得到极大的艺术享受。 10.B 11.赞颂美,也是赞颂生活,更是让读者在乎凡的事物中找到美、发现美。
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与概括强化练习

(一)老 妪

  (1)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鸡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2)卖茶鸡蛋的皆乡村女孩和妇女。就那一个老妪,跻身他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3)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无半点儿乞意。

  (4)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鸡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5)老妪硬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6)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7)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太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容易的……”

  (8)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9)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10)“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11)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12)儿子仰脸看我。

   (13)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14)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大太,为?你这两毛钱,站在我旁边等了半天!”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鸡蛋的摊前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15)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第(9)段写老妪,用的是什么人物描写方法?结合全文思考,这样写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14)段描写老叟的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前文描写老妪的文字基本相同,起到衬托和加强老妪形象的作用。

B.与前文描写老妪的文字基本相同,强调老年劳动者的尊贵人格不因性别不同而差异。

C.“绝无半点乞意”呼应前文“目光里无半点乞意”突出两位老人自甘冷清,坚守人格的高贵品格。

D.“生意依旧冷清”呼应前文“生意就冷清”暗含作者对市场经济下人们缺乏同情心的批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4:27:0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精选--不朽的失眠





不朽的失眠

——写给没考好的考生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地。

船行似风。

江枫如水,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I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顾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上,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绝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啁,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绿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项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眠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

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是其余二十八个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1.“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姓名写在榜单上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古人早以用五个字概括出,这五个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张继的感觉里,为什么会有“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张继为了考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如果考中“情节”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丽的古城,为什么说“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这种感觉在杜甫的哪首诗中能得以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怎样理解“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怎样理解“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上,油快尽了,微火每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这一段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无眠的张继眼里,乌啼、月亮、草木、星星完全是不同于往日的,不同于往日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什么会有“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的疑问?一个读书人为什么称捕鱼人 “潇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无眠的张继长夜独醒,他感叹他是世间最不幸的人,请在文中找出这一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怎样理解“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世界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什么说“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怎样理解“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句中的“某一种心情” 文坛为什么会出现有了落第者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多了一首好诗这种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是写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过程,那么,文章副标题“写给没考好的考生”何寓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金榜题名时。 2.落榜的一种难堪,甚至感到无地自容,这是一种落榜者、失意者常有的想法感觉。 3.①寒窗十载,悬梁刺股。②插花游街,众人齐睹其风采,马蹄轻疾,一朝成名竟风流。 4.①落榜的失意、失魂,看到什么对他来说都是愁肠百结,更何况苏州亭台水榭、小桥流水,更使他触美景而生悲情。②《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孓在“秋冷雁高”的时节,容易使心境不佳的落魄学子悲秋、伤感;在异乡无人认识,不必拘泥忧伤的流露、放纵。 6.诉说自己半生的艰难,“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已经说明了问题,半生并不如意,实指望金榜题名改变命运,可命运多舛,心境和处境越来越糟。7.心境起的作用,《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们是景物影响心境,此处是心境影响情境。 8.①触景生情,疑问捕鱼人,皆因为自己是“撒了空网”的。②落榜的失意,使自己产生厌倦读书、读书人,颇有些羡慕捕鱼人了。 9.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10.钟声,用以惊世,别人都在睡梦之中,而只有他“没福气睡眠”,因而钟声如似敲给他一人倾听,“恨别鸟惊心”,更何况是夜深入静之中的响钟呢? 11.深夜难眠,诗中提到的景物在他眼里心里烙下深深的烙印,已反复酝酿多时。 12.①张继这种失意时吟唱的绝句,他可以代表我们曾经失意时的心境。②他只有在落第时才具有了这种独特的情感,这种独有的才思,才可能写出传诵千古的名诗。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就不会有“三吏”、“三别”这样的佳作,这也被称之为“国家不幸诗家幸”,张继则可以说成是“个人不幸诗家幸”。 13.张继是落榜者,但却写出了传世之作,鼓励考试没考好者,落榜不要失志,只要付出努力,终将收到回报。

[延伸训练]

 一、下面文题中包括四种题型

  1、理解文段的中心句。

  2、理解文中的过渡句。

  3、概括事件内容。

  4、感受人物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7: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