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关于诗词的教学论文 品读诗词体会自然、情感、艺术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5 19:2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3-4-25 19:26 编辑

小语优秀论文 诗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好诗词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注重和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语文教材充满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在诗词教学中只有将审美教育寓于诗词的鉴赏和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诗词学习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启发学生因审美活动产生对诗词的兴趣,享受审美乐趣,提高审美能力。
一、感受自然 热爱自然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以水为例,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常常使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因为它是那样的变幻多端,那样富有生气。李白笔下的“水”多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尺,惟尽长江天际流”;王维笔下的“水”多清新秀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笔下的“水”,美丽如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此外,那些名山秀岳、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这里,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二、用心体会 情感升华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文中,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无“海”,则不能抒发作者“吞吐日月”、一统江山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  
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壮丽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4-25 19:23:02 | 只看该作者
三、反复诵读 悟艺术美
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不论是立意构思还是写作技巧均堪称典范,是文化中的瑰宝,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知识,从古人的思想中吸取营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引美的体验。如《陌上桑》中起始泼墨淋漓,铺彩列锦,多角度正面表现了主人公的漂亮美丽,接着用间接的手法从主人公给人的美感效果表现人物,给人以美的艺术。而更多的是内在的人格美,罗敷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体上,而是表现在内心的心灵上,这样罗敷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给他们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
   总之诗词的品悟不能仅仅以意象的领悟而满足,要从中不断赋予它“新意”才能更多更好的发现它的韵、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6: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