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文章 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实效性的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08:2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秀论文 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活动化教学实效性的反思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校院 刘 莉
随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实施,“活动化教学”理念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教师们也都在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如今的品德课堂演绎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一首首美妙的歌曲,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变得那么“热闹”,那么“美丽”,再也不见往日的“单调”与“沉寂”。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形式轻目标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整个课堂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有不少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为活动而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合作真愉快》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活动情境:“同学们,我这儿有一些豆子,但是黑豆和黄豆掺在一起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很快地分开呢?”学生高声齐答:“大家一起来分。”“那就请每个小组一起分吧。”(学生你争我抢,豆子撒了一地。终于在闹哄哄中,学生把豆子分开了)。接着,老师又说:“大家喜欢做游戏吗?”学生齐答:“喜欢。”“那我们一起来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吧。”(游戏一直到下课)最后,教师总结:“大家今天玩得高兴吗?”学生又齐答:“高兴。”(课堂结束)



以上课例,教师好似在实施活动化教学,课堂显得也很热闹,但因活动缺乏目的性,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因而失去了活动教学的真正意义。活动是为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去经历、体验而设计的,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展示。所以,教师必须强化目标意识,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确定活动主题、选择活动内容、采取的活动方法,乃至整个活动过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悟,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重书本轻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然而,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把教材当作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 当作教学活动的惟一依据。老师习惯于讲教材,让学生学教材,照本宣科,照图讲图。由于脱离学生的生活去进行品德教育,致使品德教育因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确证而流于形式。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素材,才能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因此,教学应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教师要尽量凭借教材提供的话题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调动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真正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融为一体,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三、重表演轻体验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并逐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体验性”是品德课程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目前存在“课堂活动表演化”的趋向。课堂活动成为了某种外在目的的表演行为,品德学习的本真价值被严重扭曲。如,《我找到秋天了》教学片断:   



师:秋天来到了我们人间,大家喜欢吗?



生:喜欢。   



师:好吧,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喜欢秋天?



(课堂上出现了热烈讨论的场面,学生在叽叽喳喳地交流、吵吵闹闹地议论,有的小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借此聊天,有的小组什么也不干。 )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生:唱歌、跳舞、画画儿、说一说……



师:好吧!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吧!



(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呼朋引伴,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画画,有的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抢着发言,有的闲聊、说笑……教师前后走动,似乎在巡视,又似乎无所事事。几分钟后,学生又回到自己位置。然后,老师让每组同学上台表演和展示。)



像上例中的活动化教学看似热热闹闹,但并没有什么教育价值,往往是“有活动,无体验”。教室不是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如果只注重活动中的那种“兴高采烈”的表演,而不通过这些活动去体验和感悟,也就背离了活动化教学的的主旨。



有关研究表明: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的感受,才能实现人格升华,才能将活动与道德生活连接起来,找出其中所蕴藏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温暖的家》一课时,安排了“摸摸爸爸妈妈的手”、“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 等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亲身去体验父母的辛劳,然后让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位学生在摸了做菜生意的爸爸妈妈的手之后写道:“爸爸妈妈的手为什么这样粗糙,甚至还有一道道裂开的口子?那是因为太多太多的活儿让他们变成这样的呀!他们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冒着严寒去批发土豆,还要背到嘉陵江边洗干净,双手泡在刺骨的江水里,能不裂口,能不粗糙吗?”一位学生在跟妈妈去“商场”上了一天班后写道:“我看见妈妈在商场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一会儿都不能坐。腿软了,脚肿了,挣钱多不容易呀!我今后一定不会乱花一分钱,因为那是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08:27:56 | 只看该作者
四、重预设轻生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预设要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课堂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谈谈对家乡景色的感受,全班学生都说家乡的山水很美,唯独一位学生说:“家乡很丑。”老师愣了一下,然后装出没听见的样子,全然不顾那个学生的感受,接着按预设的教案“顺利”地进行教学。事实上,听课人员课后了解到,那个学生的家就在工厂附近,整天到处是黑烟、污水、垃圾……而老师没有很好地捕捉到课堂中生成的教育契机,相机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活动化教学中,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中,会生成许多教师在备课中难以预料的问题或话题,需要教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艺术地捕捉各种教育素材和教育契机,才能使品德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变得更加精彩。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活动化教学使小学品德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活动化”,就去片面追求新颖和潮流,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请老师们多想一想:“我所设计的活动有实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7 04: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