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论文 小学生礼仪现状分析及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08:2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选登  小学生礼仪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引发的思考
湖北省宜都市实验小学 彭崎华
一、背景介绍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9课《家庭树》一课中有一板块的教学内容是“尊敬长辈的礼节”。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尊敬长辈礼节知多少”的活动,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内容是自己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尊敬长辈的礼节,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同时作为教师也想作个学情调查,真实地了解孩子们知道多少尊敬长辈的礼节,哪知一向发言都非常积极的孩子们却变得沉默不语了。当时,我心里想,大概是我没表述清楚,我补充到:“比如你在同长辈说话、吃饭、走路、出门、回家、看电视、从长辈手里接过东西等,应该怎么做才能说明你尊敬长辈呢?”结果发言的人还是寥寥无几,面对课堂上的冷场,我只好创设情景,让学生来进行情境表演,在表演中,引导学生了解尊敬长辈的礼节,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尊敬长辈的礼节。在后来几个班上这课时,我修改了以前的方案,采用了请学生表演有关尊敬长辈的小品的形式,以此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样也有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的目的。让我感到吃惊的是:比前一个班的情况好不了多少。这时,我问大家:“你们真的不知道有哪些尊敬长辈的礼节吗?”大家真诚地点了点头。我又问到:“在家里,爸爸妈妈告诉过你们哪些尊敬长辈的礼节吗?”异口同声:“没有!”“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看到爸爸妈妈他们是怎样尊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吗?”有的说:“没注意。”不少同学说:“我们没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五个班的教学尽管形式和方法都不一样,但从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惊人的相似,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



二、调查与思考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要“立于礼”。所谓“立”,就是健全人格的确立。而健全人格的确立是和“知礼”分不开的。作为享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完备的礼仪知识、规范体系,不仅对东方,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都曾有过深远的影响。可为什么礼仪在如今的孩子们身上却出现了“缺失”现象?为什么五个班350多名学生在对尊敬长辈礼节这一问题上一无所知的认识是如此相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状?于是我对其中三个班(共计210名学生)作了调查。调查显示:这210名学生除46人年满9岁,78%的学生都只有8岁,独生子女188人,占总人数的94.3%,三口之家的153人,占总人数的72.5%,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三代同堂的57人,占总人数的27.5%,父亲年龄在35岁以下的93人,占总人数的44.1%,母亲年龄在35岁以下的165人,占总人数的78.6%;知道自己父母生日的38人,仅占总人数的18.9%。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中,不难看出,导致礼仪在如今小学生身上缺失现象的根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特殊的家庭结构,导致礼仪的缺失。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一是父母过分的溺爱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孩子在家里,一切都要以我为中心,眼里根本就没有他人,家里的长辈都必须为“我”服务,哪里会想到尊敬长辈的礼节;二是许多家庭都是三口之家,家里没有老人、缺乏尊老的氛围,父母没有给孩子言传身教的机会;三是如今三年级孩子的家长,大多数都出生于七十年代,七十年代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交替时期,他们所接受的礼仪教育相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要少一些。因此,尊敬长辈的礼节的意识较弱,当然也就不会有这种意识去教育子女;四是受当今高考、升学、就业的影响,父母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以及吃和穿,忽视了教孩子如何做人,也就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讲礼节的教育。



2.不良的社会风气,导致礼仪的缺失。



经济的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多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并存和碰撞,这些道德、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一方面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今的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当广,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耳闻目睹社会上的一切,由于8、9岁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所以社会上不良的风气和负面效应直接影响着他们,给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混乱。



3.空洞的学校教育,导致礼仪的缺失。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长期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只重形式,不求实效,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小学生礼仪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或时有时无。



三、应对策略



“礼仪”指的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中华民族的礼仪中,保留了丰富的优秀文化元素,它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实行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与发扬。同时也是对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当前小学生中礼仪缺失的现状,不妨采取如下对策:



策略一:学校要高度重视礼仪教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而小学生礼仪教育则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一是以少先队大队活动和中队活动为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我是礼仪小使者》《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等。还可以根据礼仪教育的内容入手,制定出课前礼仪、课堂礼仪、课间礼仪、进校、离校礼仪、坐立走礼仪、仪表、升旗礼仪等。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而且要指导学生做到,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二是所有教师要成为学生良好礼仪行为养成的引领者。三是营造良好的充满礼仪文化背景的校园环境,使学生一走进校园就受到环境的熏陶、影响和制约,自觉产生遵守礼仪规范的意识,融入校园的礼仪氛围。



策略二:家庭要积极参与礼仪教育。



礼仪的教育途径有很多,家庭是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讲授父母如何教育子女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父母如何言传身教等内容。要求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礼仪教育活动中,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礼仪内容如“出门、回家礼仪、吃饭礼仪、看电视、家里来了客人等礼仪”,让家长和孩子在礼仪教育活动中共同成长。



策略三:争取社区的全力配合。



学生是社会的人,是发展中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随时需要有人督促、引导、扶持、激励。同伴、教师、家长、社区人员都在这些过程中承担了评价者的角色,我们可以与社区取得联系,让他们能对学生在家庭、社区及公共场所是否有良好的礼仪作出及时的、多角度的、发展性的评价,从而及时反馈、矫治和肯定学生的礼仪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然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大家都来努力,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就能使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受人欢迎,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7 00: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