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春版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课练堂堂清课后练习题集答案一课一练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01:24:21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课、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陶赖昭第二中学      命题人:王志才      审题人:代忠彦
1.填空。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家。《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选自_______。
2.下列各句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梁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B.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C.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D.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提示:A项“高梁”的“梁”,应为“粱”,“梁”与“树木”有关,“粱”与“米”有关。
3.解释字词的意义。
(1)煨:
(2)敷衍:
(3)窠:
(4)头钱:
10分钟训练
4.根据课文内容,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听到了喊声,_______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2)“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_______而得胜地说。
(3)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_______那泥墙。
A.慢慢地 恭敬 砸B.急急地 自得 砸
C.慢慢地 自得 推D.急急地 恭敬 砸
提示:“慢慢地”合乎主人的身份,并且与后面的“最后”也搭配恰当,而“急急地”相反;“恭敬”合乎奴才的身份,“自得”不合奴才身份;“砸”符合对“墙”的处理,“推”就不符合。
5课文写了三个人:一个奴才,一个聪明人,一个傻子,你觉得“聪明人”和“傻子”谁可敬,谁可憎?他们是怎样的人?
6.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7.课文描绘了_______个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三场对话进行描绘,这三场对话分别是_______的对话、_______的对话、_______的对话。
8.“我想,你总会好起来的……”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有什么含意?
9.此文中的“聪明人”与通常说的“聪明人”有何不同?
10.文章结尾“代为高兴似的”,“似”起何作用?


第四课、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答案
1答案:鲁迅 文学 思想 革命 《鲁迅全集》
2答案:A
3答案:(1)煨,用微火慢慢地煮。
(2)敷衍:应付。
(3)窠,鸟兽昆虫的窝。
(4)头钱,旧社会里提供赌博场所的人向参与赌博者抽取一定数额的钱,叫做头钱,也称“抽头”。侍候赌博的人有时也可从中分得一些。
4答案:A
5提示:人物如何要看语言、行动,“聪明人”的话只会让“奴才”更加具有奴性;而“傻子”说干就干,对“墙”的态度是“砸”,实际而坚决。
参考答案:“聪明人”可憎,“傻子”可爱。“聪明人”是维护旧社会、欺骗奴才的伪君子。“傻子”是旧社会的反抗者。
6提示:这是一篇具有讽刺、批判性的文章,同时又有歌颂,所以总结中心时应明确讽刺、批判和歌颂的对象以及他们的思想。
参考答案:作者批判了维护旧社会的“聪明人”;讽喻了对这社会不满而实际又在维护这社会的“奴才”;歌颂了和旧社会作坚决斗争,要毁坏这旧社会的“傻子”。
7答案:三 奴才与聪明人 奴才与傻子 奴才与聪明人
8提示:联系全文从表面上看,这是聪明人对奴才的安慰,实际上是假惺惺的欺骗,即让奴才永远做稳了奴才的位置,不思变革,好受主子管制。由此看,聪明人确实是主子的帮凶。
参考答案:这是聪明人对奴才说的。聪明人假意安慰奴才,其实是让奴才安于现状。可见聪明人是主子的帮凶。
9提示:理解文中的“聪明人”的性格,查工具书可知通常说的“聪明人”的意思。
参考答案:此文中的“聪明人”指故作姿态,顺奴才的话,听话音,接话头,敷衍,不负责任,叫奴才永远做奴才的人。这种聪明人是主子的帮凶。通常说的“聪明人”是指耳聪目明的人。
10参考答案:提示:理解文中的“聪明人”的性格,就知道聪明人是恶意的。“似”读“shì”,“聪明人”似乎是替奴才高兴,实际上是主子的帮凶,这样写更能揭示“聪明人”丑恶的灵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01:24:2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课 驴和人的新寓言

陶赖昭第二中学      命题人:王志才      审题人:代忠彦
•积累运用•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撰稿( ) 刊物( ) 撵( ) 蝙蝠( )
2. 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拴( )       (2)蛆( )      
栓( )            咀( )      
诠( )            诅( )      
(3)揪( )        (4)杠( )      
瞅( )             扛( )      
锹( )             虹( )      
3. 填上适当的字,并将下面的四字短语补充完整。
乐极生         毫无   言       趾高   扬
人心   古      世道   漓       义不容  
•阅读感悟•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4. 对于农妇所说的“瞧这两个笨伯,有驴不骑,自己走路”。作者为什么不说是“下蛆、使坏”?
5. 你怎样理解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对自己的简要介绍?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和那头驴一样知道自己傻”?
6. “现在的书刊内容丰富,作者名字前面有括号的全是重要文章。有的谈新儒学,有的谈后现代,扯着扯着就到了治国之策。”联系全文看,作者在这里讽刺的是什么现象?
7. “别当驴受人捏咕,要当捏咕驴的人”,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这一“也说得通”的寓言?
8.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悬空( ) (2)樵夫( ) (3)乞讨( ) (4)衔着( )
9. 《小孩与画的狮子》中,害死小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10. 《赫尔墨斯和樵夫》的寓意是什么?
11.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告诉人们,凡事都要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中另有解说:“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是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你读了这则寓言,还能发掘出什么新的寓意吗?
12. 《衔肉的狗》本来的寓意是戒贪心的。钱钟书先生另有新意:“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譬如这只衔肉的狗,照镜以后,反害他大叫大闹,空把自己的影子,当做攻击狂吠的对象。可见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你怎样理解钱钟书先生的这一理解?
•综合实践•
13. 从以上四则伊索寓言中任选一则,经过自己的思考发掘出新意。


第五课 驴和人的新寓言 答案
1. 略。
2. 略。
3. 乐极生悲 毫无怨言 趾高气扬 人心不古 世道浇漓 义不容辞
4. 从驴的角度,它本来自己走在路上,感到很幸福,农妇的话使它被人骑。
5. 既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又讽刺了那些依靠美国国籍来抬高自己身价的人。说自己“和那头驴一样知道自己傻”,是说自己要根据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愿意别人干预自己的生活。
6. 讽刺那些并不了解中国国情,而一味地大谈治国之策的人。
7. 作者说“这种寓意只适于狠毒的人”,也就是说,人不应该做损人不利己,只赚个自己开心的事。
8.(1) (2) (3) (4)
9. 直接原因是刺钻到指甲里发炎,高烧不退;根本原因是老人把孩子束之高阁,而导致其死亡。
10. 诚实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回报,而不讲诚信将一无所获。
11 ~ 13. 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01:24:32 | 只看该作者


第六课《金岳霖先生》(第一课时)
蔡家沟中学   出题人: 葛瑞珍   审题人:杜春和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 是中国现代________ 家、_______ 家、________ 家。金岳霖,字________ ,中国现代 ________ 家、________家。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称chèn      称职   称愿   连连称许  称体裁衣
B.和hé        和谐   和睦   曲高和寡  和衷共济
C.散sǎn       散步   散落   散兵游勇  散装饼干
D.冠guān      衣冠   树冠   冠冕堂皇  冠状动脉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熟练         枯燥     深居简出     谈吐才华
B.频繁         演绎     混然不觉     熙熙攘攘
C.感慨         逻辑     甚为得意     一愁莫展
D.毡子         夹袍     满腑经纶     名副其实
4.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________,请原谅。
②王浩的学问,原来是________金先生的。
③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与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高的作品的。(    )
A.敬重 师承 品味           B.尊重  师承 品位
C.尊重 继承 品味           D.敬重  继承 品位
5.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阳春三月,窗明几净,窗外几株桃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给小屋增添了许多生机。
B.我想像金先生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
C.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
D.读先生的文章,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6、走近名著:
林冲,梁山著名英雄,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却走上了“造反”之路。林冲被发配到沧州后,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请简述主要情节。




7、阅读理解:
(1)通过作者对金岳霖先生的回忆,可以看出老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本文作者主要写金岳霖先生,为什么带安排部分篇幅来写其他人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1、汪曾祺   小说    散文    戏剧    龙荪     哲学      逻辑学
2.        D[A连连称(chēng)许;B曲高和(hè)寡;C散(sàn)步]3.A(B浑然不觉;C一筹莫展;D满腹经纶)4.B 5.A(“姹紫嫣红”是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好)
6、林冲发配沧州牢城营,梦想在此逃灾避难。高太尉指使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手刃仇人,上了梁山。
7、(1)金岳霖先生具在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性格较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现实中却不谙事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一心只想做学问,以至于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精神和心理,才能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2)虽然作者记的是金岳霖先生一个人的事,但是,个体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他与周围的人和世界发生联系,只有在此基础上,个体的形象才会丰富和充实起来,而且与金岳霖先生有关系的人都是西南联大的同事和学生,这样一个群体的行为,当然具备深入了解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01:24:37 | 只看该作者

第六课《金岳霖先生》(第二课时)
1、课外练笔:
课文以细腻而生动的笔墨写出了金岳霖教授的个性。请选择你熟悉的一个人,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表现出这个人的个性特征。(100字左右)

2、类文荐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本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所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1)上文举了________ 件事,其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列举一个同样能体现上文这种治学精神的名人的例子。

3、拓展阅读
大连“小草”
在报上读到一条短消息,怦然心动,陷入深思。消息连标点在内也不过二百字,题为《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文章不长,谨录于后——
一名公交车司机在行车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
——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
——将发动机熄火,确保车和乘客路人的安全。
他做完了这三件事,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这名司机叫黄志全,终年四十五岁,是大连市公汽联营公司七O二路四二二七号双层巴士的司机。
现在,所有的大连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人总是要死的。但黄志全死在了岗位上,岗位特殊,关系到几十人的性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平建设时期的黄志全同样面临了董存瑞、黄继光等无数英雄一样的“千钧一发”!黄志全选择了他的尽心尽力,选择了利国利民;在作出如此选择之后,也选择了他的归去——安详。美好的人生与人性的美好在黄志全身上得到了诗意的表现与升华,刻骨铭心。
我想起了大连随处可见的小草。那是大连人民引以自豪的美啊!是的大连美丽的小草成就了大连之美。或者说,构成了今日大连美的重要内容。小草之美,美在奉献。由人踏青;供人观赏。当然,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绿茵如毡的“生命之美”。大连黄志全,就是大连小草的化身吧;抑或,大连小草,便是大连黄志全人格的永恒塑形罢。
(1)、        黄志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国边”。“缓缓”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        文中将黄志全与小草互比,是因为两者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


(3)、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方法对黄志全进行介绍?赞扬了他的什么精神?

第二课时答案
1、他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冲动中却不乏冷静,刚强中却不乏柔情。做起任何事来都是雷厉风行,让人不禁佩服他的眼光与果敢。就这样一个人仍然有他柔情的一面,当你看见他在儿子的病榻前细心照料甚至偷偷掉泪的时候,你会想这还是他吗?他的坚强不熄,刚强果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又有几个人能看到他柔情似水的一面?他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矛盾”性格的人,但就是这“矛盾”令人钦佩不已。
2、(1)三    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2)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
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
参考译文:
钱叫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产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典、小令,从来没有半刻不拿书的。”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做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
3、(1)、既准确地刻画出黄志全在危急时刻,不慌不忙,从容自如的形象,又深刻地体现出他尽心尽职、利国利民的高沿品德。
(2)、一是同样的普通、同样的平凡,二是都在各自的位置上默默地奉献。
(3)、对比、比喻,在生命中的关键时刻,尽职尽责,利国利民的奉献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01:24:41 | 只看该作者

第七课《棋王》
蔡家沟镇中学    出题人: 杨明辉   审题人:杜春和
一、积累运用:
1、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 ,原名  ________ ,北京人。________ 代作家。
2、        解释下列词语:
人头攒动:
目瞪口呆:
九局连环:
3、        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脚卵抹一抹头发,说:“蛮好,蛮好,这种阵式,我从来也没见过。”(           )
(2)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          )
(3)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             )
二、拓展阅读:
乞    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老态龙钟的乞丐挡住了我。
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那冰凉的手指。 “没关系,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得到了我兄弟的施舍。
1、本文对乞丐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人物描写中的哪些方法?


2、文末“我也得到了我兄弟的施舍”一句中,施舍是指什么?称乞丐为“兄弟”,可见作者是以一种怎样的眼光看待乞丐的?


3、综合全文看,我和乞丐各是怎样的人?


4、这首散文诗揭示的主题是什么?


第七课《棋王》答案
一、1、阿城   钟阿城   当
2、        人头攒动:形容人多,拥挤在一起,来回晃动
目瞪口呆:形容惊讶得直发愣
九局连环:一个人接连同九个人下棋
3、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二、1、肖像 ,  动作,   语言描写
2、乞丐给了我理解和宽容     平等
3、“我”:平等待人,尊重别人,富有同情心
  乞丐:心地善良,理解、宽容别人
4、人与人之间应当充满关切与理解,弘扬高尚的人首主义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01:24:46 | 只看该作者

第八课《回延安》(第一课时)
蔡家沟镇中学   出题人:杨明辉  审题人:杜春和
1、        文学常识填空:
(1)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 和________ 。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________》荣获1952年“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他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
(2)“信天游”又名“________ ”是流行于________ 一带的民歌形式,这种民歌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多用________手法,《回延安》是用信天游的形式写的  ________  。
2、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
(3)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
(4)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
(5)头顶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
3、属对练习:
阵阵春风阵阵歌:             对:________________
4、仿写练习:
真情是一盏明灯,黑暗中照亮前进的方向;
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情是春日的雨,夏日的风,秋日的果,冬日的太阳。
5、《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以五个诗节写了诗人1956年3 月重回延安的感受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五个诗节的内容


6、阅读:

故乡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
远远地离开了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一抬头,便能看见,
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
1、诗讲究押韵,本诗的韵脚是:

2、故乡是一幅“画”但诗人在故乡时,“画”是铺在地上的;而远离故乡时,画却是挂起来
的。“铺”和“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不同情感?



第八课《回延安》(第一课时)答案
1、(1)   诗人   剧作家   白毛女  《中国的十月》   八一之歌
(2)、顺天游   陕北   比兴    新诗
2、(1)比喻 (2)拟人(3)夸张(4)排比(5)比喻
3、声声爆竹声声喜
4、真情是一泓清泉,迷茫时送来清新的问候;
真情是一枝红梅,寒风中送来傲雪的承诺。
5、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画延安、祝延安
6、(1)、画、霞、画、纱
(2)、“铺”说明了诗人身在故乡时,故乡常常被忽略。“挂”表达诗人远离故乡时,才感受到了故乡的难舍,容易勾起无限思乡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01:24:51 | 只看该作者


第八课《回延安》(第二课时)
           蔡家沟镇中学   出题人:郭丽辉   审题人:杜春和

阅读《回延安》节选,完成后面的练习。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时”!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下面各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向“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2.诗中支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词可分别用来:
    A.表示事物  B.表示数量
    C.表示情态  D.表示颜色。请摘抄这节诗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
    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节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①千声万声啼喊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双手搂定宝塔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课《回延安》(第二课时)答案
    1.A  2.①高高C ②滚滚C  ③辈辈B  3. 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4.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5.①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朝思暮想的浓厚感情; ②拟人,作者把河水村庄看做亲人,表达了它们无比亲切、真挚、热爱的感情 ③夸张,表现了对母亲的眷恋和怀念的深情。 ④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17: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