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8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参考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颜鑫范



此篇写于一九二六年九月,是作者描写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



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生活中的乐园。他在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之后很自然地写出了它之所以是乐园的情景。在这里,他用两个“不必说”起头,略写百草园的自然风光;再用一个“单是”转折,详写了百草园“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无限乐趣”。无论是略写还是详写,都是非常生动的,令人身临其境,觉得着百草园确实是一个乐园。写乐园的自然景物,不但写出了颜色和形状,而且还写出了声音和感情,既有对多种小动物各种不同形状和声音所作的拟人化的描写,更有小主人公“我”的多种多样的心绪。写景的散文,能把景物的形状和声音乃至感情写得如此惟妙惟肖,而且把它们和小主人公“我”的心绪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真可谓达到了文情并茂的极致。



然而,这百草园也有极为神秘的一面。这既是因为它里面还生长着一些长长的草,小主人公“我”未曾涉足其间;更是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赤练蛇在老和尚嘴里变成了吃人肉的“美女蛇”。由愚昧而至于迷信,岂不神秘乎!?幼年鲁迅和他周围的人们一样,对于百草园也是有这种神秘感的。他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令人觉得可亲可爱。“直到现在”,也就是相隔了四十余年之后,鲁迅在写道这种由愚昧而产生的神秘感和迷信心理的时候,也没有简单化地用无神论的立场和观点加以斥责,而是用自己“总还没有得到……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样的语言来表述,这就不但和童年时“也常常这样想”的思路一脉相承,而且增加了文章的亲切感。



光靠自然景物构成的乐园,其可乐的程度是不能不由季节来决定的。百草园也不例外。可是,在下雪的时候,这里却别有一番乐趣。作者详细地写了捕鸟的条件和做法,可说是具体而微的;也写了闰土父亲的善捕和作者的不善捕,把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沉着冷静且不善言辞和一个心急情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



在百草园,可以尽情地玩耍;到三味书屋,则不但要受管束,而且要读那些连先生也未必懂得的功课,这本身就够烦人了,何况,这“三味书屋”“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所以,作者在写道自己当时的心情时,特地连用了德语的“再见”一词,以寄托自己对百草园依依惜别的无可奈何之情,在此之前,连用三个“也许”的排比句式,以猜测自己之所以要被从百草园送到三味书屋去的原因,把不解和烦恼的心绪抒写得淋漓尽致。



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描写进入“三味书屋”之后,需要注意的,不是作者对于这里的自然景物和屋内布局的描写,而应当是书塾的气氛和塾师的形象,特别是少年鲁迅在百草园时期所表现的“天性”在“三味书屋”得到了合理的发展。书塾这种教育方式是落后的,不适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塾师的做法是八股式的,根本不考虑被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个性,但他的为人还是好的,它对学生的管束虽严,但并没有蛮横无理的表现。书塾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其实也束缚了这位塾师本人,这正是守旧的悲哀。



对于童年生活中的乐趣,鲁迅是非常怀恋的。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对于童年生活中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失落,总难免有些怅然惘然。本文末了处提到《荡寇志》和《西游记》绣像的失落,字里行间便充满了这种怅然和惘然,是需要认真体谅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鲁迅·寿镜吾·三味书屋



沈毅骅



说起鲁迅先生,我就会想到我的先人,我外婆的曾叔祖、开办“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先生童年时曾在这儿学习。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都说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他写的文章中则是这么说的:“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



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当官。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甚至把他锁在楼上,每顿饭菜都叫人给送去。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于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寿镜吾老先生就骂他不孝,骂了好长一个时期。大概吴越是山水鱼米之乡,读书人家里若有些小的产业,不至于过不去、非要去当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乱,寿老先生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是深恶痛绝的,认为乱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在当时这种遁世退却、不合浊流的态度是可贵的,联系“三味书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这对于他的学生,如后来成为反封建的猛士的鲁迅先生,大概不会没有影响吧!



我们常谈到鲁迅先生批判传统文化的勇敢、坚决、深刻。鲁迅先生固然受到很多西方的影响,但他不是一个在西方长大的人,在接受西方影响之前,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活了十几年。我们不能把鲁迅先生理解得过于现代化。五四时代的开放使中国人最大程度地了解了西方,但五四也是离传统文化很近的一个时代。在拯救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手术台面前,西方的刀和中国的肠胃的不和谐,也深深地体现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体现在鲁迅先生的包括希望和绝望的一切矛盾中。我们不但要从他的战斗中读出一份信心来,我们也要从他的颤抖中读出一份中国人的精神来。



传统是一条链环,它不是拘束人心的,而是在血脉深处的让人赖以生活的存在。想起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想起鲁迅先生的同胞是些怎样的人,我禁不住问:难道鲁迅先生犀利的杂文与《诗》《书》《礼》《乐》就一点儿也产生不了共鸣吗?对于我来说,鲁迅先生的杂文与孔孟经典的相通之处并非文字的优美,修辞的高超,而在于一种精神的暗合。我所接受的所有传统文化教育丝毫没有妨碍我接受鲁迅,并使我更接近他而不是远离。寿宁先生写道:“鲁迅每年春节前,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我祖父写‘拜年信’,都是恭恭正正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鲁迅先生对于吃人的封建礼教是憎恨的,但这里却显示出了他对具体的传统道德的尊敬的一面。我感觉到,鲁迅先生抨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时代的需要,如果鲁迅先生活到今天,或许也会为传统精神呐喊一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相关基础知识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号樟寿,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鲁迅”这个笔名,自称取“愚鲁而迅达”的意思。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且介亭杂集》等。有多篇文章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如《孔乙己》、《故乡》、《社戏》、《祝福》、《药》、《阿Q正传》(小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传》、《风筝》、《雪》、《秋夜》、《范爱农》(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拿来主义》、《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呐喊〉自序》、《文学和出汗》、《答北斗杂志社问》、《最先和最后》、《人生识字糊涂始》、《流产与断种》、《白莽作〈孩儿塔〉序》、《答客诮》、《灯下漫笔》(杂文)。他是至今入选中学教材作品最多的作家。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里。



当时作者的心境可从《〈朝花夕拾〉小引》中窥见一二: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娴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规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转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件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可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在我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3)学习下面的重点词语



①掌握加点字的读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 倜傥 锡箔 桑葚 油蛉 斑蟊 收敛 珊瑚 骨髓 秕谷 罕至 绣像 叵测



②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确凿 鉴赏 人迹罕至 质朴 方正 倜傥 缠络 恭敬



可借助《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找字词的读音和含义。也应该学会通过汉字的结构,从字源的角度,推究字的音和义;或从词语的结构关系,由字义认识延及词义;或结合词语的文章语境,推敲词语的特定含义,并能从审美的角度,感知语言的魅力。



(4)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即找出所要描绘的景物独特而又细微的地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



如作者描绘冬天百草园的乐趣,选取了“雪后捕鸟”的生活片断,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连续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突出了孩子捕鸟的专注、投入和紧张、快乐,能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此外,作者将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景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使得事物的形态、声音、味道等都立体化的呈现出来,给人具体而丰富的感知和体验。



如作者描写百草园景色的美好,既有皂荚树的“高大”的外形认识,又有桑椹“紫红”的视觉感受,还有油蛉“低唱”的听觉享受,更有石井栏“光滑”的触觉体验。这就使得作者笔下的世界变得无比生动有趣。



作者对景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实际上是为了寄托与抒发独特的情感。



(5)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



学习一篇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可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分明,有头有尾。倒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这样的顺序可以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插叙是在记叙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本文题目采用“从……到……”的语言形式,表明了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移和情节的发展,采用的是顺序的方法。作者在记叙百草园的景物时,插叙了一段有关美女蛇的传说,使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这段传说引起了作者的担忧、幻想,也使作者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这些心理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因此使人感觉到百草园更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



2.内容理解



关于本文主题的理解历来存在较大争议,教学中可以把以下认识向同学进行介绍,请同学参与讨论。



(1)有人认为作者通过百草园生活的美好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单调进行对比,目的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



(2)有人认为本文不管是对百草园无拘无束生活的描绘,还是对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讲述,无不洋溢着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现了作者成长的过程。一切回忆都是美好的,作者并无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之意。



(3)另一种意见认为,作者是在回忆儿时生活,包括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断,尽管它完全不同于百草园的生活情趣,但作者也描述了三味书屋的一些有趣的生活及对先生的怀念。同时,客观上也流露出一些对封建教育内容及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网络也是互动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下面言论选自赵伟峰老师2005年8月11日在网上发的一个帖子,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和这个帖子,参加网上的讨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用“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做定评,后又诠释为 “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此外,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还有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檄文”和“战斗”的特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3.结构把握



要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结构分析,由题目入手,明确写作的顺序:以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为序。由此,进行结构的细化,分出层次。



本文的段落比较分明。



本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地点,共8个片段,采用的是一线(感情线)穿珠(8个生活片段)的结构方式,使全篇记叙有序,浑然一体。本文字里行间随处可见童心童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贯穿始终。



第一部分的生活场景在百草园,这时期作者无拘无束,生活丰富多彩,抒发的是喜爱欢快之情,由此表现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心理。而第二部分的生活场景在三味书屋,这是作者成长中的第二个阶段。对在三味书屋的读书,接受先生的约束,他虽然不情愿,但这里依然有着对课、寻蝉蜕、画绣像的多样生活,不乏童真。两部分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有着承接和延续,体现了作者成长的过程。



第一部分有三个生活片断:(1)先用总括的方法,简笔勾勒百草园的美丽;(2)再插入“美女蛇”的传说,增加几分神秘的色彩;(3)然后,描摹冬天百草园的捕鸟场景,情趣盎然。



第二部分有五个生活片断:(1)介绍三味书屋陈设和拜师行礼;(2)作者问“怪哉”,引得先生有怒色;(3)概括介绍自己的读书生活;(4)作者和同学偷偷溜到小园中游玩;(4)课上偷画绣像。



4.语言揣摩



本文的景色描写非常有特色,历来被当作语言分析的样本。应引导学生围绕“作者是怎样将百草园的乐趣展示出来的”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文脉的梳理和词语的推敲,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例如,课文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可启发质疑,为什么精彩?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明确三个写作特点: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观察能力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教学方案



执教:雷建平 源自《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用动漫导入新课。动漫简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用足迹连接,意喻从幼儿到少年的成长。



环节二:整体感知



(1)教师简介作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字面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2)教师质疑: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



(4)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具有怎样的特点?请阐述理由。



明确:有趣、乐、奇幻。



点拨:“乐”在何处?



明确:园中美景、美女蛇传奇、雪地捕鸟,这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乐趣。



环节三:品析园中美景语段



(1)学生阅读第二段。找一找,作者描写了百草园里的哪些景物?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



讨论,明确:共14种,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小组讨论:作者如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为何这么描写?



引导学生从下面多维角度分析:



详略处理比较得当;采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结构文章;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增加对环境的感性认识;动植物俱全,体现丰富和多样性;注意动静结合,描摹生动形象。



(3)引导学生再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其间的佳句妙词。



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用例证启发,提示方法。



如:“窜”字用得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



学生讨论。



环节四:领略百草园的神秘色彩



教师质疑:文中插入美女蛇的传说故事,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为文章增加奇幻、神秘的色彩。



教师质疑:文中还写到长妈妈讲故事,其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为了不让小孩到角落玩,体现民俗文化。



环节五:分析冬季捕鸟的片断



学生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删去一部分?



反复推敲,揣摩语言,认识到: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环节六:提示问题,引发思考



(1)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诵读摇摆),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偷偷描画)。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2)本文所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3)默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先生态度如何?



讨论明确:“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要求严格,教学认真,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环节七: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连串动词或形容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环节八:联系生活,体验反思



教师提问:你的童年又是怎样的?请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3.教学反思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两个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政治化的倾向。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游玩、兴味盎然的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没有设计对中心和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4.专家点评



该教师对文章有全新的解读,他认为传统的文章解读“存在教条化、程式化、政治化的倾向”,所以主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这样给个性化的解读创造了空间。我们应当肯定这种认识是很可贵的。



这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也基本体现了教师的思想。从各环节的安排看,既考虑了文本的脉络,也考虑了阅读重点、难点,流程是合理的。



值得称道的,还有两点:



其一,重视语言的分析和揣摩,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语言作为语文思想内涵和价值体系的承载体,对语言的涵咏和揣摩,历来被语文教师所重视,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一种传统。尽管有人抨击语文教学因分析语言“零敲碎打”,存在“肢解文章”的现象,但决不能因噎废食,搞脱离语言背景的分析和发散。在“百草园美丽景色”、“雪地捕鸟”等处的解读中,教师都有意识地安排了语言的分析环节,并在“读写结合,拓展延伸”环节中安排了语言的训练。



其二,重视整体感知,尊重阅读规律。教师在阅读的首尾两个阶段都安排了整体感知的环节。两个环节的设计各有侧重:阅读的开始阶段,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结构和内涵进行初步感知,这样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概括、综合的了解;阅读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含义和写作规律的推敲、探究,使思想认识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实现读写的能力迁移。如此形成了教学收尾的呼应,增加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和把握。



这个教学设计的缺点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估计不足,基本是在教师主导的意识下进行的教学推想,而对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提出质疑估计不足,这会给教学带来若干变数,或难以落实“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预想,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19: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