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3-4-17 10:02:45
|
只看该作者
<<可贵的沉默>>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可贵的沉默》。
一、说教材
《可贵的沉默》是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主题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同时又是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的一课。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文中的老师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孩子们祝贺,可是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在老师引导启发下,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着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课文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即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回到热烈。课文就是抓住孩子们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所以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来体会孩子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沉默的可贵是教学难点。
针对本文的情感特点及行文特点(对话,神态、动作描写),我打算从两个方面突破重难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整合。一方面,我创设对话交流情境,进行情境演绎,在角色体验中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细细体会,感受孩子的幸福;在个性化的想象写话中感受孩子们的惭愧心理。另一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质疑解难,图文结合,品词赏句,立足文本讲人文,在品读感悟中体会这一份沉默的可贵。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并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部分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受父母的爱,并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体会孩子的情绪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父母的爱,学会去了解、关心父母,主动地回报父母之爱。
二、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第一版块:看广告,质疑课题,在交流中初悟爱
1、看广告,谈感受。
课一开始,我播放学生熟悉的公益广告(妈妈下班一回家,为孩子洗好脚,就去给奶奶倒洗脚水,为她洗脚。这一幕被孩子看到了,他颤颤悠悠地端着洗脚水,让妈妈也泡泡脚。)然后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为父母做过类似的事吗。由于现在学校常结合节日开展感恩活动,我预想绝大部分学生都会说为父母做过此类事。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会采用这样的过渡语揭示课题:同学们做得真好。但是,也有一群同龄人,当老师问他们这一问题时,却沉默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课堂,感受他们可贵的沉默。
2、读课题,质疑
学贵有疑,一个好的老师就应该时刻注意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这篇课文的题目发人深省,于是顺水推舟,让学生读课题质疑。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以下两个:“为什么沉默?”“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就能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使读更有目的性,更有实效性。
(二)教学第二版块:自主读,理清脉络,在整体感知中体会爱
1、自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所以在初读课文时,我放手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自主识字,并通过四人小组分自然段轮读课文,互相正音,把识字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阅读的权力还给学生。检查反馈时请学生说说有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引导学生重点读准“霎时”、“寂然无声”、“蕴藏”、“赫免”、“瞥了一下”“稚拙”这几个词的音。
2、借助课文插图,整体感知课文
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再读课文,并出示课文中两幅插图,让学生仔细比较、观察两幅图画,说说图上的孩子怎么啦,并从文中找找哪几个自然段描述了第一幅插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描述了第二幅插图的内容,并结合文本说说教室的气氛后来又怎么发展?(热闹)通过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三)教学第三版块:体验读,想象感悟,在角色置换中回报爱
1、情境演绎,感受“幸福”
课文1-9自然段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所以我创设对话交流情境,移情体验。我就成了文中的老师,学生成了文中的孩子,而这种演绎的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所喜欢的。师生进入情境,绘声绘色地读,入情入境地体验,在读读演演中抓住人物的神态、动态的词语细细体会。
(1) 创设情境法理解“异口同声”:当演绎到第3自然段时,我会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嘴巴里却发出了同一种声音,这就叫做——”我预想孩子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出“异口同声”这个词。
(2) 动作演示法理解“左顾右盼”:演绎第7自然段时,我让学生配上动作,左看看右看看,然后问文中哪个词语就表达了这个意思?顾和盼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从而彻底地理解这个词。
(3) 神情演示法理解“骄傲”、“神气十足”这两个描写神态的词语,让学生演一演,读一读。
(4)第9自然段中抓住“快乐地交谈”也让学生互相交谈交谈爸爸妈妈为自己庆祝生日的情形,并说说自己的心情,从而体会到被父母关爱时最幸福。
2、想象写话,感悟“沉默”
课文的第二部分10-13自然段,我配上一种舒缓的、淡淡的音乐,通过教师内心独白式的朗读,把孩子带入“沉默”这个情境。
朗读完,课件出示插画2,并出示句子: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寂然无声”:此刻,教室里怎么啦?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并抓住句中 “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沉默”等词句进一步理解寂然无声就是一点声音都没有。
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那么长时间的沉默到底在想什么?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你会想什么?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并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课件出示句子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大家沉默着,想:------------------------------)(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想法)
预设1:我怎么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呀!真不应该。
预设2:是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要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呢?
预设3:我怎么就没有回报爸爸妈妈的爱呢!……
通过移情体验,个性化的想象写话,让学生走进文中的角色。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推想三年级的学生也和文中的孩子一样,大多数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为父母祝贺生日的更是少之甚少。所以,此处的想象写话,能让学生与文中的孩子产生情感共鸣,抒发内心情怀。学生在体验想象中,感受到孩子们的惭愧心理,从内心产生要回报父母之爱的想法,从而解决了学生课题质疑中的“为什么会沉默”这一问题。
3、质疑问难,品味“沉默后的热闹”
14-17自然段,我略化教学,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质疑,进行讨论交流的方式。我预想学生可能抓住这些句子(课件出示)质疑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犯了错误的神色怎么会是孩子们的可爱之处呢?
(2)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为什么与沉默前的热闹不一样了呢?
(3)这一片沉默为什么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出示)“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犯了错误的神色怎么会是孩子们的可爱之处呢?”在学生感悟了孩子们为什么而沉默后再理解这句话,降低了难度,部分学生应该能读懂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拨:孩子们的可爱就在于他们敢于正视错误,敢于承认错误,致力于弥补过错。
(出示)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沉默前的热闹是为了什么?现在的热闹又为了什么?
在学生悟出沉默前的热闹是谈论父母给予的爱,沉默后的热闹是讨论回报父母的爱后,再回到课文第10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师所说的“蕴藏在孩子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指的是什么?此时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那就是要回报爱。
(出示)“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预设:在理解“享受”一词意思后,让学生从下面三句话中自主选择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联系上下文填一填:
这一片沉默给了孩子们多大的享受啊!他们懂得了( )。
这一片沉默给了爸爸妈妈多大的享受啊!他们感受到( )。
这一片沉默给了我(文中老师)多大的享受啊!我体验到( )。
在学生交流汇报中,让他们体会到这一份沉默的可贵。因为这份沉默,让孩子们懂得了用自己的行动为他人带来快乐;让爸爸妈妈感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来自儿女的关爱;让老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说这份沉默是可贵的,再次回到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学生在写、说的过程中,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学生对父母的情感,从而解决了“这份沉默为什么可贵”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第四版块:指导书写,拓展延伸,在实践中追寻爱
1、虽然已是三年级的学生,我们还是要注重写字指导。本课要求书写的字较多,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比较,说说要注意的地方。重点引领学生一起书写“稚”和“享”,注意各部分的比例。
2、拓展延伸
1、回忆和了解父母之爱
(1)询问:向亲人和邻居了解,你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疼爱你的。
(2)观察:了解父母平时是怎样为自己操劳的。
(3)回忆:打开影集或观看家庭录像,找到父母教自己走路、陪着游戏等的记录。
2、制作爱心卡,把要祝贺的人物、时间及自己的打算列出来,便于实施献爱心行动。
这份作业的布置既是课堂的延伸,又是知与行的统一,将人文影响落到了实处,也为综合性实践活动做了准备。
三、说板书
17可贵的沉默
热闹———安静——热闹
↑ ↑
∣ ∣
感受爱——沉默——回报爱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是一个微型教案。本课的板书,我采用主题式板书,以课文内容提要为主,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