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08: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案例之一】
  【教学预设】
  1、师范读最后一节: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流去时,我还回过头去看那留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有一点儿留恋。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学生谈感受,有感情朗读。)
  2、南国的树美,天堂的鸟美,巴金爷爷的文字也美,如果同学们仍想继续欣赏南国的美景,就请读一读巴金的《旅途随笔》,相信随着巴金爷爷优美的语句,咱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案例】
  1、教师范读,鼓励质疑:
  屏幕呈现课文最后一节,师范读。
  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还有疑问也可以提出来。
  生1:巴金爷爷把大榕树和鸟儿写得那么好,如同天堂一般,可文中怎么写“我有一点儿留恋”呢?如果是我的话,会恋恋不舍的。
  2、问题梳理,自主解疑:
  师:和他一样存在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有半数左右的学生举手。)
  师:看来,巴金爷爷的想法与众不同,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心中的答案呢?
  生1:巴金爷爷觉得他留恋这里的风景对鸟儿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人们留在这树林里鸟儿会被打扰的。
  师:你认为他想为鸟儿留下更多自由的空间。
  生2:我认为巴金爷爷是想保护环境。
  师:和前面同学想法一样。其他同学怎么想?
  生3:我认为可能是这样的,一般小鸟都留在树林里,但是等到他们长大了成为成熟鸟儿的时候,就要飞出森林去找更广阔的天空,巴金爷爷就像一只成熟的鸟儿要飞出去做更多的事。
  3、适时引领,提升认识: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可能巴金爷爷真的就像一只成熟的鸟儿想飞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去做更多的事情。大家知道,现在的巴金爷爷几岁?
  生:一百零一岁。
  师:可是,据资料记载,巴金当时写这篇文章时才不到三十岁。如果说他当时只留恋鸟的天堂,后来他还会看到更美的景色,会有那么大的作为吗?
  (生纷纷摇头。)
  师:是呀,美景要欣赏,生活要继续。祖国大地处处是美景,巴金爷爷没有因为欣赏美景而停下前行的脚步。老师认为这也是巴金爷爷朴实文风的体现,在他的眼里可能世界万物都是值得欣赏留恋的。平和、朴实,就如这位百岁老人的人品一样具有“大家”风范。
  师:让我们好好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4、推荐读物,驱动学习:
  南国的树美,天堂的鸟美,巴金爷爷的文字也美。如果同学们仍想继续欣赏南国的美景,体会文学大家的风范,就请读一读巴金的《旅途随笔》,相信随着巴金爷爷优美的语句,咱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案例评析】
  一、务实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负责
  课堂临近结尾,敢于让学生提问,这是教师教学务实求真的教风体现,也是一种教学勇气,真正体现了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
  很多课堂上,我们只见到老师在提问,而学生很少有提问的权利。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课堂进程很好把握,但是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教学要真正为学生服务,就要把课堂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当然,这样的课堂有时容易“失控”,但是,这样的教学行为落脚点在学生,是真正有效的教学行为。
  所以,类似这样的课堂提问教学环节的展开,需要勇气,更需要教育的智慧。
  二、生成的教学诠释教育者的理念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透视出教师三个生成的课堂教学动作背后所蕴涵的教育理念。
  1、教学的必要取决于学生的需要:
  “和他一样存在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这一问,全班半数以上同学举手,这证明教师的下一个教学行为有意义、有必要,如果只有这这么一个学生提问,完全可以下课和他单独讨论。
  2、学生的差异是自主解疑的资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08:43:0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心中的答案呢?”
  此时,教师这一行为充分诠释“差异是一种资源”这一教育理念。这个问题并不是全班举手。我们看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的差异资源,把解决问题的第一时间还给学生,抛回问题,让学生在互相对话之中探寻解答。
  同时,这样的教学处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民主的反映。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并没有以权威的身份“一锤定音”,让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权利,组织大家一起来思考、解答。
  3、教师的引领应是平等中的首席:
  “美景要欣赏,生活要继续……”
  新课程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的课堂上再也不是一言堂了。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由此产生的另外一种过左倾向,那就是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引领提升的作用。有时,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置身事外,只充当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忘记了自己的对学生学习引领应负有的责任。
  这节课上问题提出以后,孩子们各抒己见。但是他们的发言还是比较零散的,一个人的理解并不代表所有人的理解。教师能在他们发言完了之后及时总结,说出教师自己的理解以引领孩子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提升认识。教师即兴提炼的这两句话,语言非常诗化,是对话的语言,不是教师精心预设的主持人语言,所以,博得了全班孩子的赞同,课堂效果好。
  【教学案例之二】
  【一读】
  一棵榕树便是天堂。
  师: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有怎样的感慨?
  生: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这是作者的感慨,能不能把这感慨地味道再读的浓一些。
  生:读。(重读“的确”)──齐读。
  师:大家读这句话,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前面的“鸟的天堂”加了引号,后面的没有加。
  师:你怎样理解?
  生: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看到的是一株号称“鸟的天堂”大榕树,第二次去是在早晨,作者看到了很多的鸟,证实了这株榕树是真正的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指的就是一棵大榕树。
  师: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怎样的一棵树啊。
  【二读】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棵大树。
  师: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伴着夕阳的余晖,走近这株神奇的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地听。
  (师配乐朗读5~9自然段。)
  师:你仿佛看到一颗怎样的树?
  生:这是一株非常大的树。
  (板书“大”)
  生:这是一株非常“绿”的树。
  (板书“绿”)
  生:生机勃勃。
  (板书)
  生:茂盛。
  (板书)
  师:当作者看到这株大榕树的时候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板书)这是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默读课文的5-9自然段,可以动笔标注出来。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生:“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我第一次看到”。作者从自己的亲身阅历写出了这株榕树很大。
  师:是的,巴金爷爷走过的地方很多,足迹遍布国内外,可以说见多识广,但这样大的也是第一次看到,可见榕树之大。
  生:“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数不清的丫枝,感受到这是一株大榕树。
  师:出示这句话,再读,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强调了“大树”。
  师:把体会带进去,都读读这句话。
  生:应突出“一棵”这个词,作者从远处看误以为是很多株榕树,走近看原来只是一株。
  (读,强调“一棵”)
  师:为什么作者会误以为是许多棵树呢?这跟它的生长特点有关。找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回忆前一天在网上查阅的榕树图片,说说榕树的生长特点。)榕树的树枝上有许多像胡须一样的东西,就是榕树的气根,气根的生命力很强,当它越长越长,垂到地面,伸入泥土,就形成了枝,枝上再生根,根再形成枝,就这样横干直枝相连,盘根错节,所以──
  生:有着数不清的丫枝。
  师:知道它究竟有多大吗?和我们学校一样大。
  生:惊叹“哇”。
  师:把你的赞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出来。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08:44:00 | 只看该作者
 师: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树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
  生: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还有哪里具体写出了“大”?
  生:“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这棵树真大,连一小部分树枝都成了一棵大树。
  生:树枝斜躺在水面上,我觉得这树枝很舒服。
  (读出舒服)
  师:“树枝斜躺在水面上”,仿佛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交流:树斜躺在水面上,就好像水中也有了一个绿色的小岛。
  生:怪不得作者前面说:“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师:她斜躺在水的中央,独立成一个小岛,是那么的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啊。所以作者这样感慨──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让我们再次走近这榕树,引读──“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
  【三读】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棵茂盛的大榕树。
  师:继续交流,作者还怎样写出了这些特点?
  生:“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用展示生命力,来表现茂盛。
  师:它是怎么展示的?
  生:“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从“不留一点缝隙”我感受到这树的茂盛,那么大的一棵树,居然不留一点缝隙。
  生:我们总说片片绿叶,可这榕树的叶子是“一簇一簇堆起来”的。我觉得这树叶很厚实。
  师:引读这段话。从哪里还能体会到这种生机勃勃?
  生:“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读这句话,大家有没有疑问?
  生:“新的生命”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师: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还可以与伙伴交流交流。
  (生自由地读、体会)
  生1:是落日的余晖照耀在树叶上,树叶熠熠生光。
  生2:是躲在树叶中的鸟在动,所以叶子也是一闪一闪的,让人感到颤动。
  师:把你感到这一闪一闪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3:是傍晚,叶面上凝结的露水,使人望去亮晶晶的。
  生4:因为这是大榕树的鼎盛时期,生命力非常旺盛,每一片叶子都充满了生机,看来就像有新的生命在涌动。
  师:这是无法抗拒的生命力,从它的每一片绿叶上都涌动着新的生命。
  (生读──“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融入这句话中,好好地读读这句话。
  (小组开火车展示读。)
  师:也许是风吹,也许是鸟在动,也许是阳光的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我想,更是那绿叶本身就蕴育着无限的生机,所以──
  生:(齐读)“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这是树叶在颤动,是生命在颤动,分明也是作者的心在颤动,所以他情不自禁地赞叹──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这也是我们的心在赞叹──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四读】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棵永葆青春的大榕树。
  师:这是一棵大榕树,一棵茂盛的榕树,一棵充满生命力的榕树。怪不得作者说,一棵榕树便是一个天堂。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为什么能如此的美丽,除了它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以外,还有什么呢?
  (生自读第九自然段)
  生1:这里的农民对它的爱护。几百年来,人们把这棵大榕树看作是一棵神树,把树上栖息的鸟看做神鸟,不许人们去动它们,如果谁打鸟,就会受到惩治。
  生2:这里生态环境保护得好,鸟儿们喜欢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这树长得好,还要感谢这些鸟。鸟儿帮榕树捉虫,鸟儿的粪便还是榕树的好肥料。
  师:树给了鸟儿一个天堂,鸟儿给了树生命的活力。真不知道是树感谢鸟,还是鸟儿感谢树。其实也应感谢这里的人们,这么多年来天马村的人们保护着鸟,保护着树,所以,他们至今仍然拥有──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0: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