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组稿人:蒋玉萍)>>15 短文两篇备课资源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07:46:00 | 只看该作者

不求甚解



南宁市新民中学 罗丽娜



教学目标



1.背诵、摘录、理解培根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感受培根散文语言的诗意美和哲理美。



2.提高对读书意义的认识,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



3.了解两篇短文的写作思路,比较立论与驳论的写作特点。



4.通过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质疑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了培根的《谈读书》之后,我们学习下一篇短文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也跟读书有关,仔细阅读,给文章列写作提纲,试比较它的写作思路跟《论读书》有什么不同,并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二、默读全文,提出问题,列写作提纲,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列的写作提纲和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大家一起修改和归纳后再选出代表跟全班同学分享。先提问再交流写作提纲。



(一)学生问题交流。



1.“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句话是否矛盾?其含义是什么?



2.课文举了几个例子,都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证明什么观点?



3.从课文中看,你认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有哪些好处?是不是读一本书只要了解大致意思就算读懂了呢?



4.文章开头“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其中“尽然”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



生1:不求甚解的好处是不用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可以观其大略,知识就可以获得更广泛,了解问题就可以更全面。



生2:他还可以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能骄傲自负。



生3:我回答第3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原文中说“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以及第五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如果只知道大意是不能理解精神实质的。读一本书不仅要知道大意,还要对作者的目的或者书的深层内涵有所了解,甚至有所升华,才能叫读懂一本书。(师:看来把读懂一本书等同于简单的浏览,这是对“不求甚解”的误解。)



生4:好处是先暂时放下疑问,带着它一直往下读,中间再结合自己的观点实际,体会更深刻。



生5:我想说怎样叫读懂一本书,读懂书不仅是要理解它的大致意思,而更要去品析(师:用词很专业!)文章,课文第四段说“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与“品析文字”之间的差别,“咬文嚼字”是存心诘难作者,而不是从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品析文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精神实质是指这篇文章透露出的本质,是指很深层的东西。还有第八段“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暂时和永恒是不一样的,(师:落实到一词一句,做学问扎扎实实,正在示范“品析”。)暂时只是在某一个时间段里,永恒是真正理解之后,就永远存在自己心里,所以,这里可以看出读一本书不是要读懂大致意思,而是要从文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生6:我看《傲慢与偏见》时,一开始主人公参加舞会,他是一个富家子弟,是有钱人,看不起别人,给人的感觉很傲慢,我就很讨厌他。看完整本书发现他做了很多好事,对他的看法就有了改变,从整本书看他并不是一个坏人。所以,读书不能死抠一个地方,否则就会误解书中的意思。



……



(二)交流写作提纲。



明确:1.提出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陶渊明 “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读书态度,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3. 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得。



(三)比较写作思路:1.《谈读书》以立论的方式谈论读书的问题。《不求甚解》是就一个错误的观点进行批驳,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以驳论的方式来论证。2.《谈读书》主要是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和对性格的影响三方面来谈自己的观点,通篇由观点连缀,没有具体事例,它以独到的见解,精妙的语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求甚解》既讲道理又摆事实,循循善诱,让人信服。



三、课后作业



请你也找一个成语,换一个角度给它赋予新意,仿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一篇短文。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门弄斧”等,从《不求甚解》这篇课文可以看出,对同一个词语的理解常常由于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可盲目偏执一词。辩论时应该首先明白对方的观点,否则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无谓论争。有关这类文章的写法,课文作者曾经谈过自己的观点:



许多朋友来信问我,对这样的专栏杂文应该如何看法?如何写法?应该提出什么要求?我认为这个问题有种种答案,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开门见山。我在别处发表文章讲过这个意见,我认为现时文章的通病,就在于不能开门见山。许多文章的作者,即使有一二可取的见解或新鲜的知识,以及动人的事迹要传达给读者,但是往往不肯直截了当地写出来,却要写上一大套人云亦云的废话,然后才夹杂着写一点点新东西。如果这一点点新东西却有可取之处,那么,这样的作者未免不智,他好比把珍珠丢进沧海,让泥水冲掉金沙,多么可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07:47: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 蒋玉萍



教学反思



这课属自读课文包括两篇短文,虽然话题相关,但涉及的内容丰富且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谈读书》是一篇浅近的文言,学生在阅读时不太好理解,还需扫清语言障碍。文中很多精彩的语言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感悟,背诵积累,理解迁移。《不求甚解》谈的问题切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要害,值得讨论辨析,文章的说理方式也很值得学生借鉴。因此,教学时间用了三个课时,显得不太紧凑。



之所以有一个冗长的导入,主要是考虑对于正在形成理性思考的初中生来说,实在应该更多地接触一些浅近的哲学思想大家的读本,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为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同时这些文章也是很好的语言典范,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因此,我才在课前不遗余力地推介培根以及他的《培根论人生》,意在把课堂学习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由于是自渎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特点,我比较侧重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与生生互动,释疑解惑,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教学中议论文学习的知识能力目标显得不够突出。



专家点评



这是二节“常规”平实的课,但平实中颇见功力。这“功力”表现在归纳总结的要言不烦,更突出地表现在引导阅读讨论、指导迁移运用方面:



第一、善于造势,因势利导。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能促使学生潜心读书会意,有效地交流读书心得,课堂气氛和谐,对话有质量。《谈读书》指导学生“默读全文,交流研讨”。在这个环节以读带解,引导学生读中发现难点(“哪些句子比较难懂?”),结合课文解决难点;以读发现亮点(“说说哪些句子对你有启发”),并由学生的阅读评点自然引导到课文的重点。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始终扣住“精彩的语言、精辟的见解”。《不求甚解》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列写作提纲,然后组织学生“问题交流”——精选问题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讨论解答这些问题,接着组织交流提纲,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整体印象,加深理解课文重点。整个过程基本由学生发言互相启迪,学生发言着实精彩,这个过程如行云流水。教师只在关键处评点。如:“看来把读懂一本书等同于简单的浏览,这是对‘不求甚解’的误解”。“用词很专业!“落实到一词一句,做学问扎扎实实,正在示范“品析”。实录的这一段,老师只说了这三句话。既有重要知识、方法的指点,又有恳切的鼓励,十分精当。







第二、指导迁移运用灵活有度。《谈读书》是“仿写句子:选择一个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仿写。要求:运用相同句式和修辞,内容蕴涵一定的哲理。”比较课后练习四可见教师对这“度”的把握。《不求甚解》是“请你也找一个成语,换一个角度给它赋予新意,仿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一篇短文。”罗老师还巧妙引用作者“奉告读者”的一段话,提示写作的方法、思路、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节课给我们的另一点启示是:当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有了相当的阅读能力,教师教学就轻松自如,举重若轻。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学生这么训练有素?这绝非一蹴而就的事。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老师一向主张要设法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并以自己广泛的阅读引领学生阅读,这从《谈读书》精心安排的导语也可感受到这一点(下课后学生强烈要求老师再抄一些培根名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19: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