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07:53:00 | 只看该作者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第一课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9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能熟练、正确地将小数化分数。
2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填空。
(1) 0.7 表示()分之() , 0.09 表示()分之() , 0.125 表示()分之()。
(2)0.3 表示()分之(), ,写作()/()。
老师小结:小数实际上是分母为10 、100 、1000 …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二、教学实施
出示例1把一条3m
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 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分成5 段呢?
( 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请用小数和用分数表示计算结果的同学,分别板演到黑板上。
①3 ÷ 10 =0.3( m )  ②3 ÷ 10 = 3/10( m )
3 ÷ 5 = 0.6( m )       3 ÷ 5 = 3/5( m )
( 2 )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3/10m 和0.3m有什么关系?
师:这里的0.3和3/10, 0.6和3/5只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式,它们分别分别相等.也就是说0.3分成分数是3/10, 0.6化成分数是3/5.
( 3 )提问:怎样才能把小数化成分数呢?
学生讨论,如果有困难可提示:我们可以先从小数的意义来考虑。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什么?
师: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所以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试着完成教材第97 页的“试一试”。
0.07=7/() 0.04=24/()=()/()0.123=()/()
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想的。24/100不是最简分数,要化成最简分数。所以,把小数化成分数,需要注意什么?
( 4 )小结方法: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就在1 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注意约分的要约分。
( 5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7 页的“做一做”,集体交流。提醒学生注意约分,将转化结果写成最简分数。
三思维训练
1 .完成教材第99 页练习十九的第1 题。
学生观察图,结合分数和小数的意义思考并独立完成。
完成后,分别请学生说一说每个图中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2 .完成教材第99 页练习十九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 .完成教材第99 页练习十九的第3 题。
学生先独立连线,然后集体交流方法。可以将小数化成分数,然后与下面的分数比较;也可以将分数化成小数,再与上面的小数比较。
补充练习:
1、把小数和分数相等的用线连起来.
0.125  0.28  0.55  0.07  11/20  1/8  7/100  14/50
2、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
0.09  0.25  0.12  0.4  0.15  0.45  0.84  0.234
板书设计:小数化分数
例1 把一条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分成5段呢?
3 ÷ 10 =0.3( m ) ②3 ÷ 10 = 3/10( m )
3 ÷ 5 = 0.6( m )    3 ÷ 5 = 3/5( m )
0.3=3/10              0.6=3/5
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把小数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教学反思:
[教学困惑]关于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的结果是否需要约分
教学完约分时,我就曾向学生强调,今后在填空、计算、解决问题中如果遇到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都要化简。教材99页第1题二、三幅图是用25/100和4/10来表示,还是用化简后的1/4和2/5来表示呢?
我认为看图写分数应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填写。如果图中所示将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或100份,那么这个分数的分母就应该是10或100。这里的分数不需要约分。

[教学的痛]约分
如果说今天的内容难,那是假话;如果说学生没理解,那不真实。可反馈上来的作业着实令人心痛。痛在没有化简,痛在没能正确约分。
为何会痛?
1、知识遗忘、技能生疏。
教学完约分后,教材紧接着安排的学习内容是最小公倍数和通分。学生没有及时强化约分意识,没能巩固约分的技能,所以直接影响到今天的教学。
2、原有知识的负迁移。
学生在四下就已经掌握如何将小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所以在完成练习十九的第2题时,习惯使然,并没有将小数改“化成”分数,而是“改写”成分数形式。
如何化解?
在复习导入环节补充约分的相关练习,强化约分意识。在教学练习十八第二题之前,就首先向学生说明这里的“化成”与以往的“改写”不同,强调化简。第三题将题目要求改为“把小数化成分数”,少了选项,提高练习难度,强化约分技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98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出示例2 。把0.7,9/10,0.25,43/100,7/25,11/45这6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 l )提问:这6个数中,有分数、有小数,要比较这些数的大小,该怎么办?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把分数化成小数,二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再通分。
提问: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 2 )大家先来看看,9/10、43/100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
问:很好!那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呢?
师:分母不是10 , 100 , 1000…的分数,该怎样化成小数呢?请同学们尝试着把7/25化成小数。(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试着解决,再请代表汇报交流。)
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方法一:把7/25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相同的数,转化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
7/25=28/100=0.28
方法二: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出小数。
7/25=7÷25=0.28
(1)在让学生将11/25化成小数。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看看出现了什么问题?(分母45 不能转化成10 , 100 , 1000 ……作分母。用分子除以分母时,出现了除不尽。)
指出:像这样的分数化成小数时,只能用分子除以分母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人”法保留几位小数。这道题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11/45=11÷45≈0.24
( 4 )现在,你能把这6 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
( 5 )小结:分数化成小数时有几种方法?
引导学生概括出,一般方法是:用分子÷分母(除不尽时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特殊方法:① 分母是10 , 100 , 1000……时,直接写成小数。② 分母是10 , 100 , 1000 ……的因数时,可化成分母是10 , 100 , 10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 6 )完成教材第98 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判断哪几个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哪几个分数可以化成分母是10 , 100 , 1000 ……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哪几个分数只能用一般方法。然后独立完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
二、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小数化成分数时,可以直接把小数转化成分母是10 、100、1000……的分数,注意能约分的要约分。而分数化小数时,一般情况下是用分子÷分母,除不尽的按要求取近似值;如果分数的分母是10 、100 、1000 …… ,可以直接化成小数;如果分母是10 、100 、1000 的因数,可以转化成分母是10 、100 、1000 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因此,在做分数化成小数的题目时,要认真观察数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使得计算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9 页练习十九的第4 题。
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注意审题,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三位小数。
问:你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吗?请你自学教材第100 页的“你知道吗”。
学生自学,看教材质疑。
小结: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 和5 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 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请你应用这个规律,判断一下教材第99页练习十九的第4 题中的各数,看看与我们刚才计算的情况相同吗?
判断下面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3/7  5/16  4/15  3/12  5/15  7/8  3/22  8/13  13/125
2.完成教材第99 页练习十九的第5 题。
让学生在数轴上面的口里填上适当的小数,在下面的口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在投影下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100 页练习十九的第6 题。
引导学生审题,弄清题意,完成第1 行的两个空,说一说思考方法。
40cm=(m)
40÷100=0.4=2/5
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表中其他各空。
8 .完成教材第100 页练习十九的第7 题。引导学生先审题,再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 1 )统一成小数比较:5/6≈0.83 因为0.83 <0.9 ,所以5/6<0.9
( 2 )统一成分数比较:0.9 =9/10
9/10=27/30
5/6=25/30
因为27/30﹥25/30,所以9/10﹥5/6
9 . 完成教材第100 页练习十九的第8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方法。
( 1 )统一成以小时为单位的数,再比较。
( 2 )统一成以分为单位的数,再比较。
提醒学生注意:速度相同,谁用的时间长,谁家离学校的路程就远。
板书设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例2 把0.7, 9/10, 0.25, 43/100, 7/25, 11/45这6个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0.7=0.7
9/10=0.9
0.25=0.25
43/100=0.43
7/25=0.28
11/45≈0.24
因为0.24<0.25<0.28<0.43<0.7<0.9
所以11/45<0.25<7/25<43/100<0.7<9/10

教学反思:
细节绝定成败
别小看今天仅一道例题,但它却承载了许多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掌握的内容:分数化小数的方法、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比较多个小数方法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些都要有机融于教学之中。分数化小数方法的掌握自然是本课的重点,但比较多个小数的方法及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可忽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示范为学生作好表率,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与培养。
1、计算结果的书写位置绝定成败。
例题中的6个数,有的已经是小数,有的需要写较长的计算过程才能化成小数。这时如何书写分小互化的结果将约定成败。好的书写方式应该将所有化成的小数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这样才便于比较。即使已知的数就是小数,也建议先将原数写一次,然后再将此数与其它小数对齐数位后再写一次,这样排序时就能一目了然了。
2、做好标记的习惯绝定成败。
排序如果遇到数据较多时,常常容易看漏或重复,咱们可以用做标记的方法确保每一个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在教学中我亲自示范,按题目要求从小到大依次寻找,每找到一个,就在原数上做个标记。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却十分实用。
3、严密的逻辑推理绝定成败。
在化成小数比较两个或多个数据大小时,必须要有“因为”和“所以”。“因为”呈现的是化成的小数大小比较结果,而“所以”呈现的则是题目要求的问题。通过明晰的因果关系,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通过明确的因果关系,也有效避免了学生用化成的小数代替原数来比较的书写错误。
在书写上,我是建议学生因为和所以结合起来写。即找到最小的一个数以后,在“因为”处写上小数,在“所以”处立即相应写上对应的原数,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细节决定成败,虽然作业的格式变复杂了,但我相信学生会从中习得一种方法,收获良好的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整理和复习



一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及知识间的联系。
2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自觉复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归纳、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一下这个单元的知识。
二、
教学实施
1 . 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点。
提问:回忆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几部分知识?每部分又有哪些主要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试着归纳出来吗?
学生自己试着归纳,然后请学生汇报发言,集体补充。
老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板书如下

2 .应用知识练习。
( 1 )完成教材第101 页的第1 题。
先独立完成填空,集体订正。
结合结果,我们回忆一下分数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分母、分子?
分数单位是什么?7/8和18/15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
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
( 2 )完成教材第101 页的第2 题。
在分数的分类一节中,我们知道分数有哪些分类?
让学生先将这7 个分数分类,再说一说分类的依据,每一类分别是什么分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 3 )完成教材第101 页的第3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比较分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怎样分别比较分数的大小。
你能说说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 4 )完成教材第101 页的第4 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化成小数和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再完成题目给出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练习。
提问:互化时要注意什么?
三、作业:
习题1-6。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概念更加清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见教案)

教学反思:
1、归纳梳理点滴感受。
本单元知识点较多,连续性较强,自成一体,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单元整理复习之中,课前我要求他们独立进行了归纳梳理。从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知识点归纳得比较全面,但只会依据教材所呈现的六小节(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来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约分、通分之间的联系等)没能挖掘。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主要知识点,理解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梳理、完善的过程,让我深深感受到复习课的魅力及价值。
2、练习教学点滴感受。
101页第1题,“把一根2米长的木条锯成同样长的4段,每段是这根木条的( / ),每段长(
)米。”虽然此类填空题已讲解过多次,但仍旧有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区分具体数量与分率。当我在此题后又补充两问“每段长度是1米的( / ),又是2米的( / )”时,全班就没几人能够正确回答了。看来教材65页例题分饼教学中,对于3/4块饼既表示一块饼的3/4,又表示3块饼的1/4教学落实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注此问题。
101页第3题,如果能够补充如“4/14和9/21”、“4/12和5/20”的分数大小比较就更全面了。 这些习题不仅能够巩固分数大小的比较,而且还可以复习约分的方法,培养学生先观察数据特点,再选择解题策略的良好学习习惯。
102页第1题第4小题为“如果b是a的2倍(a不等于0),那么a、b的最大公因数是a,最小公倍数是b。”《教参》给出的结果是勾,可我却认为应判错。因为当a和b是小数时(如2.4÷1.2=2),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103页第7题,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他们的解题策略也变得丰富多样起来。教材96页中曾出现过一次此类习题,当时学生只能用通分的方法解答。可是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今天有人提出一种更容易为学困生理解与掌握的方法。即先把两个分数都化成小数,再写出这两个数之间的小数,最后将其化成分数。如:1/4>()>1/5,1/4=0.25, 1/5=0.2, 它们之间的小数有0.21……所以小于1/4,大于1/5的分数有21/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 一106 的内容及第108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有含义,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数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 )3/4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 2 )()个1/8是5/8, 7/12里有()个1/12。
( 3 )3个1/5是(),4/7是4个()。
小结: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1 。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 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学生思考并口答:1/8+3/8,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这样思考: 1/8是1 个1/8,3/8是3 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
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1/8和3/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提问: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板书:1/8+3/8=(1+3)/8=4/8=1/2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观察图可以看出结果是4/8,也就是1/2。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 .P105做一做第2题第一排。
3、提问:通过解答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 .出示例2 。
请学生看题,试列式并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3/4—1/4=(3—1)/4=2/4=1/2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吗?
因为这道题中已知两个数的和是3/4,其中一个数是1/2,求另一个数是多少,所以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
提问:计算过程中,为什么分母不变?你能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4 .小结:观察例1 和例2 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师: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5 .完成教材第105 页的“做一做”和第107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选择2 、3 个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7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2 题。
其中()一1/12=11/12
7/5-()=3/5,让学生说说是依据什么关系进行计算的?
板书设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1 3/8+1/8=(3+1)/8=4/8=1/2
例2 3/4—1/4=(3—1)/4=2/4=1/2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困惑] “含义”与“意义”的区别,在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标高上该如何把握?
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教材淡化了分数加减法意义的教学,使用“含义”一词,而不是“意义”。如例1中,由小精灵明明发问:“想想整数加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例2中,由小精灵聪聪发问:“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有什么关系?”
“含义”与“意义”有什么不同呢?《教参》中指出,含义只要求领会就行,不需要刻板的记忆加减法的定义。在教学中,我请学生结合题意分析为什么用加或减法计算时,他们只能回答到“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所以用加法”,“要求还剩多少,所以用减法”,不知道这样的回答是否就是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了。
[作业格式的思考]“1/8+3/8=(1+3)/8=4/8=1/2”其中的“(1+3)/8”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学生早在三年级就已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作业格式是直接写出计算结果。为什么到五年级了,教材中反而步骤变多了,中间增加了一步“(1+3)/8”,这一部是否在第一课时就可以省略不写呢?
我是这样思考这样问题的。教材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螺旋式上升编排的,五年级再学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已经掌握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能够清晰地说明算理,所以写出思考的全过程就是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理解的过程。这样规范的书写在第一课时是有必要的,可强化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可有效避免将分母相加的和作分母的错误算法。到计算熟练后步环节可以省略。
[对练习的思考]

1、建议在例题教学中补充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计算题,使学生明确如果将1转化成与减数相同的同分母分数。
2强调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对于7/7和0/7的结果如何化简也应进行相应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07 页的内容及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5 一8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掌握三个分数连加、连减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个分数连加、连减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把整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谁能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电视台少儿频道各类节目播出时间分配情况如下:

( l )请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要求用一步计算的问题)
学生自己将所提问题及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集体交流。
( 2 )老师提问:前三类节目共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
学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老师巡视,并请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4/15+1/15=(4+1)/15=5/15
5/15+7/15=(5+7)/15=12/15=4/5
方法二:4/15+1/15+7/15=(4+1+7)/15=12/15=4/5
引导全班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种方法,并作出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达成共识:用三个分数直接相加比较简便。
( 3 )出示问题:其他节目占每天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学生思考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板书:1-2/15-12/15
请学生试着计算。老师提问:“1 ”应化为分母是几的分数?为什么?请学生将计算过程板演出来:1-2/15-12/15=15/15-2/15-12/15=(15-2-12)/15=1/15
提问:如果将2/15换成3/15,请你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1-3/15-12/15=(15-3-12)/15=0/15
提问:0/15是多少?你能解释吗?
小结:分子是0,根据分数与除法关系,用除以任何整数都得0,所以,凡是分子是0 的分数都等于O 。
2 .完成教材第107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5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6 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7 题。
学生先自己填空,交流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4.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8 题。
根据学生课前的调查进行解答。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应用时间的教育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注意在计算分数连加、连减时,用几个分数直接相加或相减比较简便。另外,如果被减数是“1 ”时,将被减数化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假分数再计算,当分子出现O 时,这个分数就等于O 。



教学反思:
简单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课前预习后仿佛全没了挖掘点,可在课堂质疑环节却闪现出许多学生对文本的思考。
生1:为什么方法一中4/15+1/15的计算结果“5/15”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生2:为什么第二问的算式“1-2/15-12/15”不是用第一问的得数“4/5”,而是用它化简前的结果“12/15”?
生3:第二问我还有不同解法,可以用“1-(2/15+12/15)”。
针对前两位学生的提问,我请学生回忆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比较,学生得出整数加减法的末位对齐、小数加减法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的计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相加减。同理,分数加减法计算时,也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因此,在遇到不同分母相加减时,教材直接选用了与之同样大小的同分母分数。这里的对比铺垫,也为明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于第三位学生的回答,我在评价中进行了三个夸赞。1、在课前预习环节,不满足于教材所提供的解法,能主动寻求不同解法,探索精神可佳。2、在还未学习到分数加减混合计算时,能够列出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并通过已经掌握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推理到分数,正确计算出结果,举一反三精神可佳。3、通过他的解法,能帮助大家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减法的性质),过几天咱们再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可能就会用到它。
简单的内容,平常的教案,平淡无奇的教学,因为有了学生课前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使得教学变得深刻,思维变得活跃,创造性的火花得以闪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07:55:00 | 只看该作者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 一112 页的内容及第113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初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 .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能分。
1/3和2/5  3/4和7/20  5/12和3/8
思考:每组两个分数的分母有什么关系?公分母谈15、20和24是怎样得到的?
3、计算(口答)。
2/7+4/7  5/6-1/6
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二、教学实施
1、导入新课:如果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或相减,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师:当今,环境污染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大敌。生活垃圾有许多,但并非都对人类无益,像纸张垃圾和金属垃圾都是有用垃圾,只要经过一定的处理,便可以变废为宝。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将垃圾分类处理,这样就能达到降低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请大家看统计图,从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呢?
学生列出算式:3/10+1/4=
2 . 探讨“3/10+1/4”的算法。
(1)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请大家尝试计算“3/10+1/4”。
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① 3/10+1/4=12/40+10/40=22/40=11/20
② 3/10+1/4=6/20+5/20=11/20
③ 3/10+1/4=(3+1)/(10+4)=4/14=2/7
( 2 )集体评价。
让学生分别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评价。达成共识:第一种算法正确,但不简便。将3/10和1/4通分时,没有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而是找它们的公倍数,所以计算时数据较大,结果还要约分。第二种算法既正确又简便,先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后再相加;第三种算法不对,算理错了。两个分数的单位不同,一个是3/10,一个是1/4,单位不同的两个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老师用图加以说明:
( 3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集体评价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动态显示3/10+1/4的计算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明:由于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是20 ,所以把圆平均分成20 份,这样3/10变成6/20,1/4变成5/20,所以3/10+1/4=6/20+5/20。
老师:通过计算3/10+1/4,谁来说一说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怎样相加?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打开教材第110 页,让学生将自己表述的语言和教材上的文字语言进行对照,学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 .探讨“3/10-3/20”的算法。
(1)师:异分母分数相加我们会算了,那么异分母分数相减该怎么算呢?
第(2)小题,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填书)
板书:3/10-3/20=6/20-3/20=3/20
答:食物残渣多,多3/20。
在学生说算法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减,也是先通分再相减。
尝试练习:2/3-1/6
提醒:通过计算,你能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分母分数减法的验算。
请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
师: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方法相同,怎样验算1/4+3/10、3/10-3/20呢?
师:加减法验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重算法(将原式再算一遍);一种逆算法,逆算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减数+差=被减数” 、“被减数一差=减数”、“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学生多数会用此法验算。
学生独立完成验算,老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验算过程,集体反馈。
提醒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每道题中两个分母的特征,是特殊关系的直接找出最小公倍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注意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作业
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板书设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例1(1)1/4+3/10=5/20+6/20=11/20
(2)3/10-3/20=6/20-3/20=3/20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1、一个不可或缺、不可更改的提问。
对于如何计算“1/4+3/10”,教材给出了提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这句看似十分平常的设问不仅为学生指出了一条思考的路径,而且还渗透了数学转化的思想,就是让学生面对未知的问题时,能主动想办法把它变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它。这句设问既能诱发学生思考,又隐含了学法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不可随意更改,更不可废弃。
2、用好一张重要的直观图。

“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 仅凭抽象的语言来说明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抽象思维水平尚低的学生。因此教学中,我使用了挂图使学生直观地看出3/10和1/4两个图形都变成由若干个大小一样的小扇形组成的图形来表示后就可以相加了。这一过程直观、明了,使学生既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果能够制成课件,动态呈现这一转化过程就更好了。同时建议课件中可补充将金属和纸张垃圾扇形部分和整个圆的4/14(即2/7)其比较,通过直观比照促使学生感悟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不能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减,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多媒体的使用效率。
3、对课前铺垫孕伏的思考。
相关知识的全面复习会为新授做好铺垫与孕伏,使教学重难点突破得快、好、省,但这种复习方式会牵制学生的思维,在新知探索中其实他们已经走上了教师预先铺设的道路,课堂中少了错误资源的生成。
因此今天结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不可少的前期知识——通分,针对学生习惯将两个分母相乘的积直接作为公分母的现况,在复习环节中仅仅安排了求两个数或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回忆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情况,并请思维敏捷的同学介绍了各自的方法,帮助提高计算速度。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在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中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用非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所带来的计算困扰及约分的麻烦,大大提高了计算正确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07:5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14 一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一13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练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熟练、灵活地应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法则,谁还记得?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回忆并口答。
提问:为什么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
强调: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
二、指导练习
1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题。
回忆并规范作业格式后,学生先独立完成并验算。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根据等式的什么性质来解的?
2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发现规律,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找到下面的规律。
( l )这些分数都是分子是1 的分数。(2 )每道算式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互质的。(3 )计算时,只需将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母相加(减)的结果作分子,就可以速算出得数。
指出:今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可以利用规律口算出结果。
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并直接说出结果吗?
3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7 题。
请学生先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再解答。
4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8 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出题,另一人回答,然后交换过来。要求自制卡片中的分数不要超出本单元分数的范围。
5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 题。
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后再动手画。讲评时,请学生说一说思路。
6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 题。
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数据填表并计算,然后制成条形统计图。
三、练习练习:
1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 题。
师:这题是根据我国南宋时期的数学家杨辉所描示的一张数图表改编过来的。数学界把这张数图表称为“杨辉三角”。(如下图)




再让学生算一算表中每一横行各数的和,概括得出一串和有什么规律。
再将表中的‘1”都换成“1/4”,看看这个规律还存在吗?换成“1/8”呢?
(学生在教材上填一填,发现规律依然存在。)
2.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2 题。
学生先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然后用分数加法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可以这样操作:先将4 个苹果平均分给8 个孩子,每人得到4÷8=1/2(个);再将剩下的2 个苹果,平均分给8 个孩子,每人得到2 ÷8 =1/4(个),所以,每个孩子可分得1/2+1/4=3/4(个)。
3.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 题。
让学生先观察图的特点,找一找图中共有几个正方形?哪几个?想一想按什么顺序思考比较简便?
学生独立计算解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我们还探索发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些特殊情况的计算规律,这个规律是:当两个分数的分子为1 ,分母互质时,它们的结果是用这两个分母的和(差)作分子,用两个分母的乘积作分母。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就可以直接得出结果了。


教学反思:
                              有趣的三角
充分利用教材习题,渗透数学史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训练学生思维是我在教学第10题后的心得。
[渗透数学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通过介绍杨辉三角与欧洲帕斯卡三角,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杨辉三角的基本性质,即两条斜边都是数字1,而其余的数都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字相加。通过板书,引导学生感受杨辉三角所体现的数学对称美。通过计算,带领学生发现各行数据和的特点,即各行数字的和等于前一行和的2倍。通过补充的资料使一道小小的习题所承载的数学信息含量更加丰富了。
为教学好此部分,我在课前查找了相关资料。内容如下:
宋朝钱塘 ( 今杭州 ) 人杨辉,南宋景定二年 (1261) 所作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记载了杨辉三角图形。后来法国数学家帕斯卡 (B · Pascal) 在 1653 年开始应用这个三角形,并发表在 1665 年他的遗作《算术三角形》一书中,所以杨辉三角在欧洲称为帕斯卡三角形。
基本性质:杨辉三角形的两条斜边都是数字1,而其余的数都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字相加.
对 称 性:杨辉三角形的每一行中的数字左右对称.
杨辉三角第n行各数的特点:
第0行 1
第1行 11
第2行 1 2 1
第3行 1 3 3 1
第4行 1 4 6 4 1
第5行 1 5 10 10 5 1
第6行 1 6 15 20 15 6 1
第7行 1 7 21 35 35 21 7 1
……
杨辉三角第n行中的数对应于二项式(a+b)n次方的系数,各行数字的和等于与之对应的(a+b)n次方的展开式各个系数的和,为2n。
[训练思维,促使能力发展]
在介绍完杨辉三角后,我没有将教学仅停留于学生将表中的“1”换成“1/4”和“1/8”,检验规律是否还存在。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拓展。补充提问:当将“1”换成“1/4”后,你能推导出第10行的和是多少吗?将“1”换成“1/8”后,你能推导出第6行的和是多少吗?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将发现的规律加以应用。这样,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每行数据和的规律掌握情况,还渗透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推导1/8第6行时,学生就回答到“因为每一行分数的分母都是8,相加的和分母也是8,所以第6行分数相加的和分母一定是8。分子应该是1*2*2*2*2*2=32。32/8约分后得4。”深入的挖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7-1 18: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