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教材介绍(全册分单元)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15:04:1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介绍





  一、教学内容
  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计算。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1.将人民币的认识分为大面额、小面额两段认识,并大大简化简单计算的内容。
  之所以这样变化,首先是因为虽然人民币是生活中非常必要也常见的东西,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用的经验也很少(如买文具、买票等多是大人代劳了),即使用也是用小面额的人民币(20元以下)。
  其次,是考虑到教学人民币的目的。我综合所查资料觉得,其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认数的丰富素材(如数的组成、据给出的写数;认识小数的意义等);二是作为理解计算(理解算理)的素材(这一点在日本教材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可能和日币的体系有关系:100、1000、10000面值的日元),我国主要是小数的计算。
  因此我们分两段来认识人民币,且以小面额和进率的认识为主;再加上计算知识的限制,计算也是比较简单的,改变了原来用小数呈现价签再要求计算的内容,只有简单的单位换算和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含复名数)。
  2.增加数学背景知识的内容。
  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我国古代货币的知识。主要是从货币的产生到发展的角度理解人民币(与其他量是基于测量的要求产生不同:有测量工具;有误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增加对于国外货币的知识。因为“世界地球村”变化,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而且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生)也不乏出国的经验,教师可以予以简单的介绍(货币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二)教材呈现:7个例题
  1.主题图:根据开本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一小幅主题图,并将超市改为文具店,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通过小精灵的话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培养爱国主义意识。
  2.人民币的认识。
  分为两段,安排了4个例题:例1教学5元以下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例2教学人民币的单位及其进率;例3教学5元及5元以上大面额人民币的认识。
  (1)例1:第4套纸 第4套纸、2005版第5套硬币
  例1呈现了硬币、纸币两种形态的1元、5角、1角的人民币,分币以现在市场上流通的硬币形式呈现。关于分币,很多老师反映农村基本见不到了,城市里面基本上只有超市里面会找兑。这种情况我们也了解,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民币体系,对它的认识还是有必要的,因此我们还是呈现了分币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不做过高要求(如计算中没有关于分的,进率里面很少涉及分的)。
  (2)例2
  对于人民币的单位,在例1中学生已经少有体会,在此基础上,教材直接以硬币结合文字的等式呈现了元与角、分与角之间的进率。而没有像实验教材那样分两个例题(例2、例4)分别呈现,理顺了教学的关系,方便教师教学,也方便学生从整理上把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3)例3:简单认识第5套(最新版)的5-100元的纸币,只要学生能辨认就可以了。
  (4)例4。
  例4安排了兑换元币的内容,“做一做”是角币和角币、元币(小面额的)和角币的兑换。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时,可以设计成兑换活动来进行,如P56第7题,通过贴近生活的活动使学生梳理角币之间、元币与角币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的兴趣。
  ●鉴于以上部分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多以摆、换等形式教学,而老师又不方便准备学具,我们在附页中给出了一定数量的不同面额的人民币,以方便教师教学。
  P56“你知道吗”即原来实验教材例6的内容,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3.简单的计算:2个例题
  (1)例5
  原实验教材没有单名数化成复名数的例题。但在计算中却是学生会遇到的,实验也显示,它的缺失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因此,修订教材中我们做了增加和完善,让学生思考:18角=(  )元(  )角。
  (2)例6
  例6在简单换算的基础上,以三个小题分别教学“单名数加减”“复名数(不进位不退位,元加元、角加角)”的加减法,而且数据都限制在20以内。大大降低了原来计算的难度。(原来需要将小数化为整数再加,而且复名数加法有进位)。
  (3)例7:问题解决
  例7是在量的认识这一内容版块新增的问题解决的内容,数量关系是简单的,除了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外,教学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策略的维度,即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
  这个例题最开始是用的不进位的复名数的,但我们小规模的实验表明有些难,最后就调整成了单名数。
  至于呈现的这两种策略,应该说,学生的朴素意识中是有的,但可能没有那么明确的方向。如:按一定的顺序去罗列、怎样调整等。这通过我们的小规模实验也可以看出来,因此是有教学的必要的。至于用总钱数减其中任何一个数的方法,只有很少数学生能想出来;而且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我们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还是想培养学生解决一般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因此教材重点教学了罗列和尝试—调整这两个策略。
  罗列策略重在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如何不重不漏;尝试—调整策略的基础是随便选两个试一试,关键在于根据试的结果有方向、有目的地去调整,选择相应的目标物。这些在教材上都以儿童化的语言有所体现。
  在实际教学中,不一定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解决就可以了,当然找出所有答案就更好了。因此,大家可以从教材上看到,每个孩子只找到了一种答案。小精灵的话提出了答案其实是不只一种的。
  在具体练习时,可以配的练习是P59练习十三的第4、5题,其实可以广开思路,只要应用这种策略的都是可以的。我们限于教材都是呈现的与人民币有关的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15:04:35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一)》介绍





  一、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正因为它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我们加强了算理的理解,这一点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在我具体介绍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
  教材安排了3个小节,共8个例题,具体结构如下。
  1.主题图:
  鉴于主题图的情境离学生比较远,在修订教材时我们修改了主题图,改成发书的情境(注意,这里不是发学生的新课本,是发“环保小卫士”的宣传册),主题图中的小情境均在后面的例题中得到了使用,使主题图很好地发挥了作用。
  2.属于原来内容结构的部分
  从总体上来说,第一小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第二小节(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第三小节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例1、例2在内容结构上是没有太大变化的。只是如上面所说的,在呈现加减法的算理时,增加了计数器的呈现(原来是小棒呈现),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加(减)的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为学生理解后面的“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打好了基础。此外就是一些细节上的变化。
  具体来说,如,P62例1,通过发书的情境引出10+20,对照摆小棒图呈现了计数器图,是学生清楚地看到是1个十和2个十相加,为下面学生说的算法提供了支持。紧接着让学生通过迁移,探索如何计算30-20,并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P64例1呈现了两种对照:一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对照;一是用来演示算理的小棒图与表示口算过程的算式对照(而且小棒图加的中间结果与算式中的中间结果用红颜色加强)。从而可以使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加的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谁和谁相加,怎么加,从而能很好地理解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P69例1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编排与此例题相同,只是由于计数器呈现算理更直观,将小棒图改为了计数器。“做一做”也加强了练习的针对性和对比性,以便加深学生的理解。P64:5+3、35+3;P62:3+2、30+20;P65第1题。P69:6-4、26-4;30-10、38-10
  P65例2教学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内容与实验教材相同,细节处理与例1是相似的,这里不再重复。
  P70例2教学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实验教材相比,除了简化了数量关系外(原来带量“元”),呈现了两种算理与算法,实验教材只体现了退位(打开一捆再减),打开后再怎么减并没有体现。左边的方法是:打开一捆做破十减,结果再加上剩的几个十和几;右边的方法是:将打开的10和原来的几个合并,做20以内的减法。之所以这样呈现,是因为前面学生有丰富的破十减的经验,很自然地迁移过来,但这种方法要求记忆的量比右边的方法要大;右边的方法其实是我们进行竖式计算时要用到的,也比左边的方法更简洁。因此右边的方法是我们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并熟练的。
  3.新增的内容
  第三小节中的例3、例4、例5是新增的内容。
  (1)例3(P74)
  鉴于实验教材中的小括号出现的有些晚,我们在修订教材时做了调整,在将小括号的内容移到这里教学,原来的义务教材也是在这部分内容中引入的。引入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可以增加式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二是为后面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这部分内容老师们都很熟悉,不再赘述。
  (2)问题解决:例4、例5
  在实验教材里,这里安排的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在修订教材中由于对整个解决问题的结构做了重新调整与丰富,这类问题被移到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而本单元则新编了2个解决问题:连加和连减相同的数,丰富了解决问题的内容。从整个知识结构上来说,它们一方面可以巩固学过的加减法知识,另一方面为二年级学习乘除法做了一些铺垫。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除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外,重点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策略解决问题,如画图、操作、加法或减法计算、数数等。因为内容比较简单,不再详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4-9 15:04:45 | 只看该作者
《第七单元 找规律》介绍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作为“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正式教学内容和《课标》的新增内容,我们在编排教材时是非常重视的。与实验教材相比,对于“规律”的教学我们根据2011版的《课标》予以了充分的重视。



  不仅从一年级上册教材就开始渗透(如各种加法表、减法表中注意让学生去找,认数部分的教学中也多处进行了渗透),同时继续沿袭实验教材的做法,在本册还单设单元进行教学。但基于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实验结果,我们较实验教材降低了难度,只教学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重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只安排了5个例题,例题数量大大减少(实验教材7个例题),使得教学线索更为明晰,教学过程也更加顺畅,教学时能更好把握教学的“度”。



  1.例1:有循环组



  相当于实验教材的主题图和例1(P88)。仍然沿用了实验教材联欢会的情境,呈现了装饰的彩灯、彩旗、彩花以及跳舞的学生等规律排列的现象,说明“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明确什么是规律(即小精灵的话“黄旗红旗”重复排列);继而巩固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说圈、涂)。



  2.例2:有循环组



  相当于实验教材的例5(P90),是一种间隔规律,有基本的循环组,数和图形结合呈现,老师们都很熟悉,不再详述。



  3.例3:递增、递减



  是实验教材例6、例7(P91)的合并。呈现的规律没有循环组了,是递增、递减等规律。第(1)题有图形辅助,同时为帮助学生从数量上寻找规律,还将相邻两个数的关系(加几或减几)标注出来了。第(2)题没有图形,只出数,通过观察找出数的排列规律,抽象程度更高。



  4.例4:有关系的3-4个数之间的规律



  这是较实验教材新增加的例题。关系涉及的对象变为了多个,因此更为抽象、更难一些。但这在前面渗透规律的教学中(如一图3式)已经有经验上的积累,因此是适合的。



  5.例5:问题解决



  这是扩种问题解决内容的例题,也是新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在继续上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是计算也不是数数,而是通过画图利用规律来解决。在过程上,突出了解决问题的反思过程:摆出手链,看符不符合她穿的规律。



  在实际编排上,由于呈现的不方便,弱化了分析的过程,其实在确定规律后,还有一个怎样思考的呈现:如有的学生可能从右侧看,有的从左侧看等。



  关于这一单元呢,由于是新增内容,是老师们在各种赛课、展示活动中都喜欢上的,老师么确实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此对于教学建议我只简单提一点。



  ●这一单元的排列规律,仅限于简单的:循环出现的、等差数列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数学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规律就可以了,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的意识,而不是在于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08: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