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ao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录精选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01:00 | 只看该作者

《比大小》课堂实录

【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比大小”知识做了调整,将认识“=”“>”、“<”汇总到一节课进行教学,并渗透了简单的统计知识。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在第17页首先让学生观察“猴子吃水果图”,数出猴的只数和3种水果的个性,然后按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这种排列形式实质上就是条形统计图的雏形,我们称它为象形统计图。根据象形统计图,抽出以小猴和其中一种水果为内容的两列进行数量上的比较,引说关系符号“=”“>”、“<”,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同时知道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使学生初次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和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录在线】:
  创设游戏情景,教学“=”“>”、“<”、的含义。
  1、认识“=”的教学
  师:在美丽的森林里,两只小猴正在举行一场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究竟是一场什么比赛?
  生(齐声):夹弹珠比赛。
  课件演示:森林中两只小猴进行“夹弹珠”的游戏比赛。结果两只小猴都夹了2颗弹珠。
  师:究竟两只小猴谁获胜呢?为什么?
  生1:左边小猴夹了2颗,右边也夹了2颗。
  生2:两只小猴都夹了2颗,不分胜负。
  师:两只小猴都夹了2颗,表示夹的弹珠同样多,也就是2和2同样多。2和2同样多,可以用简单的符号“=”连接表示。(课件出示等号)教师也用教具摆出等号。
  学生齐读等式:2等于2。
  师:2等于2表示什么意思?生1:就是2和2一样大。生2:表示2和2同样多。师:小朋友真能干,你还能用举出用等号表示的例子吗?
  生1:5等于5。生2:3等于3。生……
  2、认识“>”的教学
  师过渡语:小猴“夹弹珠”游戏不分胜负,小朋友想不想也和小猴们一样也做这个游戏呢?生(齐)想。
  师:做做夹弹珠游戏前,请小朋友仔细听清楚游戏规则:1、口哨一响,小朋友开始夹弹珠把盒里的弹珠夹到盒盖里;2、口哨再响,大家停手;3、弹珠掉地下,重新拾开始。
  生:老师,我们没有夹的东西?
  师:大家从铅笔盒中拿出两支铅笔,我们就用他们做工具进行比赛,好吗?我们先自由练习1分钟。
  学生自由练习,然后教师根据游戏规则进行正式比赛。
  师:游戏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一说,自己和同桌夹的弹珠数目。
  生1:我夹了5颗,同桌也夹5颗。(教师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结果吗?
  生2:我夹了3颗,同桌夹了2颗。(教师板书)
  师:有没有和上面两位小朋友不一样的结果?
  生3:我夹了1颗,同桌夹了4颗。(教师板书)
  生4:我夹了3颗,同桌夹了3颗。(教师在生1数目板书下面板书)
  生5:我夹了2颗,同桌夹了1颗。(教师在生2数目板书下面板书)
  生6:我夹了2颗,同桌夹了4颗。(教师在生3数目板书下面板书)
  师:5和5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数连起来吗?为什么?
  生:5等于5,表示两个人一样多。
  师:3和2这组比赛结果也可以用“=”连接吗?为什么?
  生1:3和2不一样多。生2:3比2多。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那我们自己能不能也用铅笔摆一个符号可以连接这两个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察。
  请一名学生上台用可移动的教具摆放自己创造的连接符号。
  师:这位小朋友摆出“>”这符号连接,请你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
  生:3比2大,2小,尖的就对着2。
  师:请和这位小朋友摆的一样的举手。(班上基本正确)
  师:这个符号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大于号”。3>2表示什么意思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
  生1:3大于2。
  3、认识“<”的教学
  师:1和4这个比赛结果可以用>连接吗?大家再动手摆一个符号。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请一名学生上台用可移动的教具摆放自己创造的连接符号。
  师:我们可以把“<”这种符号取一个什么名字?
  生:小于号。师:小朋友真聪明。我们连起来把1<4读一读。
  生齐读。师: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1<4表示什么?
  生1:1<4就是1比4小。
  生2:4比1大。
  4、分“>”和“<”、
  A、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
  师:“>”和“<”、真象一对双胞胎,小朋友能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很难区分“>”和“<”?
  生1: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尖,小于号;生2:开口朝左大于号,开口在右小于号生……教师对于学生的语言描述只要正确都加以肯定。
  师:我们把比赛结果用简单符号表示。小朋友想不想再比赛一次。这次,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将比赛结果用今天所学知识表示。学生再次进行比赛。结束后同桌用数字卡片表示结果。
  6、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在游戏中认识“>”、“<”“=”三种符号。在现实生活中,比大小(出示课题比大小)可以用语言来表示,也可以用“>”、“<”、“=”来表示,这种方法既简单又方便。
  巩固深化
  基础练习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看图填数(课件演示)学生根据题意举数字卡片表示,课件反馈校对。
  (2)选择正确的关系符号。形式:课件出示以上题分别写在5架无人驾驶的飞碟身上,清学生从标有“>”、“<”、“=”的小动物中选出符合驾驶要求飞碟驾驶员。学生先独立思考,在逐题反馈。形式是选择正确飞碟顺利起飞。(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1)创设情景,引入象形统计图。
  课件演示:森林中3只小猴对着一堆水果正在争吵,小猴甲:三种水果每人分一个,我猜桃子一定不够分。小猴乙:不对,不对,香蕉才不够分呢!小猴丙:你们说得都不对,每种水果都够分。
  师:3只小猴争吵不休,小朋友能他们想一好个办法能一眼看清楚这些水果够不够分?
  生1:可以把这些水果一个一个对起来看看,就知道够不够分。
  生2:我数一数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够不够分。
  生……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我们先把这些水果理一理,使小猴们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不够吃,好吗?
  同桌学生利用学具将凌乱的水果进行粘贴在卡纸上进行整理,教师巡视收集不同的整理方法。
  反馈展示学生的摆放结果。
  师:小朋友能能干,合作的力量可真大,通过合作都完成了任务。下面请展示在黑板上的这组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这样整理?
  生:我们是把三只猴子竖着排列,一只猴子对一种水果,这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梨比猴子多,桃正好分完,香蕉不够分。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棒!哪些小组和他们整理方法是一样的?
  结果有3个组基本一样。
  师:我们请第二种整理方法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整理的?
  生:我们是把三只猴子横竖着排列,一只猴子对一种水果,这样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梨有4只比猴子多,3个桃正好分给3只猴,香蕉只有2支所以不够分。
  师:这组的整理方法也非常好。有几个组和他们一样呢?(结果有2个组采用这种方法)
  在反馈展示中,有个别组把三只猴依据课件里,猴子围坐的方式排列,三种水果别对应在每只猴子身边。这种整理就不能较好渗透统计的方法。教师给予重新粘贴。
  课堂总结
  师: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们这节课也快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告诉大家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整理水果。
  生2:我认识了>。
  生3:我也认识了>。
  生4:我还认识了“>”、“<”、和“=”。
  生……
  【反思升华】:
  本节课的教学《比大小》内容是做了调整后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本,教材把认识“>”、“<”、“=”汇总到一节课进行教学,并渗透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在教学中老师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重新整合,所以,这堂课中给人感触最深的就是通过游戏引出知识点,再游戏贯穿于知识的建构,最后由游戏式的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统计知识的渗透。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01:00 | 只看该作者
1、激发兴趣,贯穿始终。
  “寓教于乐”始终是小学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本课创设学生“夹弹珠”比赛的活动情景,这样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自己建构数学知识,增加才干。
  2、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和“<”非常相似,学生往往分辨不清,这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设计时力求通过几个环节来解决这个难点。首先,出现“>”和“<”时,让学生自己通过利用铅笔创造符号的过程,在操作中认识、记忆符号。其次,安排同桌交流识记“>”和“<”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这些环节多角度地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交流、中完成了对知识的识记。学生在玩中学,学的轻松,教学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3、课堂练习,层层深入。
  适当的课堂练习能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是课堂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排练习时,主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也注意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既有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基本练习,练习设计以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展示。比如“飞碟找驾驶员”这组练习题,卡通式的形象再配上克移动的练习形式,大大调动学生练习的情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涨,练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总之,让学生在轻松的练习环境中练习,既注意广度,又深入拓展,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教材中的小猴分吃水果的例题教学,我把它作为应用练习展开。这种安排主要出于对知识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原因,把它作为“>”、“<”、“=”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体现,不拘泥于教材的设计,体现教师是教材的组织者的角色地位体现出来。设计时以小猴为分吃水果争吵,让学生怎样平息争吵为教学线索展开教学,使教学有了很好的问题起点。学生产生了帮助小猴的意愿,进而积极思考,认真动手寻求答案,既解决问题,又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起到巩固知识,应用生活实际的练习作用。
  在看到成功的同时,我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有待于改进的地方。第一,教学语言不够精炼,缺乏数学教师精辟、科学的语言表述能力。游戏的规则表述没有针对这些开学才两周的孩子设计。尤其是单调贫乏的评价语言对低年级孩子的导向性不够。第二、灵活处理教案的机制不够,缺乏课堂调控机制。不能灵活驾驭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况,有带着教案走进课堂的感觉,缺少领着孩子走进课堂的那中驾驭教材课堂教学能力。这节课暴露出的问题我将大胆地在教学实践中改进,借课改这次东风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有一个新的高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02:00 | 只看该作者

《数一数》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页—第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数一数的过程,引导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抽象出“几个几”,并体会“几个几”所表示的含义,进而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相同加数连加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感受乘法的必要性;
  3、通过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通过数一数,抽象出“几个几”,体会“几个几“的含义。
  教学难点:明确从不同角度观察,数物体的个数时,所表示的“几个几”的含义不同。
  教学准备:熊猫卡片、题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通过数熊猫个数,抽象出“几个几”。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卡通动物运动会去看一看,你们说好吗?
  【出示熊猫图】你们看,一群可爱的小熊猫也来参加运动了,怎样才能知道这一共是多少只小熊猫呢?
  生:可以数一数。
  师:【板书课题:数一数】那都可以怎样数?
  生:可以1个1个的数;
  生:可以2个2个的数;
  生:可以3个3个的数;
  ……
  师:这么多的方法,那好吧,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同样多的熊猫卡片,用你喜欢的方法数一数一共是多少?
  先别急,老师有个要求,一会你要告诉大家,每次数几个,数了几次?
  生:(学生动手数熊猫卡片。)
  师:【巡视:强调问题,让学生准备好说数的过程】数好的同学和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师:好,谁愿意先来说一说?
  生:我是1个1个数的,一共是12只小熊猫。
  师:数对了吗?谁还有不同的数法?
  生:(展台展示)我是2个2个数的,2、4、6、8、10、12,一共是12只小熊猫。
  师:那你是每次数几个?数了几次呢?
  生:我每次数2个,数了6次。
  师:来,我们一起看屏幕数一数。【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数:每次数2个,这是1个2,2个2,3个2……6个2。)
  师:一共是几个2?
  生:6个2。【板书】
  师:谁能看屏幕完整地说一说?
  生:每次数2个,数了6次,就可以说成是6个2。
  师:像他这样,同桌互相说一说。谁再说一说?谁能把数的过程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
  生:2+2+2+2+2+2=12
  师:这种方法很好,谁还有不同的数法?【学生说,师课件演示】
  生:每次数3个,数了4次,就表示4个3,算式:3+3+3+3=12;
  每次数4个,数了3次,就表示3个4,算式:4+4+4=12;【板书:-个-算式】
  每次数6个,数了2次,就表示2个6,算式:6+6=12;
  生:每次数5个,数了2次,还多2个。
  师:这种数法也数出了12只小熊猫,不过每次数的个数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我们根据不同的数法列出了这些算式,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加数相同;
  师:举个例子说说,加数是几?几个2相加?这个呢?
  这些算式都可以说成几个几相加。【板书:】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数法数出了熊猫的个数,并且把数的过程用几个几相加的形式表示出来。
  二、从不同角度观察,理解几个几的含义。
  师:【课件】观众们已经坐好了,团体操表演就要开始了,看,场地上已经画好了表演队形,每个圆圈里要站一只企鹅,一共会有多少只企鹅参加表演呢?
  注意观察,这回可以怎样数?想好了,和同桌说一说。
  生:(观察、思考、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我是横着数的,一行有6个,2行是12个,3行是18个,4行就是24个。
  师:同意吗?这位同学是横着数的,这一横行我们就说是一排。每排有6个,有4排,可以说成是几个几呢?
  生:4个6。
  师:【板书4个6】你能指指4个6在哪呢?
  生:(指图)1个6,2个6、3个6、4个6。
  师:你能把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6+6+6+6=24
  师:【板书算式】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到前面来指指,)
  生:我是竖着数的,每竖行有4个,有6竖行,就表示6个4,一共是24只。
  师:这一竖行可以说是一列。能指指6个4在哪吗?
  生:(指图)1个4,2个4……
  师:【板书6个4】怎样列式?
  生:4+4+4+4+4+4=24
  师:【板书算式】这就奇怪了,同样都数出了24只企鹅,怎么一会可以用4个6表示,一会又可以用6个4来表示呢?这是为什么?【课件对比】
  生:横着看,每排6个,有4排,所以是4个6;竖着看,每列4个,有6列,所以是6个4。
  师:哦,我明白了,原来是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几个几,所以4个6和6个4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看来,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
  三、综合运用,巩固对“几个几”含义的理解。
  师:场上的表演真热闹,场下的拉拉队也不甘示弱,你们看,由小兔、小猴、小熊和小松鼠组成的四支拉拉队正给运动员加油助威呢。(出示四块题板)每个拉拉队一共准备了多少个道具呢?别着急,老师这有一些卡片,我们分成四个小组,选择合适的卡片给它们贴上,看看哪个小组选得又对又快,开始吧。
  (卡片内容:6个3、3+3+3+3+3+3、3个6,6+6+6、2个9、9+9、9个2、2+2+2……18)
  生:(分组活动)
  师:这个小组最快,我们先请他们说说为什么选这几张卡片发给—拉拉队了呢?
  谁来说?好,你代表吧。
  生:因为每只小兔拿了3个气球,一共是6只,所以是6个3,算式是3+3+3+3+3+3,一共是18个气球。
  师:大家看他们选对了吗?
  师:你们小组也来说说吧?再看看这两个小组选得对不对?
  生:(解释贴卡片的理由。)
  师:(总结)前面,我们通过数一数的过程,知道了每次数的数量一样,数了几次之后,都可以用几个几来表示,根据几个几的含义,列出了连加算式,解决了问题。
  四、拓展延伸,感受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师:小松鼠拉拉队又增添了新队员,现在是10只小松鼠,一共拿了多少个气球?表示几个几?
  生:10个3。算式是3+3+3+3+3+3+3+3+3+3=30
  师:如果是15只小松鼠呢?
  生:15个3相加。
  师:如果是50只小松鼠,拿多少气球,你会算吗?能列出算式吗?
  生:50个3连加。
  师:如果是280只、350只呢?大家想想,这样写起来或算起来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太多了,很麻烦。
  师: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没有更简便的办法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实录


一、尝试准备

师:同学们,王老师要开车去省城了(课件演示老师开车的情景)。我们的省城在哪儿?

评析:教师把生活中的实例与课本中的例题紧密结合,老师扮演成题目中的主人翁,学生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体现了“数学就在学生身边”的思想。难得的是教师能有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给人们带来的好生活(老师也能拥有自己的小车),很好的实现了情感教育目标。

生:(异口同声)长沙

师:你们一定想知道老师开车的速度快不快。请看:(出示课件)王老师开车去长沙,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师:你们能根据题中所给的两个量写出一个比吗?

男生甲:老师第一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为80:2

女生甲:老师第二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为200:5

师:看样子我们的男生与女生在暗暗地展开比赛了。好!老师要看看男生和女生谁能根据这两个量再说出不同的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男生、女生积极讨论)

评议:“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老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美国学者贺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给学生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用男女生进行登山(学习)比赛的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快了思维进度。

女生乙(抢):我还知道第一次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比为2:80

男生乙(抢):我还知道第二次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比为5:200。

师:看了这几个比,你们想做些什么吗?学数学就是要善于比较,如果把这几个比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会发现些什么?

生(齐答):比值相等。(学生欢呼,老师露出惊讶的神色。)

男生:我发现2︰80=5︰200。(学生再次欢呼,老师报以欣慰的目光。)

女生:还有其他的比相等吗?什么情况下两个比就相等呢?

男生:相等比有什么特点呢?

师:好,大家提的的问题很多,象这样的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比例,你们想到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评析:学习比例的意义前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比的等式现象,从而自己发现相等比这一问题,描准学习主题,击中学习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很好地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尝试探索

师:我们班男生、女生都很棒!你们再比比看,谁能根据我们以前学的知识和刚刚接触的新知识出题考大家吗?

评析:老师还没教,就让学生自己围绕新知出题考一考,对学生来说,确实感到新颖。这样做把新知探索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

女甲:我给男生出一道判断题,比就是比例,对吗?

男甲:不对(男生、女生紧张地出题,应答神态煞是可爱。)

男乙: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男丙:比只有2项,而比例有4项。(学生边答,教师也用课件进行演示)

男丁:我给女生出一道判断题:两个比一定可以组成比例,对吗?

女甲:不一定对!

女乙: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则不能组成比例。(课堂气氛更加热烈)

评析:采用男生与女生相互出题讨论的方式学习比例的意义,通过比和比例的比较,较透彻地理解了比例的意义,学生自问自答,学得投入,这与传统的听记式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相比是绝然不同的。

师:(赞许点头)刚才我们经过唇枪舌剑的一番争论弄清了比例的意义,也知道比例是由4个项组成的。学习比的时候,我们把组成比的两个数分别叫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比例出现后,你们能叫出这四个项的名字吗?

评议:学生也学着取名字,带有创造性,与课本上的取名对照竟然一致起来,感受到自己颇有科学家的头脑,能从心理上促进学生不疲地学习。

男生甲:比例两端的两项叫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内项。

师: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再掀学习高潮)

生:喜欢!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答题纸,做一个数字接龙游戏。男生求下列比例的外项的乘积,女生算出下列比例的内项的乘积,看谁做得快!

男生甲:老师,我帮女生也做了。

师:我班的男生挺会照顾女生的。(适时对学生进行怎么做人的教育)

女生乙:老师,我们帮男生也做了!(女生当仁不让)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说说你们的答案。(教师幽默的语言让课堂气氛变得又热烈又轻松)

师:观察你们的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生:两外项的乘积与两内项的乘积相同!(学生一个个快蹦起来了!)

师:你们再看书,书上给我们的结论取了一个名字。

生(齐答):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把知识规范化)

生(齐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这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议:小学生在学习上一般是凭借归纳律,教学中宜少用演绎律。教师匠心独运,把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数学规律,通过男女学习小组进行计算比赛的游戏,使列举的过程变成了结果计算和对答的过程。在结果对答的过程中,学生觉察到好象是不是跟着别人说答案似的,再三思考竟然是男生与女生计算的结果相同,并巧妙地让学生积极主动而又轻松自然的使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三、尝试引申

师:老师这儿有12、15、4、5四个数,你们能用这些数组成多少个不同的比例呢?(每个学生都被老师彻底的吸引了,跃跃欲试)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讨论合作方案:一组4人,组长分工,甲写12开头的、乙写15开头的、丙写4开头的、丁写5开头的;独立写比例;相互检查、统计汇总人人获取答案;代表汇报)

男甲:12:15=4:5

12:4=15:5

女甲:15:12=5:4

15:5=12:4

男丙:4:5=12:15

4:12=5:15

女丁:5:15=4:12

5:4=15:12

(学生们争着抢着答,谁也不甘落后)

师:你们观察这些比例,还发现什么秘密没有?

男甲:我发现15和4好象一对亲兄弟。15是外项时,4也是外项,15是内项时,4也是内项。(老师露出惊奇,高兴的神态!)

男乙:每个数字开头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师:(赞许点头)想象得真好。

女生:5和12也是一对好姐妹!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给出四个数让学生写比例是对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巩固与拓展性应用,对于这样练习起点较高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恰到好处,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好习惯。在答题的后面教师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反思,进一步加深了新知的理解。

师:刚才我们胜负难分,老师还要你们比动脑筋。有两个比,它们的比值是2,把这两个比组成比例,你们能写出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紧张地讨论、交流)

师:你们谁先答?(老师能讲究民主)

男甲:女士优先!

师:有绅士风度,女生先来。(渗透如何做人的教育)

女甲:2:1=4:2

男乙:6:3=80:40

女乙:100:50=0.6:0.3

男生:

………………………

男女惊呼:老师,可以组成无数个比例。说不完的!

师:真厉害!秘密又被你们揭穿了!无数个比例,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出来?

生:省略号。

评析:学习是一步紧扣一步,一环又一环的悬念,学生都能大胆设想,大胆动手动脑,经过推理、验证,从而获得成功。数学中的省略号的应用,教师也未放过,体现了数学新课程理念,符号感正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四、尝试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评析:把课堂总结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回顾一节课中的学习所得,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余力无穷。

生甲:明白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生乙:学会了如何组比例。

生丙:如何用简便方法组比例。

生丁: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组成无数个比例。

…………………

师:我们的收获真不少!我们全班男女同学都登上了今天的数学山顶。下课,谢谢同学们!

评析:本节课始终把握住了赏识教育理念,本着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数学学习内容与男女生进行登山比赛活动结合在一起,不失时机地激励着学生达到本课学习的目标。每一次成功的获得,男女学生在登山线上升高一步,最后互不相让、共同到达学习目的地。教学过程中用学生自能提问、自能解答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用男女学生对答内外项积的游戏自我发现、自我归纳概括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练习方式巩固和加深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上得成功,紧张又轻松、热烈又刺激,使人有“忘我”之感,回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理解比例的基本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还记得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并请举例介绍
  
  生1: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例如3:5,比值等于3/5
  
  生2:前项除以后项等于比值,例如6:4,比值等于3/2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谁再举举例子,最好要有点与众不同的
  
  生3:0.9:0.3=3生4:0.2:1/6=5/6……
  
  2、(师临时根据学生列举的四个比出示比值相同的不同的比例,)
  
  师:老师这里也有几个比,请帮忙算出他们的比值。
  
  0.6:112:83:110:12
  
  生很快算出并口答出比值
  
  二、比较分析,探究新知
  
  1、探求共性,概括意义
  
  师:老师写的比和同学们写的这四个比较一下,你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和同学们写的比值相等,3:5=3/50.6:1=3/5……
  
  师:那既然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请你想想用什么符号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
  
  生2:用等号(师把左右两个中间板书=)
  
  师:同学们现在用了等号表示出这样一个式子,(板书:式子)谁来说一说这个式子就表示了什么?
  
  生1:表示相等的两个比。
  
  生2: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生3: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师板书:比相等)
  
  师:那我们给这样的式子起起名字。
  
  生1:等比式
  
  生2:比等式
  
  生3:等值式
  
  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都很有意义,很有创意。数学上起名为“比例”
  
  (师板书:比例)
  
  师: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了吗?
  
  生: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这样的式子叫比例
  
  生:表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同桌互相说说
  
  这个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2、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新的式子比例,那要是让你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能组成比例,你会怎么办?
  
  生:看比值是不是相等
  
  师出示例1,
  
  师:请你们先写出两次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
  
  每个学生都在自备本上写,1.2:32:5(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生:我算了一下比值,1.2:3=0.42:5=0.4,所以1.2:3和2:5能组成比例
  
  (师板书:1.2:3=2:5)
  
  完成P31的练一练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师:1.2:3里比号前面的1.2叫——(生齐答:前项)比号后面的叫——(生齐答:后项)。那么在比例里的各部分有哪些名称呢?请同学自学课本。
  
  自学课本,并汇报。
  
  4、充分验证,确定性质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试验:1.2:3=2:5,将它的两个外项相乘,再将两个内项相乘,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桌。
  
  生1:我发现两个外项的乘积和两个内项的乘积相等。
  
  生2:我发现在这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生3:我发现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生4:我想反问XXX同学,难道所有的比例都这样吗?
  
  师:你问得真好,一个例子能代表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中性质吗?
  
  生齐答:不能
  
  师:那我们怎么来验证呢?
  
  生1:举例子验证
  
  师:那我们每人举一个,全班就有50多个了吧
  
  生:对对对
  
  生:只要能找到一个反例来推翻它。
  
  师:那好。现在我们就举例验证,并留意能否找到反例
  
  生1:我算的3:5=0.6:1中,3×1=3,5×0.6=3所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乡的积。
  
  生2:我算的1:2=9:18中,1×18=18,2×9=18所以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
  
  生5:老师我有个反例:0:1=1:00×0=0,1×1=1,所以..
  
  还没等生完,生6迫不及待:不对,比的后项不能问0的,你这个不是比例
  
  生5:那我0:1=0:2(很着急的改了)
  
  生7:那0×2=0,1×0=0,还是两个外项等于两个内项
  
  师:同学们验证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可以一致公认——(生齐答:任何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乡的积。)
  
  师:和比的基本性质一样,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比例的——(生齐答: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基本性质)
  
  5、应用性质,自主判断
  
  师:你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3:4和6:8能否组成比例?
  
  生:只要算一下3×8=24,4×6=24乘积相等,所以能组成比例
  
  师:现在请大家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再来判断是P31的练一练。
  
  生交流,说出想法。
  
  三、巩固延伸
  
  1、下面哪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比例的写出来。
  
  (1)4、5、12、15
  
  (2)1.6.4、4.2、0.5
  
  2、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1/5:4组成比例(P33的NO2)
  
  3、如果5A=3B,那么A/B=()/(),B/A=():()()
  
  4、在括号里天上合适的数
  
  1.5:3=():4=12)=():5
  
  四、总结(略)
  
  反思:
  
  本节课我是分两大块进行新知教学的,一块是分析归纳比例的意义。
  
  在这块中,我从复习比的意义和比值出发,通过师生共同举例,并让学生算比值,来发现两个比之间的相等关系,最后让学生感悟归纳出比例的意义。回头再让学生从意义出发,明确只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从而进一步加深意义的理解。这样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放弃了教材中的两组比,而是准备从学生的举例中择取素材,将例题和复习有机结合,在算一算,看一看,说一说,练一练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中感悟了比例的意义。
  
  第二块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从学生自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入手,通过计算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作出大胆的猜想,引导学生多方事实的验证,最后达成一致的共识,“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乡的积。”这一性质基本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经历了发现,猜想,验证,应用这样的探究过程,课堂中给学生留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在热烈的交流讨论中达成共识,整这个过程学生们实实在地当了一名“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探究过程,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04:00 | 只看该作者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修订本)第13页
  教学设想:
  “圆锥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在学生掌握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的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大胆放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1、重新组合教学内容,设疑激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它能启动学生的积极的思维,使他们积极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在认识圆锥前,将圆柱通过变形,让学生的思维产生迁移新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上不是为了热闹,不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为了让学生思考,引发认知上的冲突,能在较短时间产生学习数学的预想与内驱力。在比基础上让学生取名字,并提出猜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开始,通过小组合作,制出圆锥的模型,而没有把这一环节放在最后。让学生充分感知、在做中学,乐中悟,为正确认识侧面、高等奠定了基础。
  2、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践再创造。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爱动的过程,更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的生活性主题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历数学的探索,发现与实践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数学在自己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才有可能学会自主或得和创造数学。
  这节课我积极的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切一切”,等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分散难点又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活学的牢。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实践和探索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
  3、关注情意,目标多维,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的实践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如圆锥的特征,测量圆锥高的方法在比较中、交流中去伪存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只向学生提供目标,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探索,没有提醒,没有干涉,只有鼓励,恰当适时进行自评与他评,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圆锥实物或模型的做、摸、剪、切、转、设计等操作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圆锥的特征,从而初步认识圆锥。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联系实际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测量高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动手操作、类比法
  教具学具准备:圆柱形铅笔、剥笔器、圆锥体实物模型、直尺、三角板、平板等、研究报告单等。
  教学实录:
  一、激趣设疑,猜想新知。
  师:(拿出一个圆柱形铅笔):能用最简单的话介绍它的“底细”吗?
  生1:它是圆柱体。我已学过圆柱表面积计算和体积计算。
  生2:我从操作中得到圆柱侧面积等底面周长乘高。
  生3:我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
  师将这支圆柱形铅笔放入剥笔器中旋转后拿出,指着笔尖部分提问:你能给这个形状取个名字吗?
  生1:它有一端很尖,像个锥子,取圆锥吧!
  生2:我在搜集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家长告诉我找的是圆锥。
  生3:我好像无师自通就知道它是圆锥。
  教师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师:同学们已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圆锥物体,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生2: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生3:我想知道计算圆锥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
  生4:我想探究圆锥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想先研究哪一个问题呢?
  生1:就从最基本的开始的。
  生2:按照圆柱的思路来探究吧。
  二、操作探究,合作交流。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小制作,有好多同学还是制作小能手,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一个表现的机会,请利用课桌上给出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一个圆锥模型。
  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分工合理,老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的设计过程。
  生1:我把橡皮泥装在圆锥形冰淇淋的纸筒里再倒出来,加工成了圆锥。
  师:这种方法很高效。
  生2:我在硬纸上,先描出铅锤的一个圆面做成底;再用纸包起来另一个面剪下多余部分,组装成圆锥。
  生3:我用直尺测量出圆锥底面直径,用圆规画出这个圆,然后把圆锥躺在硬纸口滚动一周,把滚过的轨迹剪下来,做成圆锥。
  师:在纸上的轨迹是什么形?
  生3:扇形。
  师:了不起的发现,请现场展示一下。
  师: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了设计,相信同学们能勇敢地继续探究。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切一切、滚一滚,各抒己见,合作完成研究报告单。
  通过合作我发现了:
  圆锥的底面
  圆锥的侧面
  圆锥的高
  我的其他发现:
  教师组织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同学们相互质疑,倾听整理研究报告单。
  生:我们组发现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一个侧面是曲面,有一条高。
  师:你能摸到这个侧面吗?
  生:我想补充一下,圆锥侧面展开是扇形。
  师:你怎么发现的?
  生:制作圆锥时,我滚出了它的侧面。
  生:在认真听取滚出侧面形状后,我们组群策群力剪开制作的圆锥也发现它这个侧面是扇行。
  师:噢!取他人之长继续探索,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把用橡皮泥做的圆锥切开,切出了面。
  师:观察切出的面是什么形?
  生:是直角三角形。
  生:老师按他的做法,现在我把直角三角板转一圈能形成一个圆锥。
  师:很有创意,你来表演一下。
  生:我发现圆锥的底面周长等于侧面扇形一周的长。
  生:我测量出手中圆锥的高是16厘米。
  师:能介绍一下测量方法吗?
  该生演示,他测量的圆锥顶点到底边任意一点的距离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强烈反对。
  师:圆锥的高究竟在哪里?怎样测量呢?
  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以下自己的想法,合作测量手中圆锥的高。
  小组讨论交流,动手测量然后汇报。
  师:请小组代表畅所欲言!
  生1:我们组充分利用切开的圆锥形橡皮泥,量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高就知道了圆锥的高。
  生2:生活中,如果每次都去切,破坏性太大。我们认为课本上介绍的方法比较合理。
  师:能现场演示一下吗?
  生2:我们已经进行了分工:一人解说,一人操作,一人服务。
  师:分工合理,赶快行动吧!
  生2:我们把圆锥模型平放在一个平面上,上面用一块平板顶住,再用一把尺子从底面向上量到顶点,量得的长度就是一个圆锥的高。
  生3:我们认为生活中许多自然形成的麦堆、沙堆、稻堆既不需要切,也不需要移来移去,用一根小棍从顶点垂直插进去,量出这根小的长度,就得到了圆锥的高。
  师:真是实践出真知。大家的成果展示一浪高过一浪,老师想问圆锥为什么只有一条高?
  生: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只有一个底面圆心,所以只有一条高。
  师:这样回答能接受吗?
  生:能
  三、联系实际,应用生活。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劳动收获了圆锥这么多的知识。这种发现很有价值,现在请闭上眼睛放松一下。有一个小要求,请在老师的描述中眼前出现相应的形状。
  1、它有六个面,12条棱,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2、它也有六个面,12条棱,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3、它有无数条高,有一个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4、它只有一条高,一个顶点,一个底面,一个侧面展开后是扇形。
  师:正所谓圆锥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好的世界,你喜欢圆锥吗?请把喜欢的理由写出来。
  【教学反思】:
  1、联系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整个学习活动中没有高档的教学设备,从随手所得的一支铅笔开场,从生活中收集、制作、解剖、玩赏。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
  2、动态生成——学习自己的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学习探究过程中讲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课堂上学生勇于实践,主动探索,用心体验和思考,大胆发表见解,平等、民主、宽松。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思维,敢想敢做。
  3、丰盈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整个过程教师言语不多,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参与、个个动手,学生从学习小主人的身份积极自主探索。在研究圆锥特征和测量圆锥高的过程是开放的,探究的方法是多样的,认知的结果是鲜活的。学生感受到应该用发散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9-3-26 16:38:00 | 只看该作者

《圆柱的体积》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36—37页的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应用该公式求圆柱的体积。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和验证等推导转化圆柱体的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操作活动中渗透知识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
  (3)情感与态度:体验学习成功、培养创新探索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圆柱体割拼组合教具及多媒体课件。
  学具
  圆柱体割拼组合学具。
  (点评:教师对教材钻研得深、理解得透,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全面、具体,重难点准确,教具准备充分,实用性强。)
  教学过程
  师: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同时课件演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怎样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生: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同时课件演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师:把两个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又是怎样的?
  生: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同时课件演示: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在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生: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教师课件演示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
  (点评:复习题与新知识联系紧密,针对性强,既检查了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调节教学过程,也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了铺垫。)
  师:同学们,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的。这是学习数学经常用的方法——转化。今天我们学习“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点评: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师:今天这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是:借助圆面积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课件演示学习目标1]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学要求自学。[课件演示:自学要求1/看课本36页例4以上的内容。注意:①用学具拼一拼②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圆柱体的关系。4分钟后,能正确完成黑板上的练习题。黑板出示思考题: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高就是()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所以,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教师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有自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将发现的问题梳理归类,为下一步教学准备资料。
  (点评:在自学要求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使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努力去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学习,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生:能。
  师: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
  师:怎么转化的,谁能演示一下?[让两名学生用学具演示,如有错误让同学订正。]
  [学生演示以后,教师用教具演示,然后再用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师:同学们拼的和老师用教具拼的、包括电脑演示的是标准的长方体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师:谁能说一下原因?
  生:因为分成的扇形少,所以拼成的是近似的长方体。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师:说的很好,请同学们看电脑演示。[教师用电脑演示把圆柱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的过程。]
  师: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呢?请同学们完成黑板上的思考题,[学生自学时已经出示了,见前面]一名学生黑板上完成,其余在座位上完成。[做完后,如有错误让学生订正。如无错误,教师点拨,总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师:要求圆柱体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生: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学习课本上的例4,完成这节课的第二个学习目标,[课件演示:学习目标2/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指名读一遍。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学要求自学。[课件演示:自学要求2/看课本36页例4,把例4做完。1分钟后能完成37页做一做的1题。]
  教师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有自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将发现的问题梳理归类,为下一步教学准备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4: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