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ao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录精选

[复制链接]
50#
发表于 2009-3-23 21:26: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9-3-24 09:34:00 | 只看该作者

《10的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其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十个一就是一个十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片,手指娃娃,每人一张日子格纸
  教学重难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天,0~9这9个数字娃娃一起到郊外游玩,9是老大,命令他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它嘲笑0说:你这个没头没脸的,和我比起来,我比你大多了!0伤心地低下了脑袋,这时1站出来说:不对,不对,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就肯定比你大了!9惊呆了:真的吗?小朋友们,你们知道1和0站在一起可以组成什么数吗?
  引入课题:10的认识。
  二.教学活动
  1.数一数
  师:我们已经学会0~9的数数了,如果把10加进来你会数吗?
  (顺数,倒数)
  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10来表示?谁来说一说。(看谁说的不一样)
  展示:
  (1)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除了这些,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10那!不信,我们来看一看吧!展示另一个课件:10个包子,10个苹果,10颗珠子可以穿成一串项链表示一个十,十个一元可以换成一个10元,十根小棒可以变成一捆小棒,表示一个十。
  2.写数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说得真好。要想和10交朋友,还要会写10。你会写10吗?写写看,请认真看:(课件演示写10)谁来说说怎么写10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10要写的怎么样?0要写的怎么样?10和我们以前认识的数有什么不一样呢?
  小朋友说得很好,10是两位数,写的时候要占两个位置。我们请电脑阿姨再带我们看一看10是怎么写的吧!
  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写两个10。
  (生观察课件后临摹2遍)
  3.序数,比一比
  (1)师:我们刚刚学习的数字10不光能表示物体的个数,还有他另外的意思哪!不信,你们看这是什么?
  对了,这就是我们平时常用的尺。尺上就有很多的数字娃娃,你知道是哪些吗?想一想,9的后边躲着哪个数字娃娃?10为什么在9后面?
  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排列的?(从左边看,从小到大)(从右边看,从大到小)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数字娃娃3是在尺上是第几个?
  排在第10的是哪个数?
  比7大比10小的数娃娃是谁?
  6的左右两边有哪两个好朋友?
  (2)小朋友们找一找,我们身上有没有10个数娃娃?对了,就是10个手指头。现在吴老师手指上也套了几个小娃娃,请来猜一猜。从左边数,第几个、第几个和第几个手指上有小娃娃?
  从右边数,第几个娃娃身上穿着蓝衣裳?第几个娃娃身上穿着绿衣裳?第几个娃娃身上穿着红衣裳?第几个娃娃的头发是黄颜色的?
  (3)10的组成教学,练习看谁的反应快
  (1)师:小朋友们表现的真棒,今天老师还准备了可爱的小花朵,决定把它奖励给上课最爱动脑筋,最遵守纪律的小朋友,好不好?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可以争取的到?
  师:恩,对了,有10朵花,现在老师请你自己找出10个三角形代替10多花,把这10朵花分成2堆,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分的方法多,方法容易记得牢,好不好?
  汇报,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说一说,分的时候有没有特别好的方法?(可以有规律的一边慢慢增多,一边慢慢减少)
  (还可以分一对,想另一对,只要记5对就可以了。)
  这些方法好在哪里?为什么?
  请你选一个记得牢的方法,你会选哪一个?
  怎样记容易记得牢?
  呈现10的组成图。(齐读)
  (2)小朋友们自己找方法学数学,真了不起!现在老师带来了5朵会动的花,看看谁能摘走它!(填一填)
  1010()1010
  1()()837()6()()
  三.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哪些数学的新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孩子
  课件出示:4○10,10○9,0○10,8○10,
  2+3○10,4+3○6,1+5○3+6,4+3○5+2
  2.综合应用:
  师: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愉快的课,让我们一起到游乐场去玩一玩吧!
  游乐场里有许多我们爱玩的东西,但是玩每一样都必须买门票,快来看看价目表吧!(这个价目表你看得懂吗?你喜欢玩什么?)
  你准备玩那些节目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9-3-24 09:34:00 | 只看该作者

《6和7的加减法》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45、46页内容:6、7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习了1—5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根据6、7的组成掌握6和7的加减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式计算。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引导学生体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计算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学准备:
  师制作课件一套,男生女生的头像,大大的智慧星
  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 复习口算、做好铺垫
  1、 接火车——口算卡片
  三、 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以旧引新(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显示数学乐园的背景)
  ①问:这是谁啊?(蓝猫)
  这节课蓝猫要带着咱们班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去数学乐园玩一玩。想去吗?大门紧锁,怎么办呢?(生说:门上有钥匙)
  ②(点钥匙,出现6和7的组成画面)只有回答出蓝猫的问题才能进去。(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就要来一同学习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2、 新课探究(点门打开,出现智慧塔,塔尖有闪烁的星星)
  ① 师:小朋友真聪明,门打开了,瞧!这里都有什么?
  这是智慧塔,上面有一颗闪亮的智慧星,想不想要!那就让蓝猫带领着我们一层一层的往上走吧!(点第一层门出现画面,左边5根小棒,右边1根小棒)请你学着蓝猫的样子摆一摆
  ②学生独立摆
  ③问:“看一看你面前的小棒,谁来说出一个加法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5=6
  “你为什么列1+5=6呢?”
  学生:“我看到左边有1根小棒,右边有5根小棒,合起来是6根小棒,所以列1+5=6”
  “还有谁来说一下你的算式?”
  学生:“我列的算式是5+1=6”(教师板书5+1=6)
  “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列5+1=6吗?”
  为什么你们写的不一样呢?
  ④看黑板总结:看一幅图咱们能写出2个不同的加法算式,观察这2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⑤师小结:虽然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但是得数不变。像这样你还能说出几道得数是6或者是7的算式吗?(畅所欲言)教师板书:4+2。。3+3等等。
  ⑥(点击进入第2层)“第一层的任务顺利完成了,继续跟着蓝猫前进”
  显示画面:七根小棒,一根和6根之间有一虚线
  问:这是什么?(虚线)和原来我们认识的虚线有什么不同?
  小结:以前表示去掉是用虚线把去掉的部分框起来,今天的虚线是直的,可以表示去掉左边,也可以表示去掉右边。
  你能学着他的样子摆一摆?你是怎么摆的?
  (独立写)根据你摆的写出2个减法算式,
  板书:7-1=67-6=1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呢?”
  “观察这2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⑦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学会了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一幅图可以得到两个算式,完成了蓝猫的又一个任务,蓝猫看咱们班的小朋友这么厉害,请来了小动物和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⑧点击进入第3层(老虎图)
  问:你能用3句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根据你看到的列出2个算式,你是怎么列的?(独立写,指名回答)
  (老虎图中间出现虚线)根据你看到的列出2个算式,你是怎么列的?(独立写,指名回答)
  ⑨最后第四层完成书45页的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任务完成了,智慧星属于我们咯,颁发智慧星。
  四、 游戏巩固、深化新知
  游戏“快乐大比拼”
  在这节课中咱们班的小朋友分男女生比赛,看看是男生棒,还是女生棒。(黑板上画好男生女生的头像,在下面加星星)
  五、 总结全课
  师:你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其实在生活也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今天学到的加减法算式,能回家跟爸爸妈妈说一说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9-3-24 09:35:00 | 只看该作者

《分类》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是第一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谁愿意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自己。
  生:在座的听课老师,你们好!我叫戴长强。我喜欢画画。
  师:你是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小朋友,我们为他的勇气鼓掌,老师送你一份礼物。(教师在找礼物的时候,故意把讲台桌弄乱)
  师:谁愿意再来介绍介绍!
  ……
  (二)创设情景、感知分类
  教师走上讲台与学生相互上课问好,当学生坐下去的时候,教师一怔惊呆,眼中充满不解,以询问的口气对学生说:“小朋友,老师的讲台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乱?”教室里发出一阵轻松地笑。一起对教师说:“是你自己弄乱的。”
  师更加奇怪地问:“我什么时候弄乱的?”
  生:老师刚才拿东西的时候都乱放。
  师:那怎么放?谁来帮帮我。(学生思考)请你们四个人上来,下面的小朋友想想上面的同学是怎样整理的。
  完成后师问:好了,现在怎么样?
  生:很整齐
  师:我们请四位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一下,他们是怎样放的,好不好?
  生1:我把书和书放在一起
  生2:我把信封和信封放在一起
  生3:我把铅笔和铅笔放在一起
  生4:我把粉笔和粉笔放在一起
  学生鼓掌祝贺
  师:谢谢你们帮老师整理,谁还愿意来说说他们是怎样整理的?
  生:他们是把书和书放在一起,铅笔和铅笔放在一起,信封和信封放在一起,粉笔和粉笔放在一起。
  师:对,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我们就给它一个名字叫分类。
  (三)动手操作、学会分类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一玩,怎么玩!请小朋友拿出你手中的信封,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分好了的小朋友可以向同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把三角形分为红、蓝、黄三类,按颜色分。
  生:我把正方形分为红、蓝、黄三类,也按颜色分。
  师:大家把手中的图形按颜色分为红色、蓝色、黄色。接下来,我们再来分一分。这次需要小朋友把你手中的图形4个人合在一起,重新分。分之前老师有个要求:先商量怎么分,再动手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组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是怎样分的?教师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并请学生自我介绍,鼓励相互评价。
  生:按颜色分:红色、蓝色、黄色。
  生:按形状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都有角,圆形没有角。
  生:正方形、长方形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圆形没有角。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将同一种东西——图形进行分类,可以按颜色分,可以按形状分,可以按有无角分,按几个角分。这些都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的,每次分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也不同。现在,老师还要告诉你,这里还有很多种分法(板书:……),有兴趣下课再去分一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9-3-24 09:35:00 | 只看该作者

《认识平面图形》课堂实录

 一、运用现实素材引入新知
  1、说说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①师: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
  生:黑板是长方体。教室里的音箱是长方体。(学生指着教室前面桌子上圆柱形的杯子)这个杯子是圆柱。我家的冰箱是长方体。……
  ②让学生从桌面上的各种立体图形中找出喜欢的物体。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我找的是圆柱。
  生:……(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贴上圆柱、长方体、正方体)
  2、摸物体的面,感觉面。
  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识的物体,请小朋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小朋友。请学生摸物体的面,把感觉告诉同组的小朋友。(学生摸各物体的面,并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
  生:摸起来平平的。
  生:摸起来滑滑的。
  生:摸起来有点尖(这个学生摸到三棱柱的棱上去了)。
  师:哦,你这不是面,你这是三棱柱的棱了。还有吗?
  生:我觉得有的摸起来滑滑的,有的摸起来有点次次的。
  师:那是不是平平的呀?
  生:是的。(评析:其实这里应先说明“滑滑的”或“次次的”都是物体材质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到面是平的上来。)
  生:有的面摸起来圆圆的。……(评析:这环节的设计,既是对旧知的复习与巩固,也是给新知的铺垫和“热身”。由于立体图形的认识仅仅是前一节课的内容,部分学生可能对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体会得还不够,因而对其形状和名称还不是很熟悉,通过这一环节,可让学生有一个重温旧知的机会,也可对旧知有一个巩固的作用;这环节又给新知的展开搭建了一个平台,因为后面的各个环节中所要学生操作的如摸、找、说、画等都是在本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感受“面”从“体”得出
  1、认识长方形
  ①从长方体上认识长方形。师:小朋友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但是谁知道长方体的面是个什么图形吗?生:长方形(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回答)师:真棒,这么多人都知道。那现在我们可以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找到长方形。(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个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长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长方形(让学生读“长方形”三个字)
  ②在长方体上找长方形。师:现在请小朋友从桌面上找一个长方体。(学生动手找)你能从自己手中的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生:我在盒子里找到了一张纸,把纸折起来是一个长方形。(因为我提供的是一些药品包装盒,有些盒里边有说明书。)
  生:我在这个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边指边说)……
  ③摸一摸找到的长方形
  2、认识其他图形
  ①师:刚才大家都找到了长方形,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生:我在圆柱上找到了圆。……
  生:我在长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
  师:咦,找到正方形?你能把你手里的长方体那起来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吗?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长方形。
  师:(装出很奇怪的样子)三棱柱上有长方形吗?在哪呢?
  生:有,在这里。(边摸边说)师:太棒了,连三棱柱上的长方形都能找出来。
  师:刚才大家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正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正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圆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圆柱模型的旁边,并板书: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并板书:三角形)。
  (评析:以上环节采用“先摸后放”的教学方法。在“摸”的部分里,由于学生在幼儿园里已经接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也已经知道它们长的是什么样,因此我直接让学生体会“面”与“体”的关系,把“面”从“体”上“剥落”下来,这样既直观又让人印象深刻。然后让学生找和摸长方形,主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的感觉。在“放”的部分里,安排了“找”和“说”两个内容。“找”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在长方体上找到正方形,在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这样的话,经过教师的点拨就可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立体图形上可能会有多种面存在,并非是单一的。这样也达到了“放”的目的。“说”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言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基础。)
  ②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并揭题。
  师:(指着贴出的图形)这些都是小朋友找到的图形,认识它们吗?咱们一起来读读看这些图形的名称。(生读)大家比比看今天认识的图形和昨天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体长长的,长方形扁扁的。
  生:圆柱鼓鼓的,圆扁扁的。
  生:正方体有六个面,正方形只有一个面。
  生:……师进行小结并揭题板书:认识平面图形
  三、学会用“体”描“形”
  1、画各种形状图:
  师:请小朋友利用桌面上的物体在纸上描出今天学过的图形。同一小组的小朋友也可以互相合作。不会画的可以看书。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分类:
  师:请各小组从自己的作品里选两个最漂亮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自己可要想好了要贴到哪里。(学生在贴的过程中有几个小朋友把圆贴到三角形的后面,或把长方形贴到正方形的后面。)让其他学生评价,他们贴的对吗?(由学生上黑板进行改动)
  (评析:本环节我应该让学生说出得到平面图形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可以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也可以用印泥印等。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得到的平面图形贴到黑板上的相应位置,既是对平面图形特性的进一步感知,也是对分类知识的初步渗透。)
  四、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1、找一找
  师:谁能说说咱们身边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大家可以出座位在教室里找,也可以说说家里、路上所看到的。谁起来对大家说说?
  生:……(评析:这样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认识,更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拼一拼
  小组合作,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设计一幅美丽地图画。(评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引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形式组织教学,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合作与互助,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回家找找看,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今天学过的这些图形的样子的,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评析: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在这里教师留了一个让学生与父母交流的空间,既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去体会平面图形的特性,也让父母参与了孩子的学习活动,可谓一举两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00:00 | 只看该作者

《5以内的加法》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
  3.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材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时,要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交流,从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创情境,如模拟表演(原来有几个人,又来几个人,一共有几个人)、讲童话故事等,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具体情境活动中,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带,学生的自身素质各不一样。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差异。我们针对这种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允许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教师左手在盒子里拿出3枝红色粉笔,右手在盒子里拿出1枝黄色粉笔,然后把两只手中的粉笔合起来,问学生一共是几枝粉笔。
  (二)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小朋友们也拿出自己笔盒里的铅笔,学着老师的样子试一试。
  师:一共有几枝铅笔?
  生:有5枝铅笔。
  师:你们是怎样算出5枝铅笔的?
  生:这只手有2枝铅笔,那只手有3枝铅笔,合起来就是5枝。
  师:对了,这合起来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
  2+3=5(师边讲解边板书演示。)
  ∶
  加号
  师:把两部分合起来就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小朋友们想一想,这2+3=5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对算式含义进行扩展。)
  生1:还可以表示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合起来。
  生2:可以表示把2本书和3本书合起来。
  ……
  2.摆圆片。
  (1)书上是摆桃子,我们可用圆片代替桃子,先摆1个,再摆3个,学生依照老师的样子摆。
  师:一共有多少个?同学们会做这道题吗?
  生:1+3=4。
  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
  (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算式放到具体情境中理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书上的第2,3题,把2+□=□,□+□=□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根据身边事物提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在我们身边,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问题呢?
  生1:我的笔盒里有3枝笔,笔盒外有1枝笔,合起来一共几枝笔?
  生2:教室一边墙上有2张画,另一边也有2张画,合起来是几张画?
  ……
  (师表扬学生善于发现。)
  4.试一试,运用加法含义。(教材第22页的“试一试”。)
  (1)引导学生看图,要把同类的车子合起来,与警察没关系。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组织学生结合图与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书上的“练一练”)
  1.第1题,放手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其先摆学具,直观得出算式结果。
  2.第2题,让学生看图,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第2幅图画会出现4+1=5,3+2=5两种情况,教师在集体反馈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算式表示的意义,从不同  
  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
  3.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每个盘子放苹果的规律,师进一步追问,如果再放一盘苹果,你认为放几个?说出理由。
  4.说一说,算一算。
  (1)学生独立观察图,找出同一类型的东西把他们合并起来,如凳子和凳子合起来,梨和梨合起来,花盆和花盆合起来。
  (2)这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符合图意,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加法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放学后,大家可以在校园里或者在家里找一找,看看你还能发现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下次带到课堂上和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00:00 | 只看该作者

《第几》课堂实录

 设计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服务。教学中让学生从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感悟;
  2、数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在探索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4、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关于“几”和“第几”的问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课前准备】
  全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具有组织能力和模仿能力的组长。准备10个水杯。每人准备一把扇子(收集起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在咱们教室里举行一次室内运动会。
  生(齐):太好了!
  师:看,运动员们跑到终点了(让5个同学代替运动员,从教室门外跑步到讲台前面)。同学们快看谁跑得最快?
  生(齐):向超第一,罗时雨第二,赵亦凡第三,谭振林第四,毛前第五,
  反思:一个生动学习情境的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亲和感,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注入自己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设计的活动比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安排学生看运动员跑步的快慢,实际就渗透了“第几”的知识,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很快就掌握了“第几”的概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了学生能切身感受的“数学事实”,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运用,巩固新知
  活动1:颁奖。
  师:跑步比赛结束了,现在我们要举行颁奖仪式,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到前面按老师的要求做:
  请你给得第一名的运动员发奖牌;
  请你给得第二名的运动员发奖牌;
  请你给得第三名的运动员发奖牌;
  请你给得第四名的运动员发优秀奖
  请你给得第五名的运动员发纪念奖
  活动2:送水。
  师: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跑了第一的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成一排)
  生1把水送到了向超手中。
  师:跑了第一名的向超同学,现在排在第几?
  生2:向超排在第3。
  生3:向超排在第4。
  师:,你们的意见不一样,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生2:我从左边数了数,向超排在了第3。
  生3:我是从右边数的,向超就是排在第4。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同学们明白“从左数”和“从右数”的不同了吗?
  生(齐):明白了。师:老师这里还有5杯水,谁能给从左数的第2名运动员送水?谁能给从右数的前2名运动员送水?(学生按要求把水送到运动员手中。)
  师:“第2名”与“前2名”的人数一样多吗?有什么不同?
  生4:“第2名”是一个人,“前2名”是两个人。
  师: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第3个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着。)
  学生在给运动员送水的时候发生了分歧,一个学生给从左数的第三个运动员送水,另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把水送给另一个运动员(从右数的第三个)。在学生分辨不清的时候,我让他们说说自己送水的理由,在两个学生的争论中,同学们理解了“从左数”和“从右数”的含义,同时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师:老师这里还有4杯水,谁能给从左数的第3名运动员送水?谁能给从右数的前3名运动员送水?(学生按要求把水送到运动员手中。)
  师:“第3名”与“前3名”的人数一样多吗?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09: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