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200|回复: 1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录精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13: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堂实录与评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3 分享分享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13:07: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经历预测猜想——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合情推理—探究创造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是互相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到数学验证的思想,培养敢于质疑、学会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五年级数学学具盒,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 呈现材料,发现问题
  1、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孙悟空在花果山上做美猴王时发生的故事,想听吗?
  花果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美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了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
  [评析:创设情境,在学生喜欢的人物分饼的故事中直接导入本课,这样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动感知,主动去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产生想获知结果的欲望。内含情感与态度目标:孙悟空,做事认真仔细,机智,勇敢,本事大等。]
  师: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吗?或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1:我觉得孙悟空很聪明。
  生2:我认为三只小猴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
  生3:我认为猴王这样分很公平,第1只小猴分到了一只饼的1/4,第2只小猴分到了一只饼的2/8,第3只小猴分到了一只饼的3/12,这三只小猴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
  [评析:一般的教师会在这里提出“哪只猴子分得的饼多?”或“你认为猴王这样分公平吗?”这样的问题。但这位教师却提出“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吗?或你有什么话要说吗?”。这个问题优于前两个问题是因为学生在思考时思路更深、更广。有效的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的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有效的创设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内含情感与态度目标,体现公平。]
  2、师:大家都觉得其实三只小猴分到的饼一样多,那你们有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自已的想法,让这三只小猴都心服口服呢?怎么验证?
  (1) 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桌面上学具盒中的学具(其中一条长方形纸片为事先放入,其它都是五年级数学学具盒中原有的),小组合作,共同验证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2) 师:实验做完了吗?结果怎样?哪个小组先来汇报验证的情况?
  组1:我们组把24根小棒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有6根,就是1/4。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二份有6根,就是2/8。平均分成12份,其中的3份也有6根,就是3/12。所以1/4=2/8=3/12。
  组2:我们组把24个小立方体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有6个,就是1/4。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二份有6个,就是2/8。平均分成12份,其中的3份也有6个,就是3/12。所以1/4=2/8=3/12。
  组3:我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是1/4,我们把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两份是2/8,我们再把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成12份,其中的3份用3/12表示,我们再把圆片的1/4、2/8、3/12叠起来是一样大的,所以1/4=2/8=3/12。(注1/4圆是学具中本来就有的,2/8是用两个1/4圆合在一起,3/12是用2个1/3合在一起)
  组4:我们组是这样验证的。我们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1/4,取另外一张再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是2/8,接着取另外一张继续平均分成12份,其中的3份是3/12,然后也叠在一起,大小一样,所以我组也认为1/4=2/8=3/12。
  组5:我组与他们的验证方法都不一样,我们是计算的:1/4=1÷4=0.25;2/8=2÷8=0.25;3/12=3÷8=0.25。三个分数都等于0.25,所以1/4=2/8=3/12。
  [评析:书本上的设计是用折纸来验证这三个分数相等,在这里执教者大胆的放大教材,把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同时也为学生探究方法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出现了多种验证的方法。还有这样设计把一些知识联系起来,用计算器的目的,是和五年级上学期的一节计算器课联系起来,而且为验证猜想做准备,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节约时间。和单位“1”的概念联系起来,体现出了单位“1”概念中的两层含意。]
  3、组织讨论
  (1) 师:既然三只小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它们分得饼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呢?(投影出示分饼图)
  板书1/4=2/8=3/12
  (2) 你能从图上找到另一组相等的分数吗?
  板书3/4=6/8=9/12
  [评析:书本例1为比较3/46/8和9/12的大小。执教者在创设情景时选择的分数是有目地的]
  4、引入新课
  师:黑板上二组相等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这个变化的规律。
  5、引导猜测
  师:你们猜猜看,在这两组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1: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2:分子和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3:分子和分母都加上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4:分子和分母都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评析:这样设计注意了知识背景的丰富性,拓宽了“分数基本性质”的研究背景。在教学中,学生充分观察学习材料,发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测。学生的实际猜想可能会出现观点不一,表达方式不同,或者不够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能够自已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教师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思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现心中的疑惑,呈现了四种不同的假说。如此一来,学生不但是进入到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是进入到了知识的研究过程中。“分数基本性质”的研究背景从知识层面上来看已经拓宽了,从以前的只局限于“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拓宽到对““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或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更为充分地经历“性质”形成的过程,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还为沟通加、减、乘、除四种情况在分数的大小不变过程中的区别和联系奠定了基础。]
  二、 活动研究,探究规律。
  1、引导研究,感知规律
  师:猜测是不一定正确的,需要通过验证才能知道猜测是不是有道理,规律是否存在。我们需要对以上的猜测进行验证。你们准备如何进行验证?
  生:举一些例子来验证
  师:怎样举例验证呢?我们以其中的一个猜测来试试看好吗?我们选哪一个为好?
  生: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好,我们就选这个,试试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尝试验证,教师作适当指导。
  反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0.5
  1×2/2×2=2/4=0.5
  1×3/2×3=3/6=0.5
  师:看了这些小组的举例验证,能说明这个猜测有道理吗?
  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学生没有答出0除外)
  师:谁能写出几个与1/3相等的分数。比一比谁写的多。
  生回答,师板书1/3=2/6=3/9……
  师:这样写得完吗?
  生:不能
  师:分子和分母是不是可以乘以所有的数。
  生:0要除外。
  师:为什么0要除外呢?
  生:0不能做除数,也不能做分母。
  [评析: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得出结论:这样是永远也写不完的。这时,教师适时点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从而自然得出“0除外”的结论。这样形成的记忆是深刻的。]
  2、自主研究,理解规律
  师:我们已经用举例验证的方法验证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是正确的。那么,其它三个猜测是不是也是正确的呢?接下来我们每一个小组选取一个猜想进行验证。
  学生自由选择,教师适当进行调配。
  师:为了在研究中能够节约时间,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你可以借助这些材料进行验证。当然,你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用。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教师作适当指导。
  反馈交流
  小结:
  师:看来在分数里,只有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而分子和分母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是会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你们认为性质中哪几个字是关键字。
  生:“都”,“相同的数”,“0除外”
  生齐读投影上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评析: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四个“假说”的验证过程认知比较充分。这不仅为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也为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创造了条件。教师在该环节的处理上出于对学生实际的考虑,安排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选择“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猜测进行验证,一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一次验证的过程,认识到过程中的注意点,二是有利于教师下一步的调控和指导。正是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在第二层次的独立验证活动中,才能够更多地关注数学学习内在的东西,排除了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学生探究的过程比较清晰,对学习方法的体验也比较深刻、到位。由于这样的设计,使整节课的重心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体现出了猜测——验证——结论的思维模式。]
  3、沟通说明,揭示联系。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很相似。
  生:商不变性质
  出示商不变性质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吗?
  生: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值相当于商。
  师:我们平时所学的有些知识和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有时候与我们身边的事也是有联系的。
  [评析:引导学生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知识之间有时是可以联系起来的。这样的设计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出示动画片断。(注孙悟空有一次因一时大意,被妖怪关在了一个金钵中,金钵能随孙悟空变大而变大,随孙悟空变小而变小,孙悟空出不来。)
  师:孙悟空为什么跑不出来,这与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是不是有点相似。
  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评析:数学中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可以联系的。
  例如自从一八四五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发现苯之后,许多化学家绞尽脑汁要破解它的分子结构,然而对当时的人类从未想到环状的分子结构的存在,所以化学家们纷纷撞壁而相继放弃。一八六五年某个寒夜,已经研究多年不肯罢手的化学家库凯里在一整天徒劳无功的探索后,歪在火炉边打盹,意识滑入梦乡,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在梦中看见一大堆原子在眼前雀跃,其中有一群原子排成长长的链,在那儿扭动、盘卷,再仔细一看,啊!是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而且得意洋洋地在他面前猛烈旋转!像被闪电击中,库凯里立刻惊醒,领悟到苯的分子结构是前人未曾梦想过的封闭环状,难怪那些持旧有的开放式链状观点来研究的专家通通碰了一鼻子灰。从此,化学研究也因为这个革命性的发现而进入新的里程碑。在那个看见蛇咬尾巴的梦境中,库凯里领悟到苯的环状结构式。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回答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想到动画,再用语言表达出内容。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为以后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的。内容情感与态度目标:做事或解题时不能粗心大意。]
  师:猴王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你们会运用今天的知识来解答问题吗?
  三、 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1、出示例2:
  思考:要把1/3和16/24分别化成分母是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分母怎么变化?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
  2、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 书本试一试
  游戏(第一关:初露锋芒、第二关:勇往直前、第三关:再接再厉、第四关:大获全胜。每一关都有相应的练习题)
  [评析:练习设计层次安排合理、形式多样、由浅入深。采用游戏的形式,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练习,节约了练习的时间。体现了趣味性、生动性、开放性。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
  四、 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的?
  生1、我们是用举例的方法学的。
  生2、我们是用验证的方法学的。
  生3、我们是通过比较发现了规律。
  师:是的,这节课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等方式,概括得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且运用这一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
  师:我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故事。(哥德巴赫猜想加陈景润的故事)
  师:你听了有什么启发吗?课后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评析:让学生回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发现的一些规律,这样做更能体现“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把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总评:
  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不是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不应着眼于规律的结论和应用。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他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节课中执教老师大胆地创设了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执教老师在设计本节课时着重把握了几个关键的理念:
  1、“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有效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创设了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举例验证-质疑讨论-完善猜想-迁移旧知。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猜测,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呈现了四种不同的假说。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种种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起了他们进行验证的需要,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使猜想成为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学生猜想的切入点众多,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挑战,而且对老师如何驾驭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学习方式是开放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提高教学预设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是一种科学态度的熏陶。看来“猜想-验证。”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同时对教师有很大的挑战性。
  2、主动探索有利于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学生会涉及到多种思考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很多问题老师难以预计。教师要力图抓住这些真实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载体,使之成为教学的最佳资源。
  例如:让学生自己选取一条猜测进行验证时,极少有同学选取“分子和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条来验证的。其实学生没有想到假分数,或者说平时见到的分数大多是真分数而影响了学生的思维。
  作为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做思维的先行者,不怕走弯路,不怕出问题,因为学生有了问题才更有探索的价值。
  3、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和练习内容。
  新课的引入新颖。一上课,先听一段故事,学生非常乐意,并立即被吸引。思考故事当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浓厚。通过故事设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本节课中,通过孙悟空分饼这个故事情景先让学生提出想法,再让学生自己选取学具证明三个分数是相等的,此时学生的好胜心被激活了,诱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之间的规律。就这样把抽象的知识贯穿于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在情景中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学得趣味盎然,意犹未尽。
  另一方面教师的设计又突出了趣味性。如中间孙悟空被关在金钹中的动画片段的引入,这动画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有相似性的。教师把它作为一个资源引入到课堂中来,不仅吸引了学生,又没有偏离教学的主线,是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尝试。再如练习的设计,虽然只是把练习题和闯关游戏简单的组合,但却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加快了练习的速度。
  4、以主体性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几次必要的合作学习,为求让学生主动探索,逐步获取,开发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中、动脑,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节课从故事引入开始,环环相扣,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有学生问题的思考、有学生的动手、有学生之间的合作、有学生的讨论辨析等等,都是教师在引导,在组织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构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学生在愉悦、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13:18:00 | 只看该作者

《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及评课)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要和大家要一起度过40分钟,大家欢迎吗?真欢迎还是假欢迎?那作为小主人你想说什么?
  生:欢迎老师来到我们宝应县。
  我们的大门永远敞开欢迎您。(掌声)
  师:(屏幕出示一张青蛙素描图。)
  你看见了什么?
  学生:蟾蜍
  师:是青蛙啊,(众笑)哦,我画的是青蛙,你说的是蟾蜍啊。(又笑)
  那么我倒过来放,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码头。
  师:看来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事物。
  再出示一张图。
  师:看见了什么?
  生:一个人在吹喇叭。
  生:一个大鼻子的人在抽烟。
  师:有没有看到漂亮女孩的脸?
  生:没有。
  生:我看到了。
  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
  师:我再问大家一个非常简单非常难的问题,1加1等于几?
  生:等于2。
  师:错了。等于1。你们老师教错了。(众笑)
  师:一团橡皮泥加一团橡皮泥等于——一团橡皮泥。
  师:7加8等于?(1)
  不同的视角看1,看到的不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你们才三年级结束,有信心吗?有信心还要有好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分数的意义”。
  师:关于分数我么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把一个苹果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
  师:老师也想说自己知道的。
  三千多年前,用嘴巴的形状代表分数。古印度、阿拉伯人不同的表示方法,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渊源。
  师:你有问题吗?
  生:最大的分数是什么?分数能乘除吗?(能)举例分数可以应用题吗?为什么会有分数?
  师:这些问题自己大家都可以通过读课外书,查资料等方法自己去解决。
  师:现在请大家看书,哪些已经明白?哪些还不明白,通过看书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解决不了的?
  学生看书。
  师:通过看书,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如果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分,其中有几分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生:分数的产生。
  生:如果把许多物体合在一起表示,就可以用自然数……
  师: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生:一个数字,为什么称它为自然数?
  1“单位1”,
  生:为什么不能说二分之一是一半呢?
  生:为什么把不规则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
  师:你们要学会自己出题考自己。
  师:现在我们进行“闯三关”游戏
  第一关:
  试试你的眼力。
  1、出示一个长方形,标出其中的一部分,让学生目测是其中的几分之几?(三分之一)。为什么看出三分之一?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2、影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一个圆的八分之三)
  3、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四分之一。(露出的是一个小三角形)
  学生展示自己的画。(学生的画多姿多彩,体现了富于个性的思维)
  老师出示多种情况的图。(展示了很多可能性)
  第二关:快速抢答。
  把六枝铅笔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
  六枝铅笔,拿出三分之二,是几支?
  用不同的铅笔数表示相同的五分之一。(让学生画出遮盖的部分)
  (第三关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估计是“动手摆小棒”的游戏)
  师:(进行课堂小结,将分数的意义逐层抽象提升。)
  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
  ----听夏青峰老师《分数的意义》一课有感
  陈惠芳
  一、唤起经验----“起跑”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你们刚刚三年级结束,有信心学好吗?有了信心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师:关于分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1/2。(说到第3遍,才说出了平均分,教师没有急于纠正,让学生自己改正。)
  生2:我还知道了分数的大小。比如:4/5>2/5
  生3:我还知道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
  师:老师也想说我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识。投影出示4副图:虽然都表示1/4,但是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古印度人、阿拉伯人用了不同的表示方法。三千多年前,用嘴巴的形状代表分数,后来逐渐演变到现在的1/4,(教师依次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渊源)…
  …
  评析:《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夏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时,就是从学生学情出发,短短的一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新---练习---巩固”的程式化教学。教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导入部分,教师对于知识结构的变革,缘于教师全新的课程理念,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二、文本阅读-----“加速”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最大的分数是什么?
  生2:分数能乘除吗?
  生3:分数可以做应用题吗?
  生4:为什么会有分数?
  师:这些问题,相信大家可以通过看书,也可以上网查资料等方法自己去解决。
  师:现在就请大家看书,哪些已经明白?哪些还不太明白,通过看书哪些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还解决不了?我们就一起来解决。
  学生看书。
  师:好,通过自学课本,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1:如果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分,其中有几分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生2:分数是怎么产生的?
  生3:如果把许多物体合在一起,就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师: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生4:一个数字,为什么称它为自然数?
  师:板书:1与“单位1”,(教师纠正这里的“1”是指单位“1”,与自然数的1是有区别的,象现在的一个班级,一个大会场的人,都可以看作单位“1”)
  生5:为什么不能说二分之一是一半呢?(能的)
  生6:为什么不规则的图形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教师板书一个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可以将它看成一个整体。)
  评析: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让学生来理解定义,那么,新课程中,课堂活动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课堂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阅读文本,使学生真正走近了“分数”,《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夏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辨析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13:19:00 | 只看该作者
三、操作实验—---“冲刺”
  师:我们要学会自己出题考自己。现在来进行“闯三关”游戏。
  第一关:试试你的眼力。
  1、出示一个长方形,标出其中的一部分,让学生目测是其中的几分之几?。为什么看出三分之一?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2、出示一个圆,阴影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学生猜测是1/3、1/2、3/8……实际上是一个圆的八分之三)
  教师板书:3/8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
  3、教师出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四分之一。(露出的是一个小三角形),你能根据老师画的,画出下面的图形吗?老师告诉你,答案可能不止是一种。
  学生操作,接着上台展示自己的画。
  师问:关键看什么?
  生:看露出一份。(学生展示的作品多姿多彩,充分体现学生富于个性的思维)
  老师也出示多种情况的图。(说明有很多可能性,思维的多角度)
  第二关:快速抢答。
  1、铅笔实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几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4人,每人几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1/2)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6人,每人得多少?(1/6)
  生: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其中的1/2。
  师:为什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2枝,还可以用1/2表示呢?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4人,每人2枝,可以用1/2表示吗?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吗?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弄清楚一些铅笔所表示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后,都可以用1/2来表示。)
  2、画图实验:
  师:出示6枝铅笔,我要拿走它的2/3,请问拿走几枝?
  生:4枝。为什么?
  提问后板书:2/3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2份的数。
  师:出示1根小棒,我拿走了它的1/5,请问一共有几根小棒?(5根)
  师:出示2根小棒,我拿走了它的1/5,请问一共有几根小棒?(10根)
  师:出示2根小棒,我拿走了它的1/5,请问一共有几根小棒?(15根)
  教师出示了三幅用不同的铅笔数表示相同的五分之一的画,让学生画出遮盖的部分。
  学生操作后,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后板书:1/5是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份的数。
  师:对照板书,进行课堂小结,将分数的意义逐层抽象提升。
  评析: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夏老师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这一环节的教学,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后,教师就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动手画一画,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主要抓住了不同物体所表示的整体平均分成2份后,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反过来,同样是1/5,由于单位“1“不同,实际上表示的铅笔的枝数却不同。整个新课的学习,教师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了分数的真正含义。数学教学也真正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就在不经意间,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充分说明夏老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他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这节轻松的数学课,无疑为我们打开了“概念教学”的新“天窗”!
  特别说明:片段三夏老师并没有上完,系根据他的描述记载.遗憾的是图没法发出去.
  王兆正
  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建构
  名师夏青峰“分数的意义”练习教学片段评析
  片段一:第一关——试试你的眼力
  1.(师出示下图: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1)(2)
  师:图(1)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3。
  师:怎么想到的?
  生:我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1/3。
  师:图(2)阴影部分又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3。
  师:不对。但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
  (生又猜了几个分数,都不正确。师让学生分一分,画一画。)
  师: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生:我认为用3/8表示,因为我可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
  阴影部分占了其中的3份(如右图)。
  2.(师出示:露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1/4,请你画出藏起来的部分。
  生1:
  师:可以这样画吗?
  生:可以。因为这里一共有4个小三角形,露出来的是1个,就是它的1/4。
  师:也就是说,要使露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1/4,这个图形一共要平均分成几份?(4份)藏起来的是几份?(3份)
  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判断是否正确。如:
  师:判断是否正确,关键看什么?
  生:关键要看是不是平均分成4份。
  师引导填空:1/4,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
  评析:教者这里没有简单地套用传统练习:“根据阴影部分写出合适的分数”、“根据分数给图形涂色”,而做了两点改进。一是去掉了题一图中的虚线,让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分法,并画上合适的虚线;二是将图形部分遮挡起来,让学生把它补充完整。这不再是分数意义的定义简单模仿与套用,而需要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本质把握,真正的理解了分数意义,才能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题目将抽象的分数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表象模型,这个构建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意义的,因而也是最深刻、最有效的。
  片段二:第二关——快速抢答
  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枝?
  生:3枝。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枝?
  生:4枝。
  师: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多少?
  生: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同,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师:老师从第一盒中拿出1根,就拿出了整盒的1/5,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根?老师从第二盒中拿出2根,就拿出了整盒的1/5,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根?老师从第三盒中拿出3根,就拿出了整盒的1/5,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根?请你想一想,画一画。
  1/51/51/5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交流。
  师:为什么第一盒是1根1根的画,第二盒是2根2根的画,第三盒是3根3根的画呢?
  生:因为它的每份数分别是1根、2根、3根。
  评析:同样一个“1/2”,所表示的铅笔枝数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1/5”,所表示的粉笔枝数是不一样的.在变与不变的动态过程中,学生从更深层上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如果这里,夏老师再增设一个环节:同样是1根,是3根的几分之几,是4根的几分之几,是5根的几分之几.学生对于具体量与相对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能会理解的更全面。
  片段三:第三关——动手操作
  师:有12根小棒,请你拿出它的1/2,你会拿吗?
  生:6根。
  (斜线后是个方框,下同)怎么拿??师:有12根小棒,请你拿出它的1/
  生有的拿1根,有的拿6根,有的根本没有拿。
  师:已经拿好的,说说你的想法。
  生(拿1根的):分子是1,我就拿1根。
  ,可以看作1/2,就和上题一样了。?生(拿6根的):1/
  师:对吗?听听没拿的同学的想法?
  代表的数不同,拿出的根数也不一样。?生:不好拿,如果
  师:说说看。
  代表12,是1/12,就拿1根。?代表6,是1/6,就拿2根;?代表4,是1/4,就拿3根;?代表3,是1/3,就拿4根;?代表2,是1/2,就拿6根;?生:
  /6,怎么拿?请有条理的思考。?里的数不确定,拿法也不一样。同学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拿它的?师:对。
  评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中“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同样,在分与拿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总评:“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的一次理论上的概括。它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对分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很显然,教材中的一些传统练习已不适应本课的学习要求。那么如何创新练习设计呢?夏老师作了大胆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练习目的的变化:淡化语言描述,强调概念本质。许多老师想要清清楚楚、明白无误地将分数意义表达给学生,因此,往往将课堂练习的重点放在概念的描述上,通过系列练习只是为了能让学生熟练地会说:“几分之几,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这样学生就真正理解了分数意义吗?夏老师这里通过“试试你的眼力”、“快速抢答”、“动手操作”三个环节的练习,虽然没有反复的描述,但学生在画一画、分一分、拿一拿等数学活动中,已经深刻的领会到了分数的本质意义,并且掌握的更加灵活。
  2.练习形式的变化:由单一为丰富,变枯燥为形象。夏老师不局限于书本中提供的练习形式,而是凭借其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敏锐的教学意识,把设计的视角放得更为广阔。通过分数与图形的结合、分数与整数的对应、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形成了分数的意义表象,沟通了概念之间的联系,强化了实际应用在数学概念学习中的作用。练习也变得富有吸引力了。
  3.练习主体的变化:突出学生的创造性。以往的练习设计,问题封闭、答案唯一、缺乏灵活性。夏老师这里注意到了问题的开放性、挑战性,每一道题目,都需要学生思维的参与,每一道题目,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答,让学生充分体验思维的力量,享受创造的快乐!教学中,学生不时有精彩呈现。
  4.练习功能的变化:不只是巩固,更要发展。传统教学的形式,是先传授,再巩固,练习沦为授课的附庸。而夏老师这一练习设计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丰富、发展、建构新的知识。通过“闯三关”的练习,学生对分数意义的一般性认识变得更为全面、丰富、深刻,推动着知识的螺旋上升。
  数学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夏老师在“分数的意义”这一课中设计的“闯三关”练习,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困难,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从更高层面上来认识和理解分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13:19:00 | 只看该作者

《倍数和因数》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12)第一个问题是如果老师请你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行不行?能不能就用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1×12
  师: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生:12个,摆了一排。
  师:(屏幕显示摆法)是这样吗?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他旋转一下就跟第一种怎么样?(一样)。我们可以把他忽略不计。还可以怎么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三四十二
  师:这一次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还有吗?
  生齐:2×6
  师:张老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脑子里怎么想的,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6个,摆2排。也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2个,摆6排。(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每排能摆5个吗?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把3是12的因数,以往我们把他叫约数,现在叫因数,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行不行?
  师:谁先来?
  生说略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
  生: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师: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
  生:自然数
  师:而且谁得除外。
  生:0
  师: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行不行?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生说略。
  二、探索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不过刚才张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生1:3、18
  师:还有谁?
  生2:36
  师:3、18、36都是36的因数,只有这3个吗?
  生1:1
  生2:4
  生3:6
  师:其实要找出36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张老师作一下详细说明,因为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完成,下面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合作,也可以单干,想一想怎么不遗漏,注意了,当你找出了36的所有因数,别忘了填在作业纸上,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下面更好。
  学生填写时师巡视搜集作业。
  师:张老师找到了3份不同的作业,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份作业,可有意思了。我把他命名为A、B、C师板书。
  A:2、4、13、12、18、36
  B:1、2、4、3、6、9、12、18、36
  C:1、36、2、18、3、12、4、9、6
  师: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纷纷举手)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学生沉默)一点都没有我们值得肯定的地方吗?你先来。
  生1:都对的
  师:有没有道理?看来要找一个人的优点挺困难的。
  生2:写全了
  生大声说:没有!
  师:正好触及了大家的公愤,看来要找一个人的优点不太好找了,是吧?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没有写全,少了3、6、9。
  师:大伙来思考一下,6、9这两个因数是36的因数吗?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
  生:36÷4,只写了4,没写9
  师: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
  生齐:两个两个找。
  生2:先把1写在头,36写在尾,然后再把2写中间,这样依次写下去,这样比较美观。
  师:张老师提炼出两个字:“顺序”,好象还不仅仅是因为粗心的问题,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第二个同学有没有找全,有没有更好的建议送给他。
  生:他应该把4、3调换一下。
  师:做了一个微调就不仅仅是美观的问题,更带给我们一种寻找的有序。第三个同学是最没有顺序的,什么1、36,2、18了,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师:你想提出抗议吗?你们觉得有顺序吗?(有)你自己来说?
  生:他们那样还要头对尾头对尾的,像这样直接就可以写了。
  师:有没有听明白,也是同样一对一对出现的。
  生:大小没有排,B大小排完后从小到大很舒服。
  师:你看你那个舒服吗?
  生:舒服
  师:正是因为你的质疑,他把方法说了出来。他用了什么?
  生:乘法口诀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出的发言,正是你们的发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如何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有没有问题。
  师:虽然这个同学找到了尝试完了1,找到36、尝试完了2,找到18、3、12、4、9、6,自然数有很多,那你的7、8没有试,你怎么知道找全了呢?
  生1:找到开始重复就不找了
  生2:我认为应该找到比较接近如5、6,7、8找到比较接近就可以了。
  师:体会体会1、学生:36、2、学生:18、3、12、4、9、6这两个因数在不断接近,接近到相差无几。
  生:
  生:直接找更大数的所有的因数,这个同学很厉害,已经在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在找一个因数的个数了。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有办法了吗?有没有方法不遗漏。试一个。20
  生齐:1、2、4、5、10、20
  再试一个:15,写在练习纸上。学生汇报
  师:寻找一个数掌握的不错,这节课还要研究倍数呢。会找一书的倍数吗?找一个小一点的,3的倍数,谁来找一个。
  生:21、300
  师:你能把3的倍数全部写下来吗?
  生:不能。太多太多了。
  师:那怎么办?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试试看。
  学生练习纸上完成,汇报。
  师:同学们虽然找的答案差不多,但脑子里的方法各不相同。我想听听你是怎样找的?
  生1:3×1、3×2
  师:能理解吗?
  生1:3+3=6、6+3=9
  师:有理吗?不要小看加3了,当到数大的时候也比较方便。
  生:略
  师: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掌握了吗?试一试。7的倍数
  学生练习纸上完成:50以内7的倍数。
  师:谁来说说这一次你找了哪几个?
  生:7、14、21、28
  师:为什么不加省略号?
  生:因为给了一个限制。
  师:任何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会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吗?
  生:略
  三、感受倍数和因数的神奇奥秘
  师:透出一个信息,关于因数和倍数是不是蕴藏了很有意思的规律,下面这题就隐藏了一条规律。屏幕显示:老师这有9颗珠子全部放到十位和个位,1颗放十位,另外8颗放个位。这样就得到几?(18)要是不这样放,你还能得到其他的两位数吗?
  生1:27
  生2:36
  师:把你知道的两位数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同桌说,师:如果把你们说的两位数按一定顺序排出来,就得到了这样的一排数,是这样吗?屏幕展示:
  18、27、36、45、54、63、72、81
  仔细观察9颗珠子拨的两位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9的倍数
  师:9颗珠子拨的两位数都是9的倍数,8颗珠子拨的两位数都是(8的倍数)
  师:发现了什么?9颗珠子拨的两位数都是9的倍数,8颗珠子拨的两位数(不一定都是8的倍数),7颗珠子、6颗珠子呢?其实这里的学问没有同学想的那么简单,张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自己在草稿本上画一画珠子,看看6颗5颗4颗拨出的两位数到底和珠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这里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规律,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其实不仅在计数器上找到一些有趣的规律。
  师:张老师问一个问题,好不好?1—100这100个数,思考一下,哪个数的因数最多?
  生1:1
  生2:99
  师:还有谁要发表的?
  生3:9
  师问生2:为什么认为99的因数最多?
  生:9是最大的。
  师:张老师公布一下答案:60
  师:可以一起找一找。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比99多多了。是不是数越大,因数就越多。你们知道一小时有多少分?(60分),一分=60秒,这里的60和刚才的60有关系吗?这里的60就和100以内的因数有关系,你们相信吗?特意给大家带来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字王国》,学生读有关资料。
  师:相信了吧,其实张老师一开始也是特别不相信,咱们历法上面的
  1小时=60分,一分=60秒的进率竟然和100以内的数的因数有着这么大的关系,这本书详细记载着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一天有24小时,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用12、24作为进率,道理是一样的。数学中发现的规律
  师:更有意思的在后面,张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数,数学家把6称为“完美数”。想知道为什么吗?用最快的速度说一说6的因数?
  生:1、2、3、6
  师:把6划去,1+2+3=6,又回到了6本身,正是因为这样的数非常特别,所以数学家把这样特点的数称为是完美数。数学家找到了第一个完美数,就会去找第一个完美数,猜猜看,找到了没有?今天张老师不把答案直接告诉你们,我透露一下资料好不好?第二个完美数比20大,比30小,而且还是一个双数,好猜了吧。数学上的规律不是一下子直觉说出来的,那么这样先来说一说双数:22、24、26、28,猜猜看,可能是谁?
  学生试这四个数。
  师:写出所有的因数,然后把自己给去掉。
  师:正确答案应该是22,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人们开始找第三个完美数,想知道第5个吗?师板书。为什么这么惊讶?同学们惊讶的背后张老师体会的过老,刚才找一个也花了一分多钟,要从几十亿数中找出这6个完美数,数学家们要付出多大的心血。你觉得什么力量使数学家们去不断努力?
  生:好奇心
  师:数学家们能透过枯燥的数学本身看到里面的东西,就像我们今天这堂课一样,透过数字蕴藏着大量丰富的规律。高斯曾经说过的把数学比作科学的皇后,数论是数学皇后头顶上的皇冠,我们研究的只是数论中的最最基本的一些小常识,换句话说这堂课我们没有摘取数学皇后头顶上的皇冠,我们摘取的只是皇冠上一小粒一小粒的珠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3-9 22:39:00 | 只看该作者
高斯曾经说过的把数学比作科学的皇后,数论是数学皇后头顶上的皇冠,我们研究的只是数论中的最最基本的一些小常识,换句话说这堂课我们没有摘取数学皇后头顶上的皇冠,我们摘取的只是皇冠上一小粒一小粒的珠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3-9 22:40:00 | 只看该作者
课堂实录是教学的全过程,很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04: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