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红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汇编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8:03:00 | 只看该作者

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名特级教师
贾志敏




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两者间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前者重在结果,后者重在过程;前者讲究的是美,后者讲究的是真;前者观看的是“台上一分钟”,后者观看的是”台下十年功”。
一般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课堂上。因此,就有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说法。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怎样的课才算好课?
我认为,好的课,要体现三个教学原则:

1.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
2.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3.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边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
好的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
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8:03:0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好课



——直观的感性评价



著名特级教师
支玉恒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教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言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进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些老师模仿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试一试可以,一以贯之,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8:04:00 | 只看该作者

识字教学要则



汉字的特点及自身规律也就是它的构字理据,亦即字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讲析字理是识字教学最根本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组成员陆志平先生在其新著《语文课程新探》中亦指出:“要把符合儿童心理与符合字理结合起来,探索提高识字效率的新路子。”根据学生心理和汉字字理进行教学是最合理的识字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语文课程标准》)。当代许多优秀教师的识字教学实践也证明,只有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才能形成自能识字的能力,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与量。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即使是诗文的教学,也应当理解为仍然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只不过是随文识字而已,所以,这些课例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仍然着力于在语境中识字析词。
依据字理进行教学不仅可用之于识字,还可以用之于析解词语,一般的方法是先将词语分解为词素,对难解的字进行形义析解,尔后再将词素组合成词析解,基本模式为“分解一组合”。概言之,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应是学习语言文字最主要的方法。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一些汉字已经不便于依据其本来的字理析解形义了,对这部分汉字我们可以灵活地地析解,或引导学生按照生活的实用义依据自己的理解灵活地自主识记。此外,我们还可以辅以趣味游戏、猜谜、增减部件等方法进行教学。
小学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因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所以,主要应掌握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用形声字形旁时表义的特点,就能形成识字的能力,进而能“无师自通”创造性地学习汉字。掌握了一偏旁的形义,就能串起以它为形旁的一大类的字,虽然讲解这个形旁时会多用些时间,但是,正所谓“复杂”是为了简单,“慢”是为了更快。概言之,掌握了字理,才能形成识字的能力,有了识字的能力,才能不待老师说就能很有创意地学习汉字。学生能依据字理自主地学习汉字,他们眼前出现的汉字就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这就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然而,学高方能为师。由于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受到“汉字落后论”“拉丁字母万能论”的影响,对汉字科学研究的投入很不够,师范学校《语文基础知识》教材中有关文字学的知识非常苟简,因而,即使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小学语文教师,一般来说其文字学基础仍比较薄弱,在教学中很难娴熟而灵活地依据汉字数数笔画合体字说说结构而已。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字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进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教学要则



相当长时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文学分析法”及国内极左思潮的影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把阅读教学课大多上成了故事内容或人物性格分析课。其基本流程是:划分段落一讲解内容一概括段意一归纳中心一总结写作特点。基本教法是:从内容到内容的烦琐分析,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终极目标,把“阅读教学”等峿地简单的阅读,学生被动地抄背段落大意、如此教学自然是高耗低效的。针对这样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小语界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口号,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注日渐形成了共识,即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所决定,语文课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智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都应该“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但在这期间,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材的例子功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往往出现急功近利的偏向,简单孤立、刻板机械、枯燥乏味地进行纯技术性的训练,忽视了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舍弃了学生阅读过程中品味和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的过程。针对这样的状况,2001年,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实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更是凸显和强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要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出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强化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之争几乎从未间断过;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的提法避免了“性”别主属之争。《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一时间,“人文性”“主体性”“自主性”“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新理念、新名词扑面而来,一时或令人茫然、迷惑,或令人感悟、兴奋。就在这新旧观探讨着、尝试着,但极端化的思维往往容易作弄人。
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凸显鲜明的个性特点呢?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就这一主体内容来说,应着重凸显三个“三”——三品三层次、三境界。
一、
三品——品词、品句、品读
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对词或句的比较、省词比较等。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品读,即口味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品词品句有多深,品读的情感就有多深,正所谓“以读悟情=以读代讲”。
二、
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
“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教学流程,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烦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在“感悟、积累、运用”上下功夫,因而,它构成了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换言之,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一般来说,要达到“感”并且“悟”的境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把握、体会、体味、揣摩、领会。在阅读教学中,“感悟”无论是悟情、悟理或悟其语言艺术之精妙,运用“三品”——品词
、品句和品读,应当是其主要的方法。
积累——以往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阅读量太少,语文积累不多,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张志先生曾为此感叹:“贫乏,语文教学的致命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积累”,这的确是对症下药之举!据此,我们必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课堂上加强背诵的训练。“积累”主要是就语言积累而言,但其外延还应扩而展之,还要加强文化积累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才能解决说写什么的问题;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加强“运用”的训练,只有加强“运用”的训练,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据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文本,有机地进行句段及篇章结构方面的说写训练。
三、
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运是水
语文是具有多元要素及多元目标的学科,不能一味地单一地就语文学语文,因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具体的语文学科因素的有机融合,如当前很多语文课就较好地体现了学科个性与其综合性有机结合的特点,语文课堂上有机地融入计算、画图、音乐和歌舞等方式,这些多因素的有机融合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又同时在语文学习中张杨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相当程度的为综合而综合的现象。让学生画画、歌唱或舞蹈时,目的性不明,指向性含糊,只是刻意凸显“综合性”而硬加入的一些综合因素而已,在这样的“综合”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或负效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隐喻的形式来说这一关系,那就是“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意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故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语文姓“语”名“文”,正如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一样,个性非常鲜明;而我们又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要体现各学科整合的综合性,于是让学生唱之、蹈之、画之……此时,似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如果就此打住,当然就不是语文课了,然而,我们运用这些方式的指向是清楚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语言。如学习《荷花》一课,让学生边读“一阵风吹来,荷花就翩翩起舞”,一边自由地舞蹈,舞毕再提出问题,文中写荷花被风吹动时用的词语是“翩翩起舞”,你们刚才的舞蹈是“翩翩起舞”吗?如果换上另一个词语“蹁跹起舞”可以吗?这样尽管山环水绕,但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语文课的味道依然十分浓郁,这就把学科的鲜明个性与其多元因素的综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语文教学的基本要则就是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上述的“三品”“三层次”“三境界”主要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为了凸显“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我们必须注意让所有的学生切实地经历互动、交流、对话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从中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它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真情和激情引发学生的情感,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然,这一切都应当是有机渗透的。
在这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是奠基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价值”
  是实现“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力量。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的现象似乎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意见强调要处理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什么时候都不能极端化,特别是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一定要切实地科学地把握好“三维一体”的教学要则,使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为便于对“三维一体”评课要则的记诵,特用四字句概说如下:


语文姓语,必须牢记;



语文人文,二者合一;



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三维之首,知识能力;



阅读教学,三三牢记;



听说读写,不偏其一;



如此为之,作文容易;



过程方法,课标新提;



经历过程,探究规律;



情感态度,为人根基;



有机渗透,春风化雨;



语文教学,风支时起;




看清目标,风浪不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习作教学要则


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反映。它不仅包含着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记忆能力等,而且还涵盖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等。应该说,训练作文的过程也是训练做人的过程。
可是在过去的小学作文教学依然奉行作文教学的成人化和模式化,教学中总是重主题、轻感受,争功利、轻积累,重规范、轻个性,束缚多、梱绑紧。作文教学存在着封闭、枯燥、脱离实际的现象,具体表现在:(1)作文的评价标准不合理,评价起点高,模式单一。(2)作文与生活没有紧密的联系,作文教学模式化,作文训练的主体失落、内容单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等等。一方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 ,发展个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学生说话、写话、习作都是自内而外的表达,最能体现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愿望,最能反映学生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点。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存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文写作。的确,写作是最富有个性、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之一,要想使学生在这片天地中切实得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教师就必须在作文教学的各环节中努力做到:(1)注重兴趣培养,突出主体体验,当学生有了自已心里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热爱,才能提起习作的兴趣,提高思维水平,重迁移、重运用。只有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言内存,学会了迁移运用,提高了思维的广阔性,学生才会“善于习作”。(3)丰富习作内容和习作形式,拓宽表达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习作 环境,学生才会“轻松习作”。(4)淡化习作技巧,重实践、重过程、重交流。引导学生在习作练习活动中学作文、用作文,开启生活之源,使学生渐渐领悟作文的原貌——源于生活,为了生活。使学生提笔有目的,说话有对象,说了、写了以后有用处,把文章写“开”,把笔头写顺,先“放”后“收”。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不断训练,把文章写得文通句顺了,才有可能谈及技巧。(5)养成积累素材、修改文章、经常练笔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勤于习作”,乐写、善写,创造性地写。
作文是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再进行封闭式教学,只有开放与创新,加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作文与各学科的联系,写作教学才能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只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文化底蕴和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在厚实的文化基础上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表现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口语交际教学要则



口语交际与一般说话训练的区别点就在于它所具有的交际性,因此,它必须是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如果没有交流的对象,没有说与听的往复,就不成其为口语交际,仅是一般的说话训练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的教学建议,在实施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一般应注意做到:
一、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说”
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新课改最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教师必须尊重和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从而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学生才有可能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敢大胆地说。为切实做到师生平等,教师可以改变举手回答问题方式,允许学生在不打断其他同学训话的前提下自由发言,即当学生有疑问、有补充或有感受时,不需等老师批准便可直接“站起来就说”,说完就坐下。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思路畅通、发言踊跃。
二、
激发兴趣,建立信心,使学生“乐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才会乐说、爱说,为此,我们必须注意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具体活动情境中,由此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情绪高涨。学生身边充满着可以利用的说话教学资源,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采取丰富多变的教学形式。如观看精彩优美的录像,之后让学生复述故事的大意,描述精彩情节,相互对话交流感受;让学生讲述自已感兴趣的见闻,学完每一课的课文后适当地进行情节扩展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触景生情”的交际好材料。在学生进口语交际时,教师还要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表扬鼓励为主,从而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和参与的兴趣,树立表达的自信心。
三、规范交际语言,使学生“说对”
刚入学儿童的口头语言普遍存在着缺陷,如有语态不雅,说话粗俗;有的拖泥带水,夹带方言土语;有的用词重复,说话没条理。教师应注意用书面语言来规范儿童的口头语言。首先,要求学生说普通话,并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其次,学生口语表达时,教师要随时纠正其语病,提高其用词的准确性,并提醒他们表达完整的意思,逐步使学生树立“动口即是练说”的观念,从而自觉地随时随地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握交际语体,使学生“说好”
《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目标中提及:“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礼貌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还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的实效性。“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说话的仪态和用语,恰当使用称谓,对别人多用敬语,对自己多用谦词,对不便直说的事情多用委婉语,并配合恰当的体态语,做到言之有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8:07:00 | 只看该作者

口语交际教学要则



口语交际与一般说话训练的区别点就在于它所具有的交际性,因此,它必须是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如果没有交流的对象,没有说与听的往复,就不成其为口语交际,仅是一般的说话训练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的教学建议,在实施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一般应注意做到:
一、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说”
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新课改最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教师必须尊重和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从而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学生才有可能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敢大胆地说。为切实做到师生平等,教师可以改变举手回答问题方式,允许学生在不打断其他同学训话的前提下自由发言,即当学生有疑问、有补充或有感受时,不需等老师批准便可直接“站起来就说”,说完就坐下。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思路畅通、发言踊跃。
二、
激发兴趣,建立信心,使学生“乐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才会乐说、爱说,为此,我们必须注意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具体活动情境中,由此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情绪高涨。学生身边充满着可以利用的说话教学资源,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采取丰富多变的教学形式。如观看精彩优美的录像,之后让学生复述故事的大意,描述精彩情节,相互对话交流感受;让学生讲述自已感兴趣的见闻,学完每一课的课文后适当地进行情节扩展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触景生情”的交际好材料。在学生进口语交际时,教师还要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表扬鼓励为主,从而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和参与的兴趣,树立表达的自信心。
三、规范交际语言,使学生“说对”
刚入学儿童的口头语言普遍存在着缺陷,如有语态不雅,说话粗俗;有的拖泥带水,夹带方言土语;有的用词重复,说话没条理。教师应注意用书面语言来规范儿童的口头语言。首先,要求学生说普通话,并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其次,学生口语表达时,教师要随时纠正其语病,提高其用词的准确性,并提醒他们表达完整的意思,逐步使学生树立“动口即是练说”的观念,从而自觉地随时随地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握交际语体,使学生“说好”
《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目标中提及:“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礼貌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还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的实效性。“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说话的仪态和用语,恰当使用称谓,对别人多用敬语,对自己多用谦词,对不便直说的事情多用委婉语,并配合恰当的体态语,做到言之有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5: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