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运用统计,寻找事物规律
曾听一位老师上《豌豆荚里的豌豆》一课,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探究豌豆荚里有多少豌豆。首先给学生设置一个问题:豌豆荚里有多少粒豌豆?学生无法用一个比较精确的数字来回答,于是就想到把豌豆荚剥开来数一数。学生数完之后又发现有两粒的、三粒的、四粒的等等,各种各样,里面的粒数是不确定的,随后老师马上引导既然不能用精确的数字来做出回答,那怎么办呢?学生讨论后提出可以找出一个大致的范围。接着,师生一起讨论怎样较科学地确定豌豆荚里的豌豆数范围,学生们统一了认识就是数的豌豆荚尽量的多一些,这样才比较准确一些。最后学生分小组分别数了12节豌豆荚,将结果记录在老师提供的记录表上。附记录表
我们小组12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第
小组
我们所剥的12个豌豆荚中:
0粒种子的有
个;1粒种子的有
个;2粒种子的有
个;
3粒种子的有
个4粒种子的有
个;5粒种子的有
个;
6粒种子的有
个;7粒种子的有
个;8粒种子的有
个;
9粒种子的有
个;9粒种子以上的有
个。
在自己的小组统计表上,能看出几粒种子的比较多吗?
比较个人和小组统计表: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老师又把各小组的数据汇总了起来,这样全班就有了144节豌豆荚,学生在结果面前很快发现,豌豆荚里豌豆的数目大部分是3至6粒。很明显,在这个教学实例中,运用了统计方法来引导学生发现豌豆荚里豌豆数量的规律,而早在三上教材中就有这种方法地应用,就是一把米的统计。我感觉,这一活动的价值其实并不是在于学生明白了豌豆荚里豌豆数量的规律,而真正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感受从事物中得到的数据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作为客观事物的一种数量表现,是事物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随便剥一节豌豆荚得到的数目。要去掉这个偶然性就必须利用这样的方法,统计方法可以尽可能去掉数据所呈现的偶然性,找出统计数据中所隐含的内在规律性。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手段,对于学生今后在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