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3-24 07:38:54
|
只看该作者
现象二:情境创设偏离预定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可否认,作为沟通幼儿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情境创设在“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有意义地理解数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在肯定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大量色彩鲜艳、情节动人的情境在使幼儿兴奋不已的同时,也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或喧宾夺主,偏离了预定的目标i或乱花迷眼,迷失了数学的方向……
案例:中班数学《认识序数》
美丽的大草原,绿草萋萋,流水潺潺,鲜花盛开……课件中配入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更是让幼儿兴奋不已。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美丽的青青草原走一趟,你们看草原上有什么呀?
幼:好漂亮的草原啊!有青青的草,美丽的花,还有小河。
幼:有聪明的喜羊羊。
幼:有美丽的美羊羊。
幼:还有可恶的灰太狼,凶恶的红太狼……
师:今天,青青草原上要举行一次跑步比赛,猜猜看谁会赢?
幼:肯定是喜羊羊,它跑得最快。
幼:不一定,灰太狼跑得也快的。
幼:是呀,灰太狼最狡猾,它肯定要设计谋害喜羊羊的。
幼:说不定是沸羊羊,它特别有劲。
幼:我最喜欢美羊羊了,一定是它跑第一。
师:我知道每位小朋友心目中都有支持的对象,那就举起它的照片,大声给他喊加油吧!
生:加油!加油!……
这时课堂被热烈的气氛笼罩着,幼儿的情绪相当高涨,但是纵观这耗时5分钟的新课导入,其实只是一幅供幼儿欣赏的美丽画面,一个供幼儿听的故事而已,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创设。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会模糊幼儿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
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幼儿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幼儿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幼儿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现象三:情境创设缺乏生活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自身对生活观察不够细致,采取凭空臆造的方式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起不到预设的服务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比轻重》时,教师创设了四个动物比轻重的动画情境,比赛结果是老虎第一、大象第二、小猫第三、小兔第四。结果许多孩子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大象个头大,应该大象第一,对于小猫和小兔的名次也争得面红耳赤。教师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解释,时间浪费在了不该关注的争论上。
“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大象怎么可能没有老虎重?小猫和小兔孰轻孰重一时还真难分辨,如果将其中的一个换成小老鼠,就会避免了不必要的争执。教师只有留心生活、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智力因素和幼儿的思维基础,充分利用幼儿的真实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才能服务于数学教学。 总之,创设有效的“生活化”情境,我们不能“削足适履”,但是若要更好地“量体裁衣”,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用一颗智慧的心去纠正过分追求“生活化”而忽视数学实质的倾向,努力追求数学教学的返璞归真和务本求实,让生活与数学相得益彰,真正把数学教学生活化落到实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