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尝试:选择材料,探索灯泡发亮的电路。 (1)师: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图一,在这么多的材料中,有二样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认为是那二样?最好能说出理由。(引导幼儿说出电池和电线) (图一) (评析:教师先让孩子们在较多的材料中进行选择,一方面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的猜想,引导幼儿有根据地进行推论,避免科学活动中幼儿常有的瞎猜,乱想,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另一方面较少的材料,使探索简单化,提高其探索的有效性。) (2)师:这二样材料是不是真能让灯泡亮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3)幼儿尽情地操作,教师观察、鼓励、引导(图二)。 (图二) (4)师:请告诉我们,你是怎样让灯泡亮起来的?用这个图片在黑板上把它表示出来(图三)。 (评析:这是一个难点,幼儿在黑暗中摸索,这时候,教师要不急不躁,耐心等待,并辅助探索成功的孩子,演示给别的孩子看,使孩子们自我激励,自我学习,向同伴学习,并自我调节探索行为。) (图三) (5)师:你们用电线的一头与灯泡接上,另一头与电池的顶部或底部接上,只要灯泡触到和电池的另一头,灯泡就亮了。 (6)师 :是不是这样?(幼儿十分肯定的回答:是)这样连接真的能让灯泡亮起来吗?让我也来试一试? (7)教师有意选择金属丝不露的电线操作。咦!怎么不亮? (评析:这个环节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操作,帮助幼儿巩固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取到总结的效果;另一方面又很巧妙地设置了下一环节的问题,使幼儿发现问题所在,产生认知冲突。) 3.发现:创设情景,操作中发现金属的导电性。 (1)师:你们的灯泡都亮了,我的为什么不亮呢?(引导思考,大胆猜测。) (2)师:“小朋友,你们都认为是电线的问题,同样是电线,为什么这根电线可以,而这根电线不可以呢?” (3)比较二根电线的不同处。 (4)幼儿比较操作,描述操作结果,大胆表述材料与灯泡是否亮的因果关系。 (评析:对孩子在探索中发现,教师通过设疑的方法,有意地使用不露金属头的电线进行操作,促使幼儿细心地观察,自觉地对二根电线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金属材料的导电性。) (5)教师对幼儿的结论进行描述:“小朋友,你们都认为,电线露出金属丝接在电池上灯泡就能发亮,有塑料包着的电线头接在电池上不能使灯泡发亮。是不是这样?(幼儿:是) (6)教师再次设疑,让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金属的导电性。 师:出示杯子,这是什么材料做的?(幼儿:金属)如果把它接在电池上,灯泡会不会亮?(幼儿意见不一) (7)幼儿操作,发现金属的任何部位都能导电。(图四) 师:请小朋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图四) (评析:教师对幼儿的结论提出问题,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而通过操作,逐步明晰其中的道理,促使孩子们向科学概念和原理迈进。) (8)猜想验证:再次探索 ①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不同的材料,有晨检牌、积木、纸片、钥匙,先等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些材料接上电路后灯泡着?哪些不亮?然后把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 (评析:选取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以开放性的问题切入,让幼儿的思维在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猜想空间里自由驰骋,这不仅是对幼儿现有知识经验的挑战,同时又充满着无限乐趣,幼儿的求知欲就在这种好奇、迫切释疑的情境中点燃了。) ②幼儿操作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进行观察指导(图一)。 ③师幼交流猜想结果。 教师对幼儿的猜测结果以不同的切入方式以提问,进行统计:(图五) 提问语1:“晨检牌接在电路上有几个孩子认为亮的,几个孩子认为不亮,(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说明一共有几个孩子在活动?(16个) 提问语2:“纸片接在电路上有8个孩子认为亮的,有几个孩子认为不亮?”(引导幼儿用减法。) 提问语3:“钥匙接在电路上有1个孩子认为不亮,有几个孩子认为亮? (评析:该统计环节中,整合了数学知识,教师以不同的提问方式切入,省去了一起数数的简单环节,既避免了时间的拖沓,同时又突出了重点,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 (图五) ④幼儿操作,验证猜想结果,交流发现结果。(图六) (图六) 4.拓展:提供电工用具,观察把手的材料,理解导电与安全的关系。 明确操作要求。 师提供电工用的钢丝钳、尖嘴钳、起子、活动扳手、.电工刀、电工小锤、电钻、电烙铁等:“接下来我们来找一找他们的把手在哪里,看一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能不能改成金属材料?“ (评析:此环节作为幼儿知识的拓展延伸,选取多种电工工具,通过提问,让幼儿理解导电与安全措施的关系,蕴涵着安全教育,这个环节相对上一环节来说是思维的逆向性训练,难度有所提升。) 5.活动延伸: 师:那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做一做这个实验,找找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记录好,明天告诉我。 (评析: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空间、更多的事物,有些是幼儿园里不可遇到的,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家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认识,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活动反思: 本活动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通过教师创设情景,从猜想和解释→实验与操作→明显看到操作结果→教师设疑提问→猜想和解释→实验与操作→明显看到操作结果→教师设疑提问,反复进行。以层层递进式的提问,赋予物化目标的材料,促使幼儿的发现由不精确到接近精确,逐步向科学原理迈进。整个活动幼儿始终充满着好奇,不断进行着思维,促进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