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字为例,它出现一年级小学生第3堂识字课《在家里》(人教版)的句子中:“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也”是生字。在汉字中,“也”的知识绝不属于最复杂或最丰富的一类,却也蔚为可观:《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认为它是女阴的象形。清代蒙学大师王筠认为是“匜”的古字──古代洗手时用来盛水的器皿。一般认为,“也”与“它”古时同字,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分才为俩字,“也”作“ ”,“它”作“ ”,模拟蛇形,是“蛇”本字。“也”假借为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也可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在现代汉语中为副词,仅《现代汉语词典》列出的义项就有:表示同样;叠用,强调两事并列或对等;表示转折或让步,常跟虽然、即使呼应;表示委婉;表示强调等。而这些也只是“也”字知识的一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或生发出更多。那么,“也”字应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古代的意义和用法,小学生是无需掌握的。至于现代汉语,即使毕业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除非专门研究者,有几人能清楚完整地能说出其全部义项?但是,只要是初通文墨的中国人,有谁读不懂和不会用“也”?在本课中,“也”是要求会认的字,读准字音,在单独出现或在不同句子中出现,也能读出,结合“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能意会其义──不是说出,就达到要求。如果它是要求会写的字,在这基础上,会默写,会用于言语活动即可。至于其他,都不应作为教学内容和要求。“也”的多个义项,一般学生已在生活中模糊习得,可在多次阅读中结合语境自然地、逐步地加以强化。
像这样,教学时以课程标准的质量要求为准绳,教普通话读音、现在的字形,并结合实例并运用让学生说句字的方法让学生模糊地感受到“也”所表示的语义关系,这“符合汉字科学”吗?窃以为,这没有任何违背汉字科学之处,但是否满足金老师的“符合汉字科学”呢?抑或要追根溯源,讲解关乎它的全部知识?我们无法从金老师的上述解释中获取衡量的标准。再者,“汉字科学”现在已经分支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学科──“现代汉字学”,那么,金老师的“符合汉字科学”,到底是符合一般的“汉字科学”,还是符合“现代汉字科学”?我们无法同样无法做出判断。
三、实质之荒谬
科学识字绝非“汉字科学”,而是科学的识字教学或者识字教学的科学化。那么,科学化的条件理应从识字教学的各种规律和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等当中去寻找和建构。但我们从金老师的“科学识字”理论里,看到的分明只有四个字──“汉字科学”。至于识字教学必须接受哪些规律的制约,当各种规律对立和冲突时如何平衡与调和等等,这些科学识字的要素根本就不在其视野或考虑之中。究其实质,是把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识字教学混同于大学的汉字学教学!何以见得?从金老师的其他论述和“科学识字”的具体操作中不难做出如此判断。
“科学识字”与其前身“汉字学识字教学法”,命名不同,但实质无异。金老师说:“‘汉字学识字教学法’就是运用汉字科学的知识给小学生讲授汉字构形的知识。”[2]此外,他还介绍“汉字学识字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一是遵循汉字理据。“就是要给小学生尽量讲清楚所学汉字的构形原理,使小学生学得明白,知其所以然。”二是运用溯源法。“楷书字形已经笔画化、符号化了,有些字的理据仅凭楷书字形给小学生讲不易理解。这就需要运用汉字学的溯源分析法,即展示最能说明所教字形的古文字形,通过追溯字源让学生理解字形字义。”[13]这正是汉字学的分支“汉字构形学”等的教学方法。“汉字学识字教学法”更名为“科学识字”,但教法不变。如,金老师的《伯牙绝弦》字词的科学解析──古诗文课的“科学识字”之一》,严格运用此二法讲析汉字。再看一例:
果:溯源到甲骨文 ,用三个果子表示树上结满果实,与楷书形差别大,不能作为学习楷体字的依据。小篆果,减省为一个果子,接近楷书形,上部“田”形是果子的象形,表意上仍有些抽象。用图画辅助,依字形绘图为 。学生看图就理解了“果”字理据。由此继续教“果”的几个义项,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果”的本义是树木上结的果实,如“苹果”。引申泛指植物的果实,如“水果”“干果”。果实是开花结实的终局,故又引申指事情的结局与成效,与“因”相对,如“因果”“成果”“自食其果”。有些教师把“果”字解析成上田下木的会意字,是不对的,因为这样无法说明本义和引申义。建议教学“果”时将甲骨文、篆字、图画逐次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儿童深刻理解该字的形义关系,还可增长汉字知识。[5]
把金老师讲析“果”的过程和对“汉字学识字教学法”的介绍结合起来,可以比较清楚、直观地了解“科学识字”的操作:它并非向学生讲解汉字学的全部知识,而是向学生讲解造字理据,或者说构形原理,阐释形、义关系,追踪造字的原始意思,了解字形、字义的变化过程。对于那些现在已经符号化的、没有字理可言的汉字,便“展示最能说明所教字形的古文字形,通过追溯字源让学生理解字形字义”。这不就是汉字字源学、汉字构形学或汉字形义的教学吗?请看浙江师范大学对《汉字形义学》课程的简介:
本课程介绍古文字形体特征与古文字考释方法、六书理论及其性质、象形字的表意方法、指事字的表意方法、会意字的表意方法、古方字表意形体避免歧解的方法、提示符号理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古文字的形体特征,古文字考释方法,古汉字形体表意的基本方法,从而学会分析汉字形义结构,为汉字教学和研究打好基础。学生应该有古代汉语和中国文字学方面的基础。[6]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这三门课虽同教汉字,却是根本不同的课程。首先对象不同。小学识字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识字的大部分任务在中低年级完成,此时他们是六、七、八岁懵懂的孩子。而这三门课的对象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此时他们是拥有丰富知识背景且心智成熟的成人。其次目的、任务不同。而在小学语文里,即使是要求会写的一类生字,只要读准字音,记住现在的字形,意会字义,能够运用于读写即可。汉字字源学,是研究探讨形源的规律和汉字最初构形方式的学科,其任务是尽量找出汉字的最早字形,寻找每个字最初的造字意图。汉字构形学与汉字形义学是要抓住汉字因语素的意义而构形的特点,总结出汉字形义统一的规律,借助字形的分析来探讨古代文献的词义,为古书阅读和古籍整理提供语言释读的依据。
金老师将汉字学教学与对象、目的、任务完全不同的小学识字教学混同起来,所以才把讲解汉字科学知识视为可以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科学识字”的第一要义。笔者原先对“尤其对难学的字,不能违背汉字科学,而是要创造合适的方法教好这个字”一直不得其解,在这里终于找到了注释。当然,这些文字前边还有一个分句──“还要适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但这不过是虚应之词,紧接着其后的“尤其对难学的字,不能违背汉字科学”在金老师心目才更重要,所以即使有些汉字科学知识根本不在教学目标之内,即使远远超越小学生的承受能力,金老师也决会不放弃。如“前”的字形即使死记硬背也不难,若要追究造字原意则不易,因为现在它已经是整体记号字,形义完全失去联系,其造字理据,慢说小学生,就是成人理解起来也有点费劲,但金老师还要毅然决然地追根溯源一番,绝“不是牺牲汉字科学而迁就学生”[7]。请看金老师的讲析:
“前”原本是“剪”字,音jiǎn,即“剪”的初文。也是形声字:“前”右下的“刂”表示“剪”义,其余部分是声符,古文字时写作“歬”,音qián。这个“歬”,就是现在“前”的意思。会意字,上部的“止”是“脚”,下部是“舟”,用“止”站在“舟”上表示乘舟前进,引申为前面。后来,“歬”被专用作了偏旁,楷书写作“前”省去“刂”形,不独立成字了。于是,“歬”义便假借本是“剪”义的“前”(jiǎn)来表示,而“剪”义则借“翦”(jiǎn,羽毛出生貌)来表示,较早的典籍大都借“翦”表示“剪”义。但由于用“翦”形表示“剪”义不合适,于是,人们又专门给原先表示“剪”义的“前”再加“刀”造“剪”字,从此“剪”流行。……[8]
这不是活脱脱的、彻头彻尾的汉字学课吗?即使以“汉字科学”衡量其讲析,也难说具备绝对的科学性,因为这到底是讲汉字源流,还是讲现代汉字?从“现代汉字学”角度看,就未必很科学;若以科学识字来衡量,则谬之何止上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