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教优秀论文 浅谈幼儿科技活动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15:3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交流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究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我们知道幼儿的思想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事和物来组织活动。
一、创设科技活动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孩子对活动内容有兴趣,他才会去参与、探索、发现。幼儿的科学意识始于好奇心,他们生活在五光十色的世界,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充满了好奇。因此在活动内容选择上,我们以幼儿的兴趣点着手,让幼儿在有趣生动的活动中探索科学知识,激发学习欲望。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环境衬托的,环境创设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设立了科学发现室、自然角,在这些地方陈设一系列供幼儿观察与操作的材料,让幼儿与客观物质材料的接触中,在与认知客体相互作用中构建自身认知结构。在材料的准备和运用上,我们注重贴近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生活环境收集,变废为宝,此外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主动参与到材料的准备和丰富中,有了充足的材料,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二、为幼儿提供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做中学。
在不断的实践中,教师已经意识到,幼儿科学经验的获得靠教师直接地灌输是不行的,要让孩子们“动起来”。幼儿动手摆弄、操作各种材料的过程就是其反复探索、学习的过程。它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对某一事物的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如“敲杯听音”活动,老师并没有直接告之幼儿磁铁能吸住铁制物品这一特性,而是为幼儿提供了磁铁、回形针、铁圈、茶杯、纸片等多种物品,让幼儿在自由玩弄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奥秘,学得轻松愉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15:33:54 | 只看该作者
三、注意活动中的评价与指导。
给幼儿充分操作、探索的机会并不是说不给幼儿一点启发。教师在活动中也要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给予适当的引导,我们组的教师都能坚持正面的教育,鼓励幼儿大胆探索,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
在指导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能根据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允许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发现、疑惑。如语言表述、表格记录等,相互分享经验,在分析比较中开拓思路。
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活动中幼儿操作的场面热烈而研究的问题不明确。
幼儿的操作被重视了,这跟过去纯粹的传递性教学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地操作材料,但有时操作仅仅处于一种表面形式,有的孩子玩着玩着就把操作变成嬉戏了。老师在孩子操作前应提出明确的要求或任务,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每当一个问题解决了,更加深入的另一个问题又会自然出现,研究的点也会一步步深入。
2、“抛”与“接”的师幼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教学中老师们也尝试与幼儿平等对话,但实施起来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有的表面让孩子自由发言,而实际老师在对话、交流中处于高控位置,幼儿的思路符合预定方向就受到表扬。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老师有尊重孩子的意识,在科技活动中允许、鼓励幼儿有千奇百怪的思考和意见。可面对众多意见,教师有时不置可否,不知该接哪个“球”,往往以“哦”“想得真好”“真聪明”来应对,没办法总结、提炼。这除了跟教师的教育机智及知识面有关之外,关键还是看老师的教育观、活动思路,如果老师对活动中要发展孩子什么很清楚,对研究方向很清楚,就不会出现这有现象,孩子思维再天马行空也会被老师收回来。
3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
教师虽然知道幼儿在操作和探索时不能旁观,要进行指导,但实践中发现很多老师的指导不够深入,就像蜻蜓点水,有走过场之嫌。今后在科技活动中还要在细致一些,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预想,准确把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9 03: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