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本改进,失败还是成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08: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滑坡路小学 王飞云



同课题组的一位教师主动要求到我班进行课题听评研讨活动。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材20页例2)。

[案例描述]

课前,我首先出示复习题: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使噪音降低1/8,请问绿化造林后噪音可降低多少分贝?全班仅三人(1男2女)选择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分析数量关系。由于课前大家已经与与文本进行过对话,所以三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教材中的画法——用一条线段表示原来与现在的关系。其中一人(张子钊)的画法与教材略有不同,他是把降低的部分画在线段图的最前端,而非最后。

在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环节中,我指出“噪音降低1/8”是降低了原有分贝的1/8。因此画线段图时,应该首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原来的声音分贝量——80分贝,然后再另画一条线段,表示绿化造林后现在人们听到的声音分贝量。教学完线段图画法后,我还不忘引导学生将“改动”后的线段图与教材文本中原本呈现的图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强化了降低的部分必须用虚线标明。

[课后研讨]

听课教师指出:教材中的线段图画法比我改进后的画法更易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因为减少的部分是原有80分贝中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她认为将减少的1/8画在线段图的前端其实更顺应学生的思维习惯,更容易结合减法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第一种解法。即从原有的噪音中去掉左边降低的部分,那么剩下的即为现在听到的声音分贝量。

昨天备课时,我还认为文本中的线段图画法不够严谨。因为长期以来,教学“降低”“减少”“节约”类型的问题时,线段图都是用两条线段表示。可今天听她的点评,忽然感觉眼睛一亮,原来教材这样的设计也有它的道理。

课后,我在全班进行了投票表决。其中,喜欢教材中画法的同学共24位,占全班人数的43.6%。他们认为这样的画法对即即简单,又明了,数量关系一目了然,便于分析列式。喜欢改进后用两条线段表示的同学,则认为减少的部分必须用虚线标明才够准确(哈哈!看来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可真大)。

请问广大网友:你们认为这道例题是按教材的画法好,还是用两条线段来表示好?为什么?

[课题思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08:44:00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此次子课题的研究重点侧重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研究上,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同样值得关注与研究。通过今天这件事,我觉得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走进编者意图,认真咀嚼和消化文本。虽然自己也常将“研读教材”挂在嘴边,可经过今天这件事后,我真切地感受到教材中每一个线段图,每一处设问,每一幅情境图……都有其深刻的意义与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有些传统的观点、方法若与新课标教材有区别,那么在这些知识点的备课环节中就更应该走进编者,去细细咀嚼消化编者意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的具有个性的改进才更具价值。

2、课上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亲切关注他们的想法。学生将去掉的1/8画在线段图的前端,仿佛与我们的习惯不一致。其实他的这种画法才是最“原滋原味”的,最便于学生之间互相理解的画法。这一点,如果作为教师不能蹲下来倾听他们的想法,也许永远不会发现。

3、课后走进听者心灵,真诚倾听他们的意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平时教学中问题有时即使自己反思,也很难发现。有了这样的研讨活动,有了大家毫无保留地思想碰撞,彼此真诚的交流思想,我相信课题的研究一定会逐步走向深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0: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