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4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课堂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实录与评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19:4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半截蜡烛》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周益民 评析:成尚荣 赵景瑞
  
【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着力于对两个问题的思考探索:



一、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规定性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提升“对话”的质量?其间是否还需要教师的控制?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是否就意味着可以任意解读文本?



教学中,我强化展现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同时认为多元解读并非没有任何制约的纯个体主观心理反应,而是主观心理与文本隐蔽信号的契合,因而教学中注意通过价值的引领让学生领悟文本对话中“主观”与“客观”的辩证规律。





二、语言转换的整体性与主动性



毋庸置疑,语文课堂发展学生的语言是学科职责,但实际操作中却也是一大瓶颈。我在教学中力求把握整体性与主动性,将体验、想象与语言发展结合起来。诸如引发认知冲突、进行争辩,凭借文本信息想象描述心理,既力求体现“多维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又旨在激发学生思维、表达的积极性,使之获得整体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定向



学习课文前,先组织学生默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其中“绝密”“绝妙”由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写词语。默写完毕后教师进行评点,强调“蜡”是“虫”旁,“绝密”的“密”是“山”字底。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这半截蜡烛藏有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主意。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师:你把“绝妙”放到了前面。同一个意思常常有不同的说法。那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吗?(生:不是)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它存在着什么隐患。(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教师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这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引读)万一蜡烛──(生齐读: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这样──(生齐读: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播放课文3~7自然段配乐朗读录音。)





二、研读探究



师: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听了这个故事的感受,你们选择哪个词?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惊险”。



生:我选择“紧张”。



师:换个角度再想想。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机智”。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沉着”。



师:同学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惊险。请边默读边体会。



(学生读书、体会,读后教师重点引导交流“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句。)



师:“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蜡烛就要燃烧到金属管了,就要自动熄灭了。



生:意味着秘密就要暴露了。



生:意味着情报站就要遭到破坏。



生:还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要结束了。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注意了联系上文思考。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生答略)



师: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险情吗?



生:千钧一发。



生:危在旦夕。



生:万分危急。



师:火焰吞噬着蜡烛,也炙烤着伯诺德夫人的心。谁能读出当时的“险”呢?



(生朗读该句,师指导用虚声表示险情,着重指导读好“微弱的光”“最可怕的东西”“提到了嗓子眼上”。)



师:面对险情,母子仨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看起来方法不一样,但“不一样”中是否也有着某些“一样”呢?默读课文,仔细想想。



生:他们的目标一样,就是保住蜡烛。



生:他们一家人的心情是一样的。(师追问:怎么一样?)他们当时心里都很着急。



生:课文中说两个孩子“脸色苍白”,“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们当时心里很紧张。



师:他们的紧张心情表现在神情举止上了吗?默读课文,口头填空。



出示: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伯诺德夫人把蜡烛吹熄。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杰克___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___地坐待着。



小女儿杰奎琳___地对德国人说完,得到同意后,____地端起烛台上楼去了。



(学生口头填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19:48:19 | 只看该作者
师:看看他们仨人的表现,有一样的地方吗?



生:他们都表现得很镇定,不慌不忙。



师:请选择一个人物说说。



生:儿子杰克的表现给我的印象最深。(读第5自然段描写杰克的句子)杰克在自己的计谋没有实现的情况下,能够随机应变。尽管厄运即将来临,可他仍是那样“从容”,“默默地坐待着”,一点都没有反常的表现。



师:杰克默默地坐待着什么“厄运”?请“瞻前顾后”思考。



生:杰克默默坐待的厄运是蜡烛熄灭,秘密暴露,情报站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很从容,“默默地坐待着”。(教师指导朗读)



生:我特别欣赏小女儿杰奎琳。在当时那样紧张的情况下,她小小的年纪竟然表现得如此机智。



师:请大家“瞻前顾后”,联系第7自然段想想,得到的体会会更深。大家一齐读第7自然段。(生读)读到这儿,你在想什么?



生:我想说,好险啊!



生:我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师: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再读。(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我们来看看伯诺德夫人的表现。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生:(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是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得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



师:我们体会到了一家三口的紧张心理,又感受了他们临危不惧的从容神情。从他们与敌人的反复周旋中,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感受?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人都很有智慧。他们想的方法都很巧妙,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



(指导学生分别体会杰克、杰奎琳的表现。)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观点吗?(同学们开始沉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和母亲也功不可没。要想说服对方,就必须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生摇头)对,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阅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还有妈妈,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就“轻轻”地把蜡烛吹灭。



生: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受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能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综合想象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上眼睛想想。



生: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



生: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听着钟声,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越来越紧张。



生:我眼前总是闪过德国军官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觉得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心情。



师:蜡烛在燃烧,火苗在跳动,烛油在流淌,屋子里是那么安静,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然而,他们一家三口的内心却像风暴一样。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好吗?(生:好)我先说还是你们先说?



(有学生说老师先说。)



师:好,那我就试着说说当时伯诺德夫人的心理。……这可怎么办才好?……两个孩子脸色苍白。杰克、杰奎琳,你们可千万不能慌。……得赶快想个法子,不管怎样,一定要镇定,不能让敌人瞧出破绽。哎呀,杰克,你干嘛站起来,你要干什么?杰克,真是好样的。……蜡烛呀蜡烛,你烧得慢一点儿……怎么,强盗们恶狼般的眼睛正盯着蜡烛,难道他们发现了什么?就要烧到金属管了,快想法子,决不能让情报落到敌人手里!杰奎琳的眼睛在发亮,哦,她说话了。谢天谢地,敌人没怀疑,情报保住了。狗强盗,你们要完蛋了!(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看来还比较成功,请你们给我总结总结吧。



生:周老师想象的内容很合理,是有根据的想象。



师:你真了解我,我想象时就注意了“瞻前顾后”。



生:我觉得周老师把伯诺德夫人心情表演得声情并茂,想象紧张但不慌张。



师:谢谢夸奖,我一定再接再厉。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杰克、杰奎琳中任选一个说说,当然也可以挑战我,选择伯诺德夫人。说时,要“瞻前顾后”,想象一下他们的心理。



(学生在小组里热烈想象描述,师指名数人全班交流。)



四、课后作业



师:如果有兴趣,课后可以几个人合作,将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19:48:34 | 只看该作者
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



成尚荣



周益民老师的这堂语文课充满了智慧,应该充分肯定是一堂好课。



这堂课的智慧在哪里?首先在于他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整堂课充溢着老师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充分信任。他和同学是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今天的这堂语文课,给我具体地感受到周老师是一个长大的儿童,亲切、宽松。周益民老师把理念内化了,已转化成为一种信念,成为他人格的一个特征。因此他这种对孩子的爱是自然的,是真实的,是真诚的。爱和美德是一种智慧,智慧来自教育理念。



第二,语文提倡个性化的阅读,要有个性体验,应该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种多元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显现了价值的多元,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如果离开文本,离开文本的语境,离开文本的主旨,让学生去多元探索,没有对基本价值观共同的、深入的认识,我们学生的价值观怎么建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怎么去落实?周老师紧紧把握住这半截蜡烛如果保不住就会怎么样,情报站被破坏了,机密泄露了,一家三口的生命也就不能存在了,暗含着要爱自己的祖国,要爱自己的民族,在凶恶的敌人面前,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怎么去维护祖国的荣誉,去维护祖国的尊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对祖国处在危急时刻每一个人所共同承担的责任。这些话周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但是他已经反复让学生朗读了。分析母子三人的表现,他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点展开的。语文课不是不要思想品德教育了,问题是怎么去体现。我以为周老师处理得非常好,他是有智慧的,是有深度的。



第三,智慧在周老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比较准确的把握上。课堂要生成,就像周老师讲的往往有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但是这“无法预约的精彩”怎么生成,生成以后怎么去把握?需要在对课文深入理解、分析把握的基础上才可能生成,否则这个生成是偶然的、随意的。而且这样的生成一旦冒头不能敏锐把握住。周老师抓住两个词语“绝密”“绝妙”,抓得好。当然后面扣得不够紧。这个“绝妙”不仅指母亲把情报放在半截蜡烛中是绝妙的,后面三个人去保护它也都是非常绝妙的。他点得还不够到位。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听写,不是直接报词语,是根据意思概括出词语。再比如“母子三人保护半截蜡烛的做法是不同的,但是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好,当然我觉得应该让学生首先说说不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各有各的智慧,这篇课文给我感觉母子三人都是有智慧的。尤其是“是谁救了大家”,这个问题的抛出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再有让学生想象各人的心理。这一环一环紧紧扣住语文课中的主要话语引导学生去阅读,去讨论,去展开。特别是母亲的话突出哪个重音,实际上突出不同的重音都是有道理的,都是个性化学习。



当然我希望周老师这堂语文课要更加沉稳一点,还可以再精细一点。有些词语要扣得更紧一点。“妈妈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的“急忙”,“轻轻把蜡烛吹熄”,“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小女儿“娇声地”,为什么要娇声?迷惑德国鬼子。像这些词语要抓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19:48:48 | 只看该作者
依托文本,创设用语空间



赵景瑞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阅读的文本就是实践用语最方便、最经常的资源。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就充分体现了这个新理念,依托文本,为学生创设学语言、用语言的广阔天地,很会“借鸡下蛋”,是这节课的主要特色。



上课伊始,周老师启发孩子用上文本中的“绝密”“绝妙”说出半截蜡烛的特点,是在训练用语造句。



听了配乐朗读课文,又激发孩子“想说点什么”,练习用生动的语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当教学“蜡烛就要烧到金属管”这部分时,周老师又让学生用一个词语形容此时的危险。“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的展现,实践中调动了学生积累的语言。



当“绝密文件安然无恙,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时,老师又投下了一个激疑的石子:“是谁保住了机密,挽救了一家人?”一石激起千层浪,精彩的多角度辩论开始了……



周益民老师能够依据课文的思想内容,作为学生用语的话题,展现了一个个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17: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