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9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5:1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读了《墨梅》这首诗,我不由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洗砚池真的是王冕家的池子吗?怎样能从墨梅身上体会到作者的情操和胸襟呢?以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体会到吗?于是我上网搜寻了关于王冕的资料及王冕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原来“洗砚池”是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吾家”。而且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并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于是在课上质疑时,我就和学生讲了“洗砚池”的典故,学生听得兴味盎然。在谈到作者的品格时,看到学生一脸茫然,于是我给同学们讲了王冕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这才真正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中体味到了作者那种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可见,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深入解读文本,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丰满课堂。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三篇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平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平等相视,从而平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走近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5:10:34 | 只看该作者

课后反思 3
 《石灰吟》是首七言绝句咏物诗,作者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在教学时我按照了诗歌教学的一般步骤: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但在抓字眼,悟诗境这两个环节处理的还不够到位 ,没能把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那种借石灰之口——那种坚定意志没有在朗读中引悟给学生们,所以学生对于这两句诗的意境感悟不够深刻。还有在整堂课教学中没有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古诗教学还须进一步的实践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尽善尽美。  
    在教学一二两句诗时,我仅仅抓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情景,进行角色体验。学生把自己假想成石头,想象经历千锤顽疾,烈火焚烧这些磨难的痛苦,从而深切得地感受到了石灰的高尚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6 11: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