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30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校管理基本知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09: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学校管理是以学校作为管理对象的活动,其指导思想、组织机构、活动内容以及方式都要受它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学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必须根据学校所处社会的需要以及本身功能上的特点去管理学校。因此学校管理会有时代、民族和国家的区别,同时也会和其他领域的管理有区别。

    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学校的教职员工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在校长的领导下,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的组织机构是根据组织原理和工作需要建立起来的,中小学校的管理机构一般设有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等,教育、教学组织设教研室、年级组、教育科学研究室等。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保持内部和谐、稳定和步调一致所必需的行为规范、规定。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是学校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的必要保证。学校的管理对象是指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应当是这样的:当发送者产生传递信息的需要时,他必须首先确定信息的内容,即确定自己的思想;然后对思想进行编码,即根据所选择的传递媒介要求,把思想转换成言语、文字或其他信号;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传递通道,由信息载体(声频、视频、光电信号、公文信函、人员等等)将其发送到接收者;接收者感知到信息的到达,并对之进行解码和领会;最后,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又反传给发送者,亦即发送者得到了对他所传递的信息的反应,这就是反馈。只有当接收者得到并理解了信息的内容时,沟通才算实现。只要在沟通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上遇到干扰,使信息传递受阻或造成差错,就算不上沟通。

    (二)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传递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沟通把信息载向学校系统的上下左右,使学校成为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权责明确,运行有序的系统。

    2.控制

    学校对其下属的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实施统一的指挥和协调,离不开沟通渠道。学校的机构系统实际上就是正式的沟通渠道,上级的指令通过它层层下达,下级的情况通过它层层上报,学校通过这一机构系统可以达到有效的控制。

    3.激励

    在学校中,沟通是一种激励的工具。及时的工作领导,对工作绩效的评估的肯定,奖励出色的行为,对下属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等,这些沟通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激励的目的。

    4.情感交流

    沟通可以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人们彼此之间交流情感,交换对于学校内一系列问题的看法,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参与感、满意感。

    (三)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下行沟通是学校组织机构自上而下的命令、指示、审批、拒绝、批复、批转等;上行沟通是学校组织机构自下而上的请示、汇报、申请、建议、请求、申诉等;平行沟通是同级机构间的交流、协商;斜向沟通是不同级别机构之间的联络、协调。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非正式沟通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类沟通具有两面性。从积极方面说可以作为正式沟通渠道的补充,缓解组织内部出现的某些紧张关系,并作为试探性的信息发布和收集反馈的渠道。但是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信息的误传、误导所引起的不良后果以及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所引起的误会和是非争端,还有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类渠道散布谣言等,都会对学校管理产生或大或小的消蚀作用。

    (四)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1.主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这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行为主体的学识、经验常常会影响和制约信息编码、译码的准确度,如文件起草的水平常因学识和经验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别;同一信息对不同的接收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意义,如对同一个管理要求,有人会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有人则会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主体的知觉选择性则会对沟通的质量起直接的作用,因为人们往往是以自己的信念、态度、价值观为标尺来筛选信息,接受那些符合自己期望的信息,忽视甚至拒绝那些不熟悉、不喜欢的信息。如教师往往对商业信息不感兴趣,某些领导对下边的批评性信息经常会忽视或者排斥,这就是知觉选择性的表现。

    2.客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收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如管理中时有出现的“文山会海”,本意是要传递信息,加强沟通,但因信息量过大,结果适得其反,阻碍了信息传递,影响了沟通的质量。又如一个教师如果面对上百个要求辅导的学生,则他的沟通能力再强恐怕也难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

    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沟通媒体(如电讯、电脑网络、各种教具等)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语言符号,在使用时有可能出现语义学方面的问题,如有些语词的表达会出现歧义,有些专业术语、符号对行外人来说陌生难解,都会造成沟通上的问题。此外,沟通的中间环节过多也会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丢失或变形。

    (五)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双方对于信息沟通都应抱积极态度,排除各种人为的障碍。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发送者应使用准确、简要、明白、通俗的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使对方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所要沟通的内容。

   3.选择最佳沟通媒体。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场合,区别使用不同传递手段,以求最佳效果。必要时可采用多种沟通渠道,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干扰,如先口头通报,然后再追加书面文件。



    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信息发送要及时、适时,发晚了有可能贻误时机,发得不适时有可能降低信息的效果。

    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发送者发出信息后应及时了解对信息的反应,通过反馈确定信息传递的效果。如果反馈表明信息接受有误,应作适当调整并重新开始沟通过程,如果反馈结果良好,则可以继续进行下一个沟通过程。

    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09:47:00 | 只看该作者
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因此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水平、学生原有水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能力和作风等)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后作为基础,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相比较,其结果就是学校绩效的标度。

    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

    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

    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以上几种不同的模式代表了对于学校绩效的不同价值取向,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把这些模式的合理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学校绩效产生更全面的理解。

    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具体地说,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及升迁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基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训,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最后,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的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对品德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提高品德教育师资队伍,强化和规范品德教育工作,保证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小学应成立思想品德教育领导小组,健全德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和少先队组织,分析研究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形势和问题,统一布置、统一指挥、协调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德育工作,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做好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小学应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制定德育标准,提高德育质量。学校应按照《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规章制度,如《小学生一日生活常规》《课堂常规》《爱护公物规则》《班队活动制度》《三好生表彰办法》等。应使德育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评比。

    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创造良好的精神风貌。

    2.教学工作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办好学校的基本规律,学校领导必须以主要精力和时间抓好教学。

    教学工作管理应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小学的培养目标,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小学管理应严格教学常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的管理,应建立权责分明的规章制度,强化备课、授课、实验、作业以至于批改、辅导、考试考核、课外活动等各环节的管理。重视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组织好课外活动。重视教学评价,建立完善的包括评价模式、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结果处理的教学评价管理体系。

    3.教务行政管理

    小学的教务行政包括招生、编班、报到注册、填报有关报表、制订与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检查各部门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各科教学进度、组织期中和期末考试、统计师生出勤和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情况、组织教学评价工作、组织教材的预订和发放、协助校长安排和落实教学任务、安排调课、代课、听课、检查学生课业负担、管理和充实教学仪器设备、办理学生转学、休学手续、整理和保管教学档案和学籍档案等。

    4.总务工作管理

    小学的总务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又具体的工作,对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创造和谐有序的学校工作环境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总务工作应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和生活设施。总务工作管理包括校产管理、财务管理、生活管理等方面。

    (二)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学校管理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方法是管理理论转化为管理活动的必要中介和桥梁。管理方法是指各种能够实现管理职能,达到管理目标,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途径和措施。一般来说,学校的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行政方法

    这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

    2.法律方法

    这是指运用法律这种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3.教育方法

    这是指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教育,从真理性方面启发人们的理想,使之成为人们行动的动机,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方法。

    4.经济方法

    即物质效益的方法,是指把物质作为激励动力,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实施管理。

    5.学术方法

    这是对学校中的教学研究等学术工作进行管理时运用的方法。对这类工作的管理不应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而应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09:48:00 | 只看该作者
五、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在我国,小学是国家教育行政的重要对象,其内容之广泛远胜于其他教育领域。由于中小学是各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不能不考虑其所在地方的需要。同时由于教育工作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教与学的精神活动,很难以划一的标准来加以规范,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就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点,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一)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小学规定基本的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实上的控制。

    我国对教学内容的管理几十年来经过数次变化,形成了目前的中央集中领导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具体地说,中央一级主要负责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编制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和需要对课程计划作必要的调整。学校非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改变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

    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是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又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整体质量,对学校教学内容提出统一的基本要求并进行标准化管理是必要的。因此,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等文件,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但由于各个地方在经济、政治、文化、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的不同,课程上的多样性和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又是必要的。由于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个性特征的精神活动过程,给予学校乃至教师以一定程度的选择和决定的余地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课程计划的编制充分考虑以上各方面的因素,实行统一性、确定性与多样性、灵活性的结合。我国小学课程计划规定的学校教育目标、学科的设置、教学总时数和教学通则采取统一的基本要求,在全国一体执行。教学要求、教学要点、教学方法等则有一定的机动性,给学校和教师编制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留有更充分的余地。

    (二)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学校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因此具有法定拘束力。同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一样,我国教科书编写、审定和使用的责任、权限主要集中在国家,但近年来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方针,也就是一个教学大纲、多套教材的方针,给予地方和学校以一定的选择权。鉴于我国地域广阔、情况复杂,除有一套或几套全国统一的基本教材外,各地区还可以适当编写地区性的补充教材。为了推动小学的教学改革和实验,也允许改革、实验地区和单位根据小学教学大纲自编教材。由于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完全适应各种环境变化的需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对其内容和编排顺序作适当调整,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补充教材。小学教材需经教材审定机构审查通过后,方可正式出版发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材,可在全国范围供选用;经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材,可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供选用。

    (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传统的方法是采用以学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绝对评价方法。为了使评价趋于客观、可信,现在一般实行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评定。根据我国有关中小学学籍管理的基本制度,小学学生成绩分为学习成绩、操行成绩和体育成绩三类,按百分制或五级计分制评定。操行成绩和体育成绩按甲、乙、丙、丁四等评定。学习成绩考察,分平时考察、阶段考察及学期考试,根据学期考试成绩评定学年成绩,根据各学年成绩评定毕业总成绩。学生各科学年成绩均属及格者升级,不及格的应予补习和补考。小学生经补考后,语文、算术仍有一科不及格的,应予以留级。学生在规定学年内学完所有课程,各科学年成绩和操行成绩均及格者,准予毕业。由小学校长发给毕业证书,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小学的升、留级和毕业问题是与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小学生成绩的考核评定以及升留级不具有淘汰的性质,而必须有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以及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必须有利于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应从教育入手,加强辅导,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因材施教,不应采取退学的措施。这是在学生进行成绩评定时应予树立的指导思想。

    (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因此,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属于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部分,其任用、晋升、工资福利、退休、奖惩等方面的管理适用国家工作人员管理的法规、制度。

    我国现行的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如下:小学公办教师的管理、调配工作由县以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师的调动需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中央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要求制定全日制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考这一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具体执行的编制标准。按照有关规定,未受过教育专业训练,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不得安排到教育系统担任教师。小学教师的质量标准除了政治思想表现、身体健康状况外,一般应具备师范学校毕业的学历或同等学力。

    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为教育事业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文化业务水平和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能力,我国建立了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小学教师职务设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小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三级教师。各种级别的教师职务都有一定的任职条件和职责要求。小学教师职务逐步实行聘任制,聘任教师职务必须经过教师职务评审机构从政治思想、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工作成绩和履行职责等方面进行评审,认定具备担任相应职务的条件,由学校或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聘任。聘任教师职务应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三年,可以续聘。学校应对被聘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建立考核档案,为教师职务的评审和聘任提供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和提高教师素质,我国教师人事制度正在改革之中,同时正在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推行教师继续教育。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改变教师队伍分布、结构不尽合理,队伍臃肿、老化的状况,使教师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这些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23: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