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汉字规律特点看“多认少写,认写分开”
汉字属表意文字体系,与表音文字体系不同。表音文字体系(以英文为代表)使用拼音文字记录语言, 完全使用了音符记录方式, 使文字的字形与语音成了“孪生兄弟”,且拼音文字的核心是语音, 字形表音只具有暂时的稳定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 词的声音改变了, 字形也随之改变。但表意文字体系(以汉字为代表)则不同,它的音不能通过拼读文字得到。汉字所标记的是汉语语言中一个完整的音节, 而一个拼音字母, 只是标记语言中的一个音素。即使以占现代汉字总数90%以上的形声字的读音来看, 形声字的声旁中也只有很小部分能准确地表示字音, 大多数只能部分或曲折地表示字音。可见音节的读音固定在每个汉字身上, 不能拆开或分离, 只能与整个符号一起认读, 故汉字的音靠硬记。而拼音文字可以通过字母直接拼读, 如“b”、“u”、“s”三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bus”这个词, 其读音可以按照各个字母所标记的音素直接拼读出来。同时,汉字的义跟汉字的形有紧密的联系, 汉字的字形能够直接表达一定的意义。汉字的字形不是根据语言中的音响形象构拟出来的任意符号, 而是根据语言中某个词或语素的意义构造出来的象征性符号。每个汉字, 都是“观象取物”、“法向造字”的直接结果。“象”是同特定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既是抽象的概括, 又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故汉字“因形示义, 意寓形中”。这种具象表义性是方块汉字与拼音文字的根本区别。[1]汉字“形意相联,形音分离”的特点决定了低年级儿童会念并不一定会写,也正因此,我们才更应该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重视写字,认写同步”,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曾强调:“诵习字,当识形音意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意,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2]所以,对于新课标中的“多认少写,认写分开”我们还应理性、冷静地看待。
二、从低年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看“多认少写,认写分开”
从小学生观察力发展来看,精确性方面,低年级学生水平很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顺序性方面,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训练,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判断力方面,低年级学生对所观察事物作出整体概括的能力很差,表述事物特征不系统、分不清主次,往往注意于各种无意义的特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正因如此,低年级儿童在识字过程中会出现对字的细节及主要特征的观察、感知不够的现象,从而造成错字的出现。因此在认字过程中及时通过“写字”来引导他们观察字的细节及特征,并强化字的正确写法是十分必要的。若“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则很容易出现“多认”部分的错字量的增长,不利于学生日后的阅读及习作。
从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来看,小学生的有意记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一般情况下,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的显著表现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向理解(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第二个特点,且这个主导地位转化的关键年龄大至在三四年级。小学阶段从具体形象的记忆为主导,逐步发展到对词的抽象记忆,这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第三个特点。综上,低年级儿童的记忆主要是无意义的,机械的,形象的,由此看来,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反复“写字”这样的一种复述策略,可大大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质量,而“多认少写”却很容易导致“多认”部分遗忘的数量增加及识字的质量下降从而产生“事倍功半”之效。
总之,在探索提高识字速度的道路上,我们绝不能为了快而快,快要科学地快,科学地快就是尊重规律,尊重识字规律,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切不可让“快文化”之风潜入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为达到“提高识字速度”的正当目的忽视手段,而造成“学生识字基础不牢,日后错字别字成风”的现象。“快文化”式识字要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