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运算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1 13:4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对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学习笔算加法的验算时,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的开始,我通过谈话问学生“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学生对体育活动很感兴趣,所以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了许多。紧接着我又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为例题素材,请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自由地提出加法问题。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课,学生很快投入进来,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主动的去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所以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28+17=45、17+28=45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运用学生自己所写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示,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来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字母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间接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由于学生刚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把刚才所用的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上。同样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猜测一举例验证一归纳结论一运用”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在教学完两个运算律后我设计了层次不同的练习及时巩固了新知。第一题采用游戏的形式,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又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思维。让学生判断(84+68)+32和84+(68+23)是否得数相等,我巧用了“上当法”,制造错误陷阱,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在一直都对的情况下,思维定势让学生必然要错,然而,这样的错误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却异常深刻,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时一定要仔细看清题目。
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是以后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要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的意识,比会进行简便计算更重要。因此此处通过比赛口算45+(88+12) 、 (45+88)+12两道算式,让学生在比先后的过程中,萌发如何计算快的意识,其实就是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过程,使学生在计算中便感受到运算律的作用。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还有一些环节及处理方式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完善:
1、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几组算式,从中总结出加法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种运算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里我进行指导和帮助比较多。所以我想应该让同学多举些列子,让学生感受到类似算式所具有的普遍性,并讲解下运算律的含义,然后再让他们表述就比较容易一些。
2、在练习中,(75+48)+25和48+(75+25)既用到了加法交换率,又用到了加法交换率。在解答这题时,有些学生有些混淆,不能很好地理解。我想,这个很大原因是学生对这两个运算率的概念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前面的教学时可以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两个运算率的理解。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3: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