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1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公开课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设计和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22:1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分钟后1分●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

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7.两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增加了,脉搏的跳动次数也增加了;休息一会儿,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减少了。)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接近平静时的次数了?

(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身体恢复平静的同学都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锻炼,我们可以逐步改变自己身体的素质。)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22:13:2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学生对解比我想象中的更少,当教学中让学生预测自己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时,数字的大小差异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预测不是没有根据地瞎说一气,必须建立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虽然学生们从三年级已经开始专门训练了测量的技能,但长期以来,跟实际生活脱离的学习还是使学生对数字的感受很生疏。

“我一分钟大概要呼吸60次。”“1分钟我脉搏跳动的次数大概有十几次吧!”“100次!”“30次!”……面对这些数字,我真的感觉到了孩子们的认识是千差万别的,也让我意识到了对学生进行量化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在日常的生活中,年幼的学生和成年的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使用“差不多”、“这是好的”、“那是怎么样的”等判断性的语言来表达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我们很少能够对数字作出非常敏感的反应。而在看国外拍摄的专题介绍片时,则经常可以听到精确到数字一或者几千、几万的具体数字,这固然是一种思考的习惯,同时也说明了量化研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稀少和不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4 01: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