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3-4 08:36:39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语言发挥奇效的前提条件。
一个人是对的,那么这个人的世界就是对的。人的心理和情感决定一个人判断另一个人时这种模式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必然习惯。因此,学生能否接收知识,归根结底是是否首先接收了老师。一个老师,不论其多么有才华,如果其为人克薄,不易亲近,那么他的知识传授就将糟到拒绝,因为学生在他还没有张口之前就已经否决了他。这种否决,对于小学生而言,当然不是语言上的否决,而是内心深处下意识的否决。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接受自己、信任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归根结底也在于语言,语言要亲切和蔼,要深入学生的世界。
其次,要知道语言和行为是不能分开的。语言和行为如果脱节了,语言就会变得软弱无力。这就要求言行一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对学生的要求和承诺,都要不折不扣的去实现,以支持语言的正确性和权威性,这也是语言的最高艺术。
当有了以上两个条件的支持,就应该去注重语言的细节了。
一、语言的一般要求:
(一)、准确、简洁,浅显易懂。学生对于知识理解和接收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倾向于简单的内容,对于简单的,从下意识中就喜欢,接受就容易、就快;对于自认为困难的就有一种逃避的下意识,理解和接收就慢、就困难。因此,知识和传授也应该有一个规律,就是要化难为易,删繁就简。这就要求语言要准确、简洁、浅显易懂,把复杂的内容简化下来,使学生听得清楚,听得明白。
(二)、语言要充满趣味。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每时每刻都注意语言的趣味性,要尽量挖掘和寻找有趣味的、孩子们喜闻乐见语言内容,使孩子们喜欢听,乐意听。
(三)、语速易慢不易快,在这个前提下,语速要快慢相间,语调要抑仰顿挫,这样才能使学生听得注意、听得精神。
二、发挥语言暗示和激将的特殊效果。特别是教给学生要做什么和该怎么做的时候。在大数情况下我们使用的都是直接陈述的语言,但这样的语言方式,使学生被动的去接收,被动的去执行,不能持久的影响学生,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返心理。暗示和激将的语言,是巧妙的吻合和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共鸣效应,是学生主动认知和决策的过程,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了,会越长越强大。教学中能够巧妙的使用暗示和激将的语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语言策略和艺术
课堂提问是整个课堂的灵魂,提问的好,学生就活了,课堂就活了,提问不好,就会陷入僵局,学生就会误入歧途。更重要的是一贯的提问误区会抑制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因此课堂提问要慎重。如何提问得好,我认为首先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提问要有启发性
课堂上为什么要提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思维当中最重要的品质。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就失去了灵魂。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问题”又是达到这一目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这也是“问题”的根本任务。有价值的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要能够训练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2、提问要有利于突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问题是一堂课的线索,是一堂课的指示灯,学生就是根据问题来捕捉课堂的主要信息的。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堂课,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要求,然后根据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这是课堂的关键所在。课堂提问一定要突现教学内容的重点,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3、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在这个基础上,问题的设置易简不易难。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回答,容易使思维陷入死胡同——这是一种大脑思维过程中极为不利的体验,这种体验一旦形成一种经验,很容易使思维稍有困难就中断,陷入空白停滞状态,严重打击思维的信心。同时,这种体验容易使人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使人的精神产生畏惧和疲劳,消耗人的精力。当然,一个问题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求提问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即照顾到了水平较低的孩子,保证了每一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都能一点点的进步,也使水平较高的孩子有进一步锻炼提高的机会,挖掘他们的潜力。同时也要注意问题不要过于简单,太简单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4、问题不宜过多。问题过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消耗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混淆学习重点,影响学习效率。许多老师常常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不知不觉的大量提问,占用过多的时间资源,耽误了其它方面的训练,如听、说、读、写的训练,致使得不偿失。因此提问只要紧扣目标和重点即可,不宜过多。
5、提问要恰当的留给学生必要的时间。一方面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当意识到学生已无法回答或继续思考下去,思维陷入停滞空白状态时应立即结束,否则时间越长,学生的思维陷入停滞空白状态的时间就越长,前面已经说过,这样的体验应该尽量避免。
6、同样的问题有时以不同的形式提出,有利于启发不同学生的思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