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3-2 09:55:11
|
只看该作者
《岩石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这是语文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章。课文内容是讲述一位科学家在勘测一块化石时。告诉孩子们这块岩石也是一本书,它告诉我们很多上万年前的事。课文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奇特,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但同时又存在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一般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刨根问底”、“宝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2、过程与方法
(1)在拼读与游戏中掌握生字、新词。
(2)在自读与合作中了解“书”指什么,有什么内容。
(3)在朗读与想象中感悟“书”的巨大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阅读的兴趣,鼓励有独到的读书见解。
(2)激发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抓住“书”一字,在师生轻松愉悦的交谈中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鼓励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2)再读课文,在文中圈记生字。
(3)在游戏中师生识记生字,认读新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刨根问底”。
(4)引导学生读句自主发现“藏”的不同读音。
3、细读课文
(1)带问题通读全文。
a、读题质疑:为什么“书”字要加引号呢?
b、默读课文,放手让学生尝试带问题读书。
(2)读1~4自然段。
a、引导学生读书解疑后,电脑显示: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岩石就是书哇!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b、指导学生抓住“!”和“?”感情朗读,从而感悟“书”即岩石,因此,“书”字要加引号。
c、大屏幕显示配乐插图,师生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1~4自然段,在感情朗读中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d、小结,补全课题,师生再读题。
(3)读5~11自然段。
a、角色转换激发学生分组合作读文。川川问:“这本岩石书有字吗?有图吗?有用吗?”这时候,如果你是地质勘探队员,该怎样告诉他呢?请拿起书,和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吧!
b、交流汇报,相机指导读句:借助课件感知地壳变化,结合上下文理解“宝藏”,在读中领悟大自然的奇妙和地质勘探的意义。
(4)读12自然段。
a、观看录像,了解地质勘探工作者为祖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b、自读自悟第12自然段。
4、课中活动
a、说理想:川川长大想干什么,你长大想干什么?
b、自由组合分角色读全文。
c、自由选择研究小组进行研究后交流。
①组读课后知识。
②组用放大镜观看石头。
③组上网查阅资料。
5、课外延伸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着父母,约上朋友,到大自然里去读这本最大的书。师生齐读课题。
五、教学体会
1、《岩石书》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懂得岩石是一本特别的书,人们能通过它了解地质的变动,还能帮助祖国寻找宝藏。学了课文后,学生觉得太奇妙了。于是,我又趁机让学生补充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特别的书,如:树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它的年龄,循着胡杨树可以找到地下水等等。学生听后,教室里的惊呼声此起彼伏,“哇,太神奇了!”“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看着一张张涨红的小脸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激情高昂地说“是呀,孩子们,宇宙中有多少特殊的书呀!
2、在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能实现课内外的联系,使学生在较大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相机开展了说、写、画、唱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并要求学生到课外书中查找资料,给学生创设多种语文实践的环境,达到丰富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