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3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年级语文《蚂蚁的救助》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0:4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3-3-1 10:41 编辑

==《蚂蚁的救助》这篇课文讲述了几只蚂蚁在遇到危难之时相互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事情的起因、经过,以及事后的感受。条理非常清晰,分段不是难事。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第二部分的教学上,即蚂蚁的两次救助和作者的关注。我先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划分段落,然后直接切入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这样的流程条理清楚,结构上一目了然,重点也凸显出来了。只是在学生找出重点语句理解感悟上,显得过于粗略。没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指导朗读。通过师生的梳理整合,找出了相关的重点词句,加以理解,让学生明白:蚂蚁奋不顾身地救助同伴这一种本能,令作者的心灵深受震撼,这种“人类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指的就是“生命之间要有关爱,人们应该懂得关爱他人,学回当别人有了困难甚至面临绝境时去奋力相助,甚至不惜牺牲一切”。在学习蚂蚁的救助过程中我让学生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自己动口说说,明白什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因为这篇课文的中心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来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从而也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要有关爱,应懂得关爱他人,危难之时互相帮助。在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中的重点词句上进行挖掘。我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感悟到珍爱生命、关爱他人这一崇高的道德品质。如抓住“我放弃了与这两只黄蚂蚁争功的机会,静静地观察着这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那么在每一次的救助中,从哪些词句体现出这种“令人感动”,如:用力、挣扎、衔咬、亲吻、触摸……等等词语的挖掘,体会受难者的无助,需要帮助,而这时的施救者的举动是多么的温暖人心,让受助者、施助者、旁观者真正地感动,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当然,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想,每节课都会有一些遗憾,在这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课文较长,在用了大量时间进行读的训练后,对于课文内容和字词的理解只能抓住关键和重点,而课文中的有些资源没有充分地被利用,对复述课文这一要求只能作为课后练习,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训练和指导。另外,在整节课中,留给学生展开联想的空间不足,使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此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为今后尝试和改进的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0:41:37 | 只看该作者
培养良好习惯 提高阅读效果——《蚂蚁的救助》教学反思
圈点批注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读书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必须,更是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有效策略。在阅读课教学中,我总是坚持让学生边读边在课文中做各种符号,或是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画“?”,或者在读到感动处做一个“!”,或是写下自己只言片语的感受。因此,在学习《蚂蚁的救助》这一课时,学生自主阅读描写蚂蚁怎样救助的段落并旁注,“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晃动着、露出”等一些重点字词都是他们圈点批注出来的,这是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前提。有了个性化的学习,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是对学习收获的交流与分享,是一种多向互动的质疑问难,是思维火花的碰撞。这样的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提高了读书的效率,培养了语文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坚持不懈地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时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读读这一段,读到你觉得打动自己的句子就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的的问题设计,留给了学生大量读书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读自悟后围绕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                  )的故事。”“弱小的蚂蚁,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等的语言训练,不仅有效地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和概括了文本的主题思想,更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有效载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18: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