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校新学期开学宣传标语口号大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7 15:0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小学校新学期开学宣传标语口号大全
  1、我们的人生随我们花费多少努力而具有多少价值。
  2、一个勤奋学习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
  3、成功的秘诀:不断追求,奋力拼搏,敢于超越。
  4、最弱的人,集中精力于单一目标,也能有所成就,最强的人,分心太多事务,可能一事无成。
  5、你想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层次、更有品位吗?那就努力改变你的现状!
  6、给自己撑起一方未来的天空,给父母送去一片希望的慰籍。
  7、多一分努力,多一分成绩,多一点希望,多一些欢乐。
  8、在羡慕别人成绩的同时,更要欣赏他们走过的足迹。
  9、在学习中学会复习,在运用中培养能力,在总结中不断进步。
  10、树信心振足精神,比成绩不甘落后。
  11、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
  12、惜时、专心、苦读,踏出拼搏之路。
  13、破釜沉舟超越自我拼搏进取勇创佳绩
  14、快乐把时间变得很短,苦难把岁月拉得很长。
  15、若要今生不虚度,立志自当少年时。
  16、给你翅膀,你能飞多高?
  17、X班是我家,班荣我荣。
  18、端正态度,重塑自我。
  19、您将美放入我的手中,那就是我的开端。您,我的老师,给我教诲,想象,见识,由此营造起我的一生。不管我在建造什么,您总是帮助我垒好基础。
  20、如果说“妈妈”是我们步入人生的的第一声呼唤,那么“老师”便是我们开始成长时的第一个台阶。是他(她),把我们从懵懂带入成熟,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也是他(她),领着我们看到了天有多高,地有多深,梦想,可以有多大!
  21、听好每一课,做好每一题,过好每一天。
  校门口:
  新学期、新观念、新起点、新佳绩
  强化常规管理、狠抓养成教育
  其他位置:
  多点文明,多点创新,让校园更美好。
  学习是首要,安全更重要。
  素质高一分,形象美时分,社区是我家,关爱你、我、他。
  多一份呵护,多一片绿地。
  用真诚为半径,以尊敬为圆心。
  校园是我家,环保在我心。
  要想成绩好,动手又动脑,要想环境美,大家齐创造。
  欢迎新老师,欢迎新同学!
  我是校园小当家,我爱校园草与花
  新学期、新目标、新发展
  白小宣言:教育是以生命激活生命的事业,“同心同德同力”“提神提速提质”“继承发展创新”“健康和谐臻美”。
  新学期,师生一起律动”、“让我们一起追求成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2-27 15:05:42 | 只看该作者
1、欢迎全校师生的归来!祝福你们,新学期,进步多多,收获多多!

  2、养德养心,步步高升。用我们内在的潜力,激情成就新学年的辉煌!

  3、新学期,新举措,师生共进,撒汗才能收获。

  4、高目标,高要求,教学相长,拼搏方可成才。

  5、潜心求知,踏实工作,促管理,牢记自身职责。

  6、稳步推进,和谐发展,抓特色,再创五中佳绩。

  7、“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一起努力、师生律动、追求成功!

  8、用严谨的态度做工作,用宽容的胸怀待同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学习的精神强素质。

  9、用真诚为半径,以尊敬为圆心。多点文明,多点创新,让校园更美好。

  10、崇尚一流,高目标定位,争创省市优质学校。追求卓越全身心敬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11、开拓争先,新理念治校,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深化课改,教科研引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2、教育是以生命激活生命的事业,让我们同心同德同力,提神提速提质,继承发展创新,健康和谐臻美。

  13、新学期、新起点、新高度、新挑战、新希望。

  14、竖幅:追求真善美的教育构建现代化的校园

  15、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6、学校大门横幅:新学期新挑战新目标新形象新辉煌

  17.我们的人生随我们花费多少努力而具有多少价值。

  18.成功的秘诀:不断追求,奋力拼搏,敢于超越。

  19.给自己撑起一方未来的天空,给父母送去一片希望的慰籍。

  20.多一分努力,多一分成绩,多一点希望,多一些欢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 12: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