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教师的和谐创新教育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6: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翠景



摘 要:建立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有和谐人格的创新型人才,而和谐创新型的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和造就。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只有靠具有和谐人格的教师来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能够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的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所在。所以,教师的和谐创新教育能力是当前乃至未来社会条件下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关键词:和谐创新 人格和谐 创新教育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是关键。而科技创新要靠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人才来支撑;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有和谐的人,然后才有人际的和谐,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然而创新型的人才在哪里?和谐的人在哪里?靠教育来塑造。这样的教育又靠谁来完成?──教师。只有靠具有和谐人格的教师来实施我们创新教育的伟大工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的能够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创新型人才,才是我们实现构建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根本所在。

那么,什么是和谐创新型的人才?在关于创造力理论的发展史上,存在着“不和谐创造论”和“和谐创造论”两种观点之争。前者指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创造行为看作是人的本我欲望的“升华”,认为“天才多疯”,其创造是为了解决个体内心的焦虑与冲突,创造只有在人格焦虑、不协调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但是随着人本主义的兴起,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逐渐被以马斯洛为代表所提出的“和谐创造论”的观点所取代。“和谐创造论”认为创造力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和朝向自我运动的实现。这种理论“更强调人格而非成就,因为可以认为成就只不过是人格的副产品”。并且,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1961)在其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艺术家和文学家由于创造力受情绪纷扰所阻塞而登门求治,经心理治疗以后,创造力才得以恢复。我们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所以,今天我们的教育所要造就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是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格和谐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和谐的人格和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这是当今乃至未来社会条件下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那么教师的和谐创新教育能力具体指什么呢?

一、教师必须具备和谐的人格

(一)人格与人格和谐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三方面:一是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二是个性的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三是个性的自我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

所谓人格和谐是指个体能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心理特征稳定,能够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二)教师的人格和谐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要面临着其他社会成员要面临的人际、社会、家庭等问题,还要面临一些在其他职业中不多见的极为复杂的问题:如面对众多性格、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各异的青少年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通过言传身教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和谐的人格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的工作成果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那么教师的人格和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为动机和行为目标方面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热爱学习、热爱专业、热爱职业、热爱学生;

第二、兴趣方面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追求新知识、捕捉新信息、倾听不同意见、勇于发表看法、勇于创新尝试、热衷社交、习惯于表现自我;

第三、情绪方面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豁达、宽容、幽默、坦直、情绪稳定、能进行能够良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第四、意志方面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深思、慎独、反省、自律、勇于自我批评和承认失败并不屈不挠的寻找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第五、道德方面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诚实、勤奋、廉洁、具有献身精神、善恶分明、注意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表率;

第六、能力方面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开拓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等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即和谐的人格是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时代的需要。只有人格和谐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人格和谐的社会主义有用之才。我们不可能期望一个人格偏激、仇视社会、性格暴躁、忧郁孤僻、表里不一、毫无创新意识的的教师去培养出一个人格和谐、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主动献身社会的学生。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和谐人格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三)教师的和谐人格如何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

第一,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行为对学生形成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角色不是单一的。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父母的化身,又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还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准则的榜样,又是学生的朋友,又是能够创造性地处理教育情景中的应激情况和复杂人际的艺术家。学生对教师的每一种角色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并且教师是学生模仿和认识社会的对象,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我们经常听到有的父母讲孩子在回家后模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话比父母的话更具有权威性。教师如果能很好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格特征,那么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格特征。

第二,教师的情感品质对学生形成影响。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教育者高尚品质的表现,同时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教师的情感品质主要表现在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乐观向上的态度,在任何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深刻而又正确的道德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经过长期的心理体验,就会产生心理体验的共鸣,就会产生与教师相似的心理倾向性,从而形成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

第三,教师的意志品质对学生形成影响。教师的职业面临着许多其他职业所没有的独特复杂问题,教师若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不能克服困难顺利完成教育任务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包括:坚决、果断、有不屈不挠的信念;沉着、自制、耐心和行为一贯的坚持性。例如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常因学生累犯纪律而苦恼,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和自制力。如果教师不能控制自己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可能会被暂时压服,但这种压服后面却孕育着更大的不安定。另外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失败,这都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再者,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具有培养坚强意志性格的自我要求,他们常常喜欢评价老师的意志品质,试图从老师那里得到自己学习的榜样,从而塑造出自己良好的意志品格。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发展的人,而只有自身具有和谐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和谐人格的创新型人才。人格和谐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来讲是必须的,同样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有和谐人格,同时还要有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

二、教师必须具备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

(一)创新与创新教育

创新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Innovate(动词)”或“Innovation(名词)”,包括两层含义: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即“革故鼎新”(前所未有)与“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那么,创新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心理学家认为:创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要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是关键,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根本。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教育领域要改变以往传统的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教育观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

(二)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

教师的职业既有传递性,又有创新性。没有传递性,就没有人类文明的传承;没有创新性,就不能培养出人类文明的进步的主体──具有创新素养人。尤其在这个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命运的时代,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自身要有健全的创新型人格特征。创新教育不应仅限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创新能力,它首先应该重视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以便使这些未来的人才能够面对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迎接明天社会的挑战,尤其在诸如生态环境恶化,高科技犯罪如网络黑客、恐怖主义和“克隆人”等问题出现后,科技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具有偏执型人格者容易违背社会道德而获得和滥用创新科技成果,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更大。所以,我们今天的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把科技伦理道德放在首位,要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为人类造福而创新的科技伦理观。

第二,教师要有广博知识。创新教育要求下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即教师在现实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和良好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要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从各种学术期刊、学术活动、和互连网等多种资源中获得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要能够积极地钻研教育理论,能够从身边的教育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进行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落脚点,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反之,如果一个教师若不具备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难以主动迅速地获得相关的知识信息,在实际工作中以老经验应付新问题,不仅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倾向和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反而会抑制和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言行,窒息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

第三,教师要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把复杂的教学内容以简单、生动、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进行创造性思维,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可以让学生再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充分领略到人类的创造发明所带来的高科技成果对于人类的价值,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从而激发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接受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第四,教师要能够采用多样化的的评价方式。教师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不能采取单一的、绝对化的评价标准,尤其是不能轻易对学生的创新活动成果进行评判,为了保持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要掌握多样化的的评价方式,因为创新的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评价或鉴别创造力的不在于给创造力打分或把学生划分成“有创造性”和“无创造性”,而是为了能在创造力出现的时候把它辨别出来,并为其发展创造条件。所以,教师要能够客观地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加以鼓励,肯定其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而不是用单一的、绝对化的标准去抑制学生的创造动机与热情。

三、和谐的人格与进行创新教育的能力是当今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没有和谐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和谐人格的社会成员,就没有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共存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创新教育就无从谈起,更不可能造就具有创新才能的人,一个国家的发展将失去最根本的动力。和谐与创新是辨证同一的关系,和谐也承认矛盾,但是要创造性地解决矛盾,和谐是求同存异,和谐不意味着因循守旧,和谐意味着要有新的想法新的声音创造性地解决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和谐是创新的基础,在再这个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全球化时代,没有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的人格,是不会有长久的创新的。而创新是长久和谐的的动力和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面临着一系列由于人类活动而带来的生存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恶化,高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传统的方式已无法解决,只有求新求变,拿出新的创造性方案,才能实现人类社会永久的和谐。未来社会需要和谐的人,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最终只有靠教师来培养和造就,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和谐创新的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20: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