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ao1234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9中考金榜题?语文篇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10:04:00 | 只看该作者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题。
一个人的脑子,容量总是有限的。这方面想得多,那方面就想得少了。脑子里过多地想着一顿佳肴、一件漂亮衣服、一架好无线电收音机之类,就不可能有更多精力和时间考虑工作。
鲁迅的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孙伏园受周老太太之托,劝他换一条新棉裤。鲁迅说:“我岂但不穿棉裤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你再看   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藤绷或棕绷,我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是鲁迅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当然不是;是鲁迅吝啬吗?当然更不是。鲁迅对青年,对革命,向来是十分大方、慷慨的。鲁迅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真理: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物质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可以分散人们在工作、劳动、学习上的精力;还可以养成人们拖拉懒散的作风。
1、上文段的中心论点是                                                          。
2、上文三段围绕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第一段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主要讲了人的        方面的道理;第二段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举了           
                的例子;第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具体分析了         
                            的本质。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安逸                    吝啬                     懒散              
4、本文段引用鲁迅的话,并摆其事实,作者要用以证明哪个观点?
[答]                                                     。
5、下列各项中,属于主谓短语的一项是(     )
A、一顿佳肴       B、生活安逸        C、拖拉作风        D、换厚褥子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9题。
①一个人开始大手大脚花钱,他总是有条界线的,这就是限于自己的劳动所得。②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手大脚花惯了,那条劳动所得的防线也不见得就是马其诺防线,也是可以被自己的贪欲攻破的。③由于平时胡花乱用而堕落为贪污犯、盗窃犯的,不是在“三反”“五反”斗争中发现过吗?
6、本文段的论点是                              。
7、上文第①句中的“这”指的是                                          ;第②句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第3句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含义是                                            
                                         。
9、上文第③句从修辞角度看,有什么特点?这在论证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                                                                           
[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7题。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汗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污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1、本文段的中心句是                                                        。
2、“历史最卑鄙的事情”指的是什么?
[答]                                      。
3、“竟遭此毒手”中的“此毒手”指的是                。
4、为什么说杀死了李先生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答]                               。
5、“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某集团”指的是                         。
6、文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痛斥反动派的无耻行径?
[答]                                                                          
                                                                              。
7、这两个语段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答]                                                               。
8、概括文段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                                                               。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9—14题。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仆,会有千百万个李公仆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掌声)
9、“你们杀死一个李公仆,会有千百万个李公仆站起来!”这句话中的两个“李公仆”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答]                                                                          。
10、本文段的中心论点是                                                        。
11、文段中运用两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请分别写出。
[答]①                                                                      ;
②                                                               。
12、文段中的“黑暗”指的是                                  ;“光明”指的是  
                        ;“打破这个黑暗”指的是                              。
13、从本文段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答]①                                          ②                           
14、变换句式。
把“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改换为肯定句。
[答]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10:04:00 | 只看该作者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题。
①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又一次一次地失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②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③正在这时,1917年和1919年,俄国和我国发生了两件大事,这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崭露头角,同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为新思想新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道路。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1、解释下列词语。
(1)不屈不挠:                                                                     
(2)崭露头角:                                                                  
(3)应运而生:                                                               
2、本文段阐述了什么问题?
[答]                                                                             
3、第②段中提及的自强运动、改良主义、农民战争,民主革命分别指代哪些史实?
[答] 自强运动:                           改良主义:              
农民战争:                          民主革命:               
4、第①段、第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5、本文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10题。
八十年的实践还启示我们,必须始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要结合形势的发展,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要善于总结经验,坚持真理,纠正错误,谦虚谨慎。要勇于正视党员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依靠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加以解决。这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第一段阐述的问题是什么?
[答]                                                                             
                                                                                
7、“这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一句中的“根本”是指什么?
[答]                                                                              
                                                                                 
8、“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指的是                                                     
9、第二段在本文段中的作用如何?
[答]                                                                              
10、“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句话的“始终”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文段中“怀古伤今”指的是                                                      
2、文段中的敌论点是什么?
[答]                                                                              
3、从本文段内容看,作者选取了怎样的“突破口”来切入自己的观点?
[答]                                                                           
                                                                                
4、第一段反复强调“是事实”、“却也是事实”,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5、第三段中加点的“这”各指代什么?
[答]                                                                           
6、本文段反驳的方法是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诬蔑。
要论难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本文段提出的论点是                                                         
2、第一段在本文论证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3、第二、三段分别论证的内容是什么?
[答]                                                                                
                                                                                 
4、第四段中加点字的含义各是什么?
[答]                                                                           
                                                                                
                                                                              
5、第四段中的两句话各有什么含义?
[答]                                                                           
                                                                                
                                                                                
6、本文段,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10:04:0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题。
我们有些同志老爱用成语,搬典故,而且三回有两回用错。不用行不行?不行!那不成了大白话了吗?不让人瞧不起吗?存着这份儿想法的人可多了去了,从作家到记者,从老师到学生,不计其数。
人说现代话,听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好得很。干吗老想掏老祖宗的兜儿呢?依我说,咱们做人要做现代人,写文也要写现代文。多向前看,少向后看,这不很好吗?
1、第一段有三个问句,请依次指出它们的类型。
[答]                                                                                    
2、第一段生动地写出滥用成语、典故者的想法和心态,请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
[答]                                                                                
4、第二段中作者提出了哪些改变滥用成语典故的不良文风的主张?
[答]                                                                             
5、请回答文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答]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题。
①总要有个数量问题,或者说程度问题,才用得上“基本”二字。②基本如何如何,意思是十之八九如何如何。③比如说: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够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门??????这些都是有意义的。④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难,基本严重,基本发烧??????就不大好理解。⑤要说二加二基本上等于四,或者说某某基本上不结婚,基本上不生孩子,那就近于笑话了。⑥虽然类似的笑话不容易出现,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的话,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经常会遇到的。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答]                                                                                
2、        本文段阐述“基本”一词的使用条件是                                            
3、第⑥句推论的作用是什么?
[答]                                                                             
4、本文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5、本文段可划分为两层,请选择正确的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题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壶水滚沸,谁不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1、本文段的论点是                                                                 
                                                                                 
2、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所列举的事例。
[答]                                                                           
                                                                                 
4、请用“//”给本文段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5、本文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10题。
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的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切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的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6、本文段提出的反面观点是什么?
[答]                                                                              
                                                                                   
7、本文段从哪几个层次驳斥反面论点的?
[答]                                                                                
                                                                                    
8、本文段的论证结构是                                                            
9、本文段的论证角度是                                                            
10、本文段结尾中“钥匙”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专题检测]
初中语文点复习专题检测卷(四)
议论文阅读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班别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评分_____________

(一)(14 分)
①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②奋斗的必要,正是由于困难的存在。③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④幻想一切都顺顺利利,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⑤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⑥这也许是事实。⑦但今天的处境,总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那样冒着受教极弄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吧。⑧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⑨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旧社会血泪的鞭笞铸成了他伟大的心灵。⑩他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⑾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⑿有的青年埋怨自己岗位平凡。⒀这也可能是事实。⒁但革命事业需要三百六十行,绝大多数人都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⒂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上成功。⒃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⒄开普勒长期操劳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⒅道尔顿是中学教员,爱因斯坦是小学职员,那些发明织机、蒸汽机、飞机、火车的,他们的职业、岗位不也都很平凡吗?⒆可见根本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崇高理想和为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⒇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中舒展自己的双臂。(21)当一生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1、找出文段的中心句。(2 分)
[答]                                                                             
2、文段列举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等人的事例,目的为阐明什么?(3分)
[答]                                                                           
3、文段善意地批评了有些青年的哪些想法?(2分)
[答]                                                                             
4、文中的“迎难而上”的“难”包括哪些内容?(2 分)
[答]                                                                              
5、第(13)句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2 分)
[答]                                                                           
6、伽利略、爱因斯坦都是科学家,他们的事实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答]                                                                             
                                                                              
(二)(12分)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②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③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            神。④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⑤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⑥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⑦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7、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传说?(2分)
[答]                                                                             
8、根据文中的意思,“怀疑精神”指的是什么?(2分)
[答]                                                                             
9、结合文中的语言环境,说说③段中安排“怀疑”、“思索”、“辨别”三词词序的理由。(2 分)
[答]                                                                             
10、文段③的论点是什么?(不超过20字)(2分)
[答]                                                                             
11、本文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选出对文段第2段的自然段划分正确的一项。(        )(2 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三)(13分)
一个人的脑子,容量总是有限的。这方面想得多,那方面就想得少了。脑子里过多地想着一顿佳肴、一件漂亮衣服、一架好无线电收音机之类,就不可能有更多精力和时间考虑工作。
鲁迅的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孙伏园受周老太太之托,劝他换一条新棉裤。鲁迅说:“我岂但不穿棉裤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你再看   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藤绷或棕绷,我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是鲁迅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当然不是;是鲁迅吝啬吗?当然更不是。鲁迅对青年,对革命,向来是十分大方、慷慨的。鲁迅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真理: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物质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可以分散人们在工作、劳动、学习上的精力;还可以养成人们拖拉懒散的作风。
13、文章阐述的一个观点是。(2分)
A.一个脑子的孩子,容易总是有限的。                B.鲁迅是很节俭的。
C.不节俭就会影响工作。                                        D.鲁迅是节俭的典范。 [答](         )
14、第1自然段,主要从____面,运用_____的论证方法,着重论述_______________影响工作;第2自然段,从______面,运用________论证方法,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3分)
15、作者认为鲁迅说的“所累”包括了什么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段直接引用鲁迅的原话,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7、第3段第①句话用了两个_________句从_______面,第②句用了一个_______句从____面,说明鲁迅___________,十分_________、__________,用以论证鲁迅不为安逸的生活所累。(3分)
18.文中哪句话最能证明鲁迅“更不是”“吝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4分)
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要取得理想的效果,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
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和诗的素质。他的后人说他小时侯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用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用某书中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作下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减少了。
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加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多下苦工夫读些书,作文时就会从容不迫。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0、“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中的“理想的效果”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分)       
[答]                                                                           
21、选出与毛泽东、列宁有关读书的论述意旨最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2、“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中的“门”和“钥匙”各比喻什么?(2分)
[答]  (1)“门”                                                                 
(2)“钥匙”                                                               
23、第三自然段的几个论据是依据什么顺序排列的?(用文中的一个短语回答)(2分)
[答]                                                                           
24、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3分)
(五)(14分)
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准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作风,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     )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      )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在这个细心与粗心之间,差距天上地下。德国化学家维勃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   
失掉了发现“钒”的机会;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钒”。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法国化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溴”的发明者。1872年,英国人欣克把π推算到707位;可是后人发现,他算到528位就算错了,以后20年完全是白费工夫。真是一时疏忽,后功尽弃。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谨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这句话当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25、原文与“苗头”意思最接近的一个词是           (1分)
26、文段中“后功尽弃”中的“后功”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答]                                                                           
27、在原文括号内填入的关联词应该是                                       (2分)
28、用原文语句回答,在科学研究中要“精字当头”,具体应该做好哪三方面工作(3分)
[答]                                                                             
29、文中的论据主要的类型是                 (2分)                                   
30、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3分)
(六)(18分)
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享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享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须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了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成功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31、第一段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2分)
32、“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的“这”指代什么?(3分)
[答]                                                                                       
33、        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说说第2段划线句的作用。(4分)
[答]                                                                              
                                                                                   
3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的?(3分)
[答]                                                                             
35、下面四句名言中,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2分)
A、“你努力了,尽力了,即使摘不到诱人的金苹果,也同样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享受到人生的快乐。”
B、“成功的关键不在成功的结局上,而在不懈追求的过程中。”
C、“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出发,……每一种结果,都是人生的体验,都是一首耐唱的歌。
D、“不想当元帅的,不是好士兵。”
36、本文提出论点后又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4分)
[答] (1)                                                                     
    (2)                                                                     
(七)(15分)
①孩提时代读过一则童话:一天,稗子很不理解地问稻子:“你把全身都献出去了,得到人类的什么报酬呢?”稻子自豪地回答:“得到人类的珍视。”故事意在告诉孩子们,只有对人类作出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②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的。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里,战士们出生入死,献身疆场;在抗洪救灾的斗争里,英雄们冒险救人,激流勇进……无数无名英雄在工作,在贡献,在奋斗……正因为如此,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伟大的人。
③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历来被视为高尚人格的表现。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今天,曲啸同志又加了句名言:“爱的本质是给予。”这些话是那么地震撼人心,他们的精神实质是何其相似啊!
④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不平衡的心理就产生了——忌妒眼红,行动山奈感则真争名夺利,乃至蝇营狗苟。只有把贡献放在第一位,把“自私的我“踩在地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好处理了,这时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⑤“心地无私天地宽,砸碎了狭窄的“自我”桎梏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幸福——因为那开阔的胸襟,那崇高的理想,已经使你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高尚的人。
37、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38、段运用              的论证运用;③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2分)
39、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如此”具体指代什么,用“——”在原文中划出。(3分)
40、“爱的本质是给予”,请写出两个能替代句中“给予”的词。
[答]                                                                              
4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4分)
(1)不胜枚举:                                                                     
(2)蝇营狗苟:                                                                  
42、第④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3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扫描一    命题方向和阅读方法技巧

一、中考命题方向分析
根据多年中考命题显示,文言文考查主要侧重以下几个知识点:
1、文学常识
作者    包括姓名、字号、朝代、称誉。
作品    包括篇名、选文、价值、地位。
2、词句释义
字词解释  一词多义、古今义、通假义、活用义等
句子翻译  名言警句、中心主旨句、字词多解句、重难句。
3、内容理解
①中心主旨
例:《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
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指代、照应内容
例:《陋室铭》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是               。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人物形象
例:《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形象有何特定意义?
答:文章通过叙写愚公移山的伟大行动,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和表现只要坚持奋斗,持之以恒就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④文句作用
例:〈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最后一句“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全文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答:归结全文内容,提出中心论点。
⑤词句理解
例:《愚公移山》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全家人都赞同愚公的移山行动,“其妻献疑”只是提出移山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其根本也是赞同移山。
⑥层次划分
例:划分《醉翁亭记》第三自然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答:第一层(①)滁人游。     第二层(②)太守宴。
第三层(③)众宾欢。     第四层(④)太守醉。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识记初中各册文言文重点篇目的文学常识。
(一)掌握初中各册文言字词的特殊用法。
(二)熟知初中各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句义。
(三)深入理解初中各册文言文重点篇目的内容。
(四)触类旁通,仔细推敲,多边联系,迁移延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扫描二    文言字词的特殊用法归纳

一、        归纳初中各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的特殊用法。

(一)古今异义词
字词        古义        今义        实例        出处
几何                    多少                       一门学科        禽兽变诈几何哉        《狼》
走                 跑        行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中间        里面夹杂        里面、中心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交通        交错相通        运输邮电的总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妻子        妻子儿女        成年男子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同上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地方        同上        同上
无论        不用说        条件连词        无论魏晋        同上
冒        覆盖        冒充        纸灰之类冒之        《活板》
馨        美好        芳香        惟吾德馨        《陋室铭》
亲戚        父母兄弟        有血缘关系的人        亲戚畔之        《〈孟子〉二章》
可以        可以凭借        能愿动词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狱        案件        监狱        大小之狱        同上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        为了正义而献身        牺牲玉帛        同上
安        供养        安全        衣食所安        同上
再        第二次        又一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        同上
生日        生活一天比一天        生辰日子        乡邻生日蹙        《捕蛇者说》
往往        到处        时常发生        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同上
病        困苦不堪        疾病        久已病矣        同上
卑鄙        身份低微        品质恶劣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布衣        平民百姓        用布制成的衣服        臣本布衣        同上
所以        的原因        表因果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        同上
痛恨        痛心遗憾        深切的憎恨        痛恨于桓、灵也        同上
曾        乃、并        曾经        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气象        景象        天气情况        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
会计        集会议事        做财务工作的人        皆来会计        《陈涉世家》

(二)通假字
序号        通假字        本字        解释        例句        出处
1        说        悦        愉快、高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2        还        旋        掉转、转身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3        齐                 剂        汤药        火齐之所及也        同上
4        汤        烫        用热水焐        汤煨之所及也        同上
5        要        邀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6        板        版        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活板》
7        已        以        以后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同上
8        衡        横        横放/阻塞        左手倚一衡木/衡于虑        《核舟记》、《孟子》
9        直        值        价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10        火        伙        伙伴        出门见火伴        《木兰诗》
11        坐        座        座位        满坐寂然        《口技》
12        简        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13        椎        锥        锥形        居右者椎髻仰面        同上
14        弱        箬        竹叶        弱蓬覆之        同上
15        材        才        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16        祗        只        只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上
17        见        现        表现        才美不外见        同上
18        邪        耶        吗        其真无马邪        同上
19        惠        慧        聪明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20        反        返        往返        始一反焉        同上
21        指        直        一直        指通豫南        同上
22        亡        无        没有        亡以应        同上
23        陇        垄        土墩子        无陇断焉        同上
24        厝        措        放置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同上
25        畔        叛        背叛        亲戚畔之        《〈孟子〉二章》
26        曾        增        增加        曾益其不能        同上
27        拂        弼        辅弼        无法家拂士        同上
28        具        俱        都        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29        属        嘱        嘱咐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上
30        阴        荫        没有阳光        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31        唱        倡        倡导        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
32        以        已        已经        固以怪之矣        同上
33        適        谪        驻扎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同上
34        无        毋        不要        苟富贵,无相忘        同上
35        被        披        穿着        将军被坚执锐        同上
36        阙        缺        缺点        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
37        尔        耳        罢了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38        徧        遍        遍及        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三)词类活用

字词        实例        用法        释义        出处
耻        不耻下问        意动        以……为耻        《口技》
乳        妇抚儿乳        名作动        喂奶        同上
名        不能名其一处        名作动        说出        同上
箕畚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作动        用箕畚        《愚公移山》
蔓、枝        不蔓不枝        名作动        缠绕        《爱莲说》
板        板印书籍        名作状        用活板        《活板》
火        再火令药熔        名作动        用火烧        同上
毒        若毒之乎        名作动        怨恨        《捕蛇者说》
日        乡邻之生日蹙        名作状        一天比一天        同上
竭        竭其庐之入        形作动        竭尽        同上
悲        余悲之        形作动        同情        同上
山        山行六七里        名作状        沿着山路        《醉翁亭记》
乐        乐其乐        形作动        感到快乐        同上
王        陈胜王        名作动        称王        同上
异        使内外异法/渔人甚异之        形作动        不同/感到奇怪        《出师表》(桃)
亲        亲贤臣        形作动        亲近        同上
远        远小人        形作动        疏远        同上
夜        请从吏夜归        名作状        在晚上        《石壕吏》
苦        苦其心志        使动        使……痛苦        《孟子二章》
劳        劳其筋骨        使动        使……劳累        同上
饿        饿其体肤        使动        使……饥饿        同上
空乏        空乏其身        使动        使……资财缺乏        同上
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作动        限制        同上
穷        欲穷其林        形作动        尽        《桃花源记》
福        神弗福也        名作动        降福、保佑        《曹刿论战》
鼓        公将鼓之        名作动        击鼓        同上
彰        以彰其咎        形作动        表明        《出师表》
坚        被坚执锐        形作动        坚硬的盔甲        《陈涉世家》
锐        同上        形作动        锐利的兵器        同上
目        指目陈胜        名作动        看着        同上
罾        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作动        用网捕        同上
怪        固以怪之矣        形作动        感到奇怪        同上
忿恚        忿恚尉        使动        使……恼恨        同上
死        死国可乎        为动        为……而死        同上
话              把酒话桑麻        名作动        谈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10:06:00 | 只看该作者
(四)多义词

所以   故虽有名马           命名  名之者谁          人称代词  必先苦其心志           
旧的   温故而知新           出名  虽有名马          指示代词  其一狼坐于前      
故                          名                     其
原因   公问其故             名字  自为其名          难    道  其真无马邪?   
特意   故使人问之           说出  名其一处          恐    怕  其真不知马也               
     一会儿 立有间               出名  不以千里称也      表 并 列  黑质而白章
     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号称  诈自称公子扶苏    表 转 接  攻之而不胜
间   中间   骈死于槽枥之间   称                      而
隔开   与外人间隔           符合  不能称前时之闻    表 顺 接  望桓公而还走   
参与   又何间焉             称赞  先帝称之曰能      表 修 饰  恂恂而起
发动    举大计亦死           巩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表疑问  安求其能千里也
被举用  胶鬲举于版筑之间     顽固  汝心之固          表感叹  其真不知马也
举                           固  本来  固已怪之矣    也
    推荐    众议举宠为督         坚固  长城之固          表停顿  是马也
成就    死则举大名矣         必定  而戍死者十六七    表陈述  不以千里称也
    观赏    予观夫巴陵胜状       灭亡  亡,百姓苦         坐着     众宾团坐
观  景观    岳阳楼之大观也   亡  逃跑  今亡亦死       坐  同“座” 满坐寂然
看着    但坐观罗敷           同“无”没有 亡以应      因为     但坐观罗敷
    在      战于长勺             当作  武陵人捕鱼为业     于是  见渔人乃大惊                                 
于  比      苛政猛于虎           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 竟然  乃不知有汉
由于    生于忧患        为   是    项燕为楚将         你    家祭不忘告乃翁
    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     担任  为屯长
    王道    得道者多助           建造  为坛而盟
道                               极点  以为妙绝           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
正道    伐无道           绝  隔绝  来此绝境       病
说起    不足为外人道也       消失  群响毕绝           困苦不堪  则久已病矣
    奇异    明有奇巧人           上下、光景  高可二黍许   丢下  便舍船,从口入
奇  生僻的  有奇字素无备者。 许                       舍
零数    约八分有奇           赞同  杂然相许           房屋  房舍俨然
    标记    处处志之             寻找  寻向所志           鞭子  执策而临之
志                           寻                       策
意志    必先苦其心志         不久  寻病终             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
    同“饲”,喂养  谨食之        况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哪里  且焉置土石
食                           且                       焉
吃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将近  年且九十           语气词 始一反焉
    代词,它  肉食者谋之         取消独立性  虽我之死     你  若毒之乎
之  助词,的  大小之狱       之  动词,去 辍耕之垄上  若
句尾助词  久之,目似瞑       倒装标志 何陋之有        如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

扫描三   文言文文学常识识记

识记常识,掌握方法。
1、《〈论语〉十则》 孔子及其弟子,春秋人,选自《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战国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选自《韩非子?喻老》。
3、《狼》 蒲松龄,字留仙、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人,选自《聊斋志异》。
4、《为学》 彭端淑字仪一,清代中叶文学家,知识广博,工诗能文。《为学》选自《白鹤堂集》,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5、《核舟记》 魏学洢,字子敬,清朝人,选自《虞初新志》。
6、《口技》 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清朝人,选自《虞初新志》。
7、《马说》 韩愈,字退之,唐朝人,选自《昌黎先生集》。
8、《陋室铭》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选自《全唐文》。
9、《爱莲说》 周敦颐,字茂叔,宋代哲学家,选自《周元公集》。
10、《桃花源记》 陶渊明,名潜,晋朝诗人,田园山水诗人的代表。
11、《愚公移山》 列御寇,战国人,选自《列子?汤问》。
12、《〈孟子〉二章》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选自《孟子》。
13、《岳阳楼记》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选自《范文正公集》。
14、《醉翁亭记》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15、《曹刿论战》 左丘明,春秋人,选自《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6、《陈涉世家》 司马迁,字子长,汉朝史学家、文学家,选自《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17、《出师表》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人,选自《诸葛亮集》。
18、《捕蛇者说》、《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参加政治革新集团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论说文《天说》、《封建论》,传记文《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捕蛇者说》,寓言散文《三戒》,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黔之驴》出自《三戒》,《小石潭记》为《永州八记》之一。著有《柳河东集》,选自《柳河东集》。
19、《三峡》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选自《水经注?江水》。
20、《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其文明畅达,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选自《东坡志林》。
21、《闲情记趣》 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选自《浮生六记》。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选自《陶渊明集》。

扫描四    识记理解文言词句义

一、释义方法
1、        联系上下文义和具体语境,确定其义。
2、        运用直译或意译,逐字解释组合或把握文意,确定句意。
二、识记重点词句释义
(一)《论语十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领悟出新的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词:愠:恼恨。
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他)聪明而且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不应该感到满足;教导学生不应该感到厌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他们不好的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
(二)《扁鹊见蔡桓公》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翻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解词:居:停留;还:同“旋”,掉头;走:跑。
翻译:过了十日,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3、立有间。
解词:间:一会儿。
4、汤尉之所及。
解词:汤:同“烫”,用热水焐;及:到达。
5、火齐之所及。
解词:齐:同“剂”,药剂。
6、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解词:属:管。
翻译:那是司命所管的 ,(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7、使人索扁鹊。
解词:使:派;索:寻找。
10、        臣是以无请也。
解词:请:办法;是以:因此。
翻译: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三)《口技》
1、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擅长。
2、会宾客大宴……施八尺屏障。
解词:会:适逢;施:安放,设置。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解词:坐:同“座”。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喧哗。
4、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翻译: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妙处都具有。
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解词:间:夹杂。
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翻译: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7、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解词:虽:即使;指:手指(名词);指明(动词)。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根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8、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解词:名:说出。
翻译: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白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一个地方来。
9、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解词:股:大腿;几:几乎、差不多。
10、群响毕绝。
解词:毕:全部;绝:消失。
翻译:各种声响全部消失。
(四)《为学》
1、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解词:逮:及,赶得上。
2、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解词:怠:懈怠;迄:完结。
3、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解词:卒:终于;鲁:反应迟钝,不聪明。
翻译: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解词:鄙:边境;其:其中。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解词:顾:难道;如:比。
翻译: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五)《核舟记》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翻译: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解词:奇:零数;许:上下、光景。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熠中。
解词:比:并。
翻译:他们另外两只膝盖靠在一起,隐藏在画幅下边的衣服折纹中。
4、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仰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解词:类:像;属:关联、联系。
翻译:佛印的模样很像弥勒佛,敞开胸襟,露出两个乳头,抬头仰望上空,他那神态与苏、黄两人不相关联。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解词:简:同“拣”,挑选。
翻译:这是挑选桃核中狭长的地方刻成的。
(六)《狼》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翻译: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译: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了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
3、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两只狼像原来一样追赶。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解词:窘:困窘急迫;敌:攻击、胁迫。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解词:径:径直;犬:像狗一样。
翻译: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6、目似瞑,意暇甚。
翻译:(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7、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解词:洞:打洞;隧:钻。
(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攻击屠夫。
8、狼亦黠亦。
解词:黠:狡猾。
9、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七)《桃花源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03: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