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ao1234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9中考金榜题?语文篇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09:23:00 | 只看该作者
[反馈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下面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1、本文的说明中心是                                                。
2、说明松鼠特点的词语是                                        。
3、最能表现作者对松鼠感情的语句是                      。
4、“松鼠最不像四足兽”的理由是                                                 。
5、                               等词语,突出了松鼠身躯的灵活和对外界的反应能力。
6、本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1题。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有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行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7、上文段的第一自然段共有三句话,分别写了             、           、           。
8、本文段说明松鼠窝的特点是                                         。
9、文段运用一系列动词,从松鼠搭窝方面说明松鼠的                  特点,特别是松鼠窝那精巧的设计,更看出它的                  。
10、请分析下面各句的复句关系。
(1)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
(2)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
(         )
11、“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中的“通常”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                                                                          。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许多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枯荣,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销声匿迹                          (2)次第开放                           
2、请在原文中用横线划出两个拟人句。
3、“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一句话与第一句中的哪一个词的意思相呼应?
[答]                  。
4、本文段的第一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              。
5、大自然的语言具体指                                             。
6、本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1、本文段的中心句                                                              。
2、这段文字介绍了纪念碑的三个部分,分别是(1)                (2)           
(3)      
3、这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说明顺序是              。
4、这段文字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分别是                                 。
5、请分别指出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1)“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                               。
(2)“牡丹花”象征                        。
(3)“荷花”象征                          。
(4)“菊花”象征                           。
6、请用“//”在原文把本文划分为两层。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行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7、“怒行于色”的“行”的意思是        。
8、本文段第2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
9、本文段可分二层,请用“//”在文中划出并概括大意。
(1)                                     (2)                                 
10、本文段分哪三步说明浮雕的内容?
[答]先                  ,再                ,最后                          。
11、本文重点突出的是                                                          。
12、本文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09:23:00 | 只看该作者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间,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往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屋顶是穹隆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1、第1自然段中说明的整个建筑布局是由            、            和               
                三部分组成。
2、本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
3、本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
4、第2自然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5、文段中运用数据说明大礼堂及其照明设施,但有的是确数,有的是概数,为什么?
[答]                                                                             
                                                          。
6、概括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                                      。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大礼堂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周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两层挑台连地面共3层座席,有9600多个席位。礼堂的主席台像个小会场,能容纳300多人。礼堂底层席位的桌柜都装有能同时翻译12种语言的译意风,每4个席位还      
有一个即席发言的扩音器。第一层挑台的第一排同样装有扩音器,其余席位都能听到一种语言的扩音小喇叭。屋顶和挑台下的灯光,能够把礼堂的各个角落照得通明。
大礼堂的体形如此完美,色调如此清新,我们不能不赞叹建设者杰出的创造和智慧。但是,在这样大的空间里,音响问题是怎样处理的呢?能保证坐在任何角落的人都听清主席台的发言吗?
7、概括第1自然段的段意                                     。
7、        用横线在文段中划出属于描写性的句子。
8、        第2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
10、本文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11、第1自然段的结构方式是           。
12、本文段主要运用了                   修辞手法。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传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1、本文段概括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总特点,分别是           、           、           。
2、本文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3、文段提及《水经注》中的“旅人桥”,用意如何?
[答]                                        。
4、本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
5、从大量的惊人的杰作中,作者找出了哪几座著名的桥?从哪个词语可看出其中哪座桥更著名,更惊人?
[答]                                                    。
6、“‘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的“大约”、“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5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            
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7、本文段的说明中心是                                                          。
8、文段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话,分别说明赵州桥哪些方面的特点?
[答]                                    。
9、“这个创造性的设计”是指                                          。
10、本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
11、本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12、文段说明赵州桥的具体特点,先写            ,次写           ,再写           ,
最后写          。
13、划分下面句子的主干。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答]主干是                                  。
14、“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这句话中的“当时可算”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
15、请在原文用“//”给本文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22题。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同,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彻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个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没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6、本文段的说明对象是               。
17、本文段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是                                                 。
18、这段文字介绍桥长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介绍桥面石栏石柱时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19、请给“联拱石桥”下一个定义。
[答] 联拱石桥是                                。
20、“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从没出过事”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说明卢沟桥             的特征。
21、本文段的语言特点是                       ,请分别举例说明。
[答](1)                                                                           
(2)                                                                           
22、这段文字共有九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门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一百三十五亿四千六百万吨氯化钠(食盐);有六十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这样,就使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游弋                          ② 安然无恙                                                                                          
2、“死海不死”这个短语中的两个“死”字在文中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                                                                          。
3、“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中的“各种盐类”具体指                                                                          。
4、文段在说明死海浮力大的现象时,引用了传说,用意如何?
[答]                                                                             
                                   。
5、死海的显著特征是               ,说明这一特征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6、本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 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7、解释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执迷不悟                                                         
(2)改邪归正                                                         
8、原文用横线划出本文段的中心句
9、文段在说明死海形成的原因时引用了一个传说,用意是什么?
[答]                                                                          。
10、文段中说“它(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请具体说明形成死海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答]                                                                             
                                                                              。
11、文段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12、解释下列文句的意思。
东西宽5至16公里。
[答]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广泛,在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中,以及关系复杂的科研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中,都可以应用。
怎样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比如,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生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
办法甲: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乙: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丙: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等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这是小事,但这是引子,可以引出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有用的方法来。
    ……
    如果要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应当主要抓烧开水这个环节,而不是抓拿茶叶等环节。同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总共不过4分钟,大可利用“等开水”的时间来做。
1、        文段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统筹方法的特征?
[答]                                                                   。
2、本文文字第二自然段在结构的作用是                      。
3、“都可以应用”和“主要把工序安排好”中的“都”和“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
4、文段列举甲、乙、丙三种办法,其用意是                                          
                                                    。
5、应用统筹方法的关键一步是                                       。
6、本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是的,这好像是废话,卑之无甚高论。有如走路要用两条腿走,吃饭要一口一口吃,这些道理谁都懂得。但稍有变化,临事而迷的情况,常常是存在的。在近代工业的错综复杂的工艺过程中,往往就不是像泡茶喝这么简单了。任务多了,几百几千,甚至有好几万个任务。关系多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往往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由于一两个零件没完成,耽误了一台复杂机器的出厂时间。或往往因为抓的不是关键,连夜三班,急      
急忙忙,完成这一环节之后,还得等待旁的环节才能装配。
洗茶壶,洗茶杯,或先或后,关系不大,而且同是一个人 的活儿,因而可以合并成为:
                 
                1                  
                                    15      
                                     4
                                 

用数字表示任务,上面的图形可以写成为:
   
          1                  15
                           
                        4                              
                                                         

看来这是“大题小做”,但在工作环节太多的时候,这样做就非常必要了。
这里讲的主要是时间方面的事,但在具体生产实践中,还有其他方面的许多事。而我们利用这种方法来考虑问题,是不无裨益的。
当然,这种方法,需要通力合作,因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7、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卑之无甚高论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8、“这些道理谁都懂得”中“这些”在文段中具体指                                   
9、文段哪句话与“在近代工业的错综复杂的工艺过程中,往往就不是像泡茶喝这么简单了”这句话的意思最接近。
[答]                                                                           
10、文段图表中的①②③④和1、15、4各表示什么意思?“          ”符号又是什么意思。
[答]                                                                          
                                                                              
                                                       。
11、“这样做就非常必要了”这句话强调了                            的重要性。
12、下列几种说明方法,本文段没有使用的一项是(      )
A、列数字    B、分类别    C、举例子    D、画图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9题。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      
并不快,每年不过5米到10米。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1、本文段的中心句是                               。
2、“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中的“种”字的读音是    ,这个字还有另外一种读音是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答]肆虐:                           。
4、“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在本文段结构上的作用是                 。
5、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6、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7、请给“沙丘链”下一个定义。
[答]沙丘链是                                                                  。
8、请在文段中用横线划出说明“阵地战”危害性大的句子。
9、“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和“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这两句话中的“主要”和“常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0—15题。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会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根据近年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的厚度一般不超过十厘米。十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四十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百分之二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10、文段第1自然段共有7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1、培植防护林必须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                                                                           
                                                                              。
12、征服沙漠最重要的条件是                         。
13、本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14、这段文字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15、“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中的“主要”体现了说明文             的语言特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      
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凉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本文段两节内容的什么对象分别是                     ;                       。
2、太和殿的外观特点是                                       。
3、本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
4、本文段说明太和殿内部情况的的两个立足点分别是                、              。
5、作者详细介绍殿内各个地方,各种各样的龙的目的是                              
                                                                              。
6、本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十一
(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7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至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串编起来,叫“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书比竹简轻便,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1、本文段的说明对象分别是           、          。
2、请给下列事物下定义。
(1)“竹简和木牍”是                                                           。
(2)“策”是                                                                   。
3、本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4、这段文字中,作者写孔子读书的传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                       
                                      ;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文章的事,是为了说明
                                       。
5、“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这里所引用的典故是   
           。
6、本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
7、“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8—13题。
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做“视盘”,它的外行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象和声影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录象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象和声音还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论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卖。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打开书,书里的人和物也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有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是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侯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8、段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的书籍?
[答]                                    。
9、“视盘”一词所使用的引号的作用是              。
10、本文段介绍“缩微图书”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11、本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
12、“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一句中的“一般”二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                                                                           
                                                                              。
十二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请用“//”给文段分成三个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2、文段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                                            
           ,其中的       二字,贯穿全文,具体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3、文段从哪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答](1)            (2)             (3)              (4)              
4、“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句中的“这个目的”指的是                              
                  ,“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一句的“他们”指代            
         ,“愿望”指的是                                                。
5、“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的”,这句话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请将它改为肯定句。
[答]                                                                          。
6、“败笔”一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
(二)语文度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些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7、“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的“艺术”和“技术”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                                                                             
                                                                              。
8、“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这句话在文章内容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答]                                                     。
9、这段文字可分为两层,其间的关系是             。第二层又可分为两小层,分层的标志性词语是           ,两小层之间是              关系。                                          
10、这段文字与文章开头总写苏州园林特征的哪一句话相呼应?
[答]                                              。
11、“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了池沼与其中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
12、本文段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19题。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③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才是可取的⑤。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⑥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3、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是                                         。
14、这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
15、本文段的两个“这”所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
16、本文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17、这段文字共有6句话,请选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8、“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19、第一句中的“栽种”和“修剪”两词,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巩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题。
①语言,也就是说话,好象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②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③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④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⑤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⑥别的动物,除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⑦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
1、本文段前4句是个多重复句,其中第1句与第2句的语法关系是         ;第3句与第4句的语法关系是        ;第2句与第4句的语法关系是        。
2、说“语言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的原因是                                       
                                                                  。
3、说“语言又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的原因是                                       
                            。
4、本文段的中心句是                                                            。
5、本文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13题。
记得在小学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么两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我们看了都非常佩服。后来知道这两句话是有来历的,只是字句有些出入。又过若干年,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所以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叫“鹦鹉学舌”)。只有人们的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出发,情况一变,话也跟着变。至于猩猩,根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实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言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6、本文段的中心是                                                              。
7、本文段开头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作用是                                。
8、本文段中转引“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作者说“这两句话都有问题”。有什么问题?
[答]                                                                             
                                                                              。
9、请在原文中用横线划出说明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的原因的句子。
10、简要说明“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中“极其有限”的表达作用是               
                                           。
11、本文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
12、本文段可分为三层,请用“//”在原文中划出,并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20题。
①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②人类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诉之于听觉。③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在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④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⑤打手势或者画画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⑥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赶不上。⑦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⑧总之,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13、本文段的主要内容是                                         。
14、这段话可分三层,请指出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句  层意                                           。
第二层      句  层意                                           。
第三层      句  层意                                           。
15、本文段是按           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16、本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17、“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中的“形象”是指               ;“唯一”的表达作用是                                   ;声音的局限性是                  
              。
18、文段最后一句的语法关系是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岩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锝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锝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锝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锝很紧,甚至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锝更紧密了。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1、本文段的说明中心是                                                                  
2、文段在说明岩石遭到破坏时,由自然到      ,在写自然界对岩石的破坏时主要写了       和             的破坏,再地面和地下的        的破坏。
3、请从文段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说明岩石形成的过程。
[答]                                                                              
4、用横线划出“胶结”的具体含义。
5、本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6、本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锝多的历史痕迹.
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能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7、本文段的说明中心是                                                              
8、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岩石记录了哪些历史?
[答](1)                    (2)                              (3)                                   
9、给”化石”下一个定义.
[答]“化石”是                                                                  
                                                                                
10、文段第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11、文段结尾通过”化石”记录了地球哪些发展变化阶段?各有什么特征?
[答]                                                                                
12、本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就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至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历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锝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1、本文段说明的中心是                                                               
2、南极气候恶劣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                                                                              
3、第二段中”这样的风速”指代什么?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                                                                              
4、第三段中”这种条件”指什么条件?
[答]                                                                              
5、本文段除了运用第二段画线部分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6、本文段的结构顺序是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经过大量研究之后,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有三个关键性因素:一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变化;二是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南极大陆的存在对这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
首先,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观测结果估计,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往外延伸1100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而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6%,则整个地球就将被冰层所覆盖,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灭顶之灾.
另外,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再加上南极高原的空气稀薄而干燥,灰尘极少,所以被冰层反射来的能量很难被空气所吸收,因而白白地散射到太空中去,致使地球损失了相当一部分热能.南极冰盖覆盖了南大洋很大一部分面积,这就大大地减少了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热交换,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更加重要的是,南极冰盖季节性的胀缩又把上述的这种效应大大地放大了.我们知道,冰对来自太阳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约是水的5-16倍.而在冬天,冰盖的面积是夏天时的5倍,最大时覆盖了整个南半球面积的8%,因此,南极冰盖的存在和胀缩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之大就可想而知了,这无疑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答]                                                                           
8、南极大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                                                                             
                                                                                 
                                                                              
9、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                                                                             
                                                                                   
10、请在文段中用横线画出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的变化对人类的重要意义的语句。
11、第三段加点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12、本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18题。
不仅是大西洋,太平洋的情况恐怕也不例外,中国的气候变化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当寒流袭来的时候,你也许很容易就想到西伯利亚,如果再往北想一想呢?那自然就是北极.但是,当长江地区梅雨连绵或东北地区夏温偏低时,你可曾想到,这与南极地区的积雪量会有些什么关系?中国的气象学家经研究发现,南极地区积雪量的多少,与中国长江流域的梅雨多少及东北地区夏季温度的高低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而南极海冰的消长,则与赤道附近的海温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的变幻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北半球夏季的环流形势以及中国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温度状况,都与前期南极大陆的温度状况存在着遥相呼应的相关性。由此可见,南极对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不是以赤道为界的.
其实,南极的重要性还远非如此.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众所周知,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都为冰川所覆盖,全球95%以上的永久性冰川都储存在南极,这些冰川占全球淡水总量的72%这是多么具有诱惑力的数字啊!巨大的冰盖固然雄伟,所藏的淡水固然可观,但你可曾想到,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这其中也暗含着某种危机.因为,地球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80千米范围以内的地区.而在16个10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3个是沿海城市.因此,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将会上升60~70米,这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没,成为水下宫殿.到那时,全球的陆地面积将会大大减少,耕地面积几乎为0,工厂淹没,那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
13、本文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14、文段开头的”这一点”和下文的哪句话相呼应?
[答]                                                                                             
15、南极大陆对中国气候有那些方面的具体影响?
[答]                                                                              
                                                                                
                                                                                 
16、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作用是                                      
17、南极冰盖对人类生存暗含着怎样的危机?
[答]                                                                             
                                                                                 
18、第三段运用了多个表范围或程度的词语, 请说说它们对说明语言有什么作用?
[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03: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