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415|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2013整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册苏教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1课。本课教学通过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土壤,知道当地土壤的基本组成部分,能利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对土壤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做好简单的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和观察,达到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生命有密切关系的这一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周围的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学生又未必作过细致透彻的观察研究。本课中学生将在了解我们周围土壤的基础上,意识到土壤和生命的关系。

在选择材料时,有目的地让学生采集田野里、花圃或水塘边等生活场所的土壤,因为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要达成的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需要为学生准备的材料有:挖土壤的铲子1把、报纸若干(垫在桌上让学生放土壤)、抹布1块、清水,放大镜1个、2-3根玻璃棒或木棒。以上材料每小组一份。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

●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

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4.讨论:我们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

5.按小组分发工具。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

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

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

2.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3.注意观察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

4.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一些采回的土样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土样的成分并作简单的分类,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外观:土样里的物质看上去像什么?

颜色:土样里有哪些颜色?

闻:土样里各种物质的气味。

看:土样里都有哪些物质?还可以看看垫在下面的报纸有怎样的变化。

(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科学教材第62页)

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谈话: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教学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3 分享分享 顶1 踩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0:42:40 | 只看该作者
了解土壤

   教学资源开发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壤展览馆等。如果没有条件,就放映一段介绍有关各种土壤标本的录像。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们准备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玻璃杯(水)、玻璃棒、白纸、漏斗、塑料杯等。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三、感知土壤、分离结构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组织学生讨论它们观察到的结果,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比如有不少学生会发现土壤中有一粒一粒的的颗粒,有大有小。一般会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做出设想,设计方案。

(1)这些不一样的颗粒各是些什么?

(2)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那样我们就清楚它们各是什么了。

  4.现在如果老师提供给大家杯子、水、玻璃棒,一份土壤(根据以下教学需要,可以为每个小组提供黏土与砂土含量不一样的土壤),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分开它们吗?(小组先讨论一下)

5.学生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静置需要一段时间,可以让学生预测会有什么现象?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通常认为颗粒大的沉得快,在下面;颗粒小的沉得慢,在上面。这时,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放一段录像,看一看土壤是怎样沉降的?然后让学生描述所见到的沉降过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最后对实验材料进行观察,再对比,用眼看,用手摸,多感官去认识砂和黏土)

  6.学生将几组玻璃杯中的土壤进行比较,有的杯中上层黏土多,有的杯中下层砂土多,有的上下层差不多的情形,还有的杯中土壤颜色不一样等。

(此时,很自然地引出学生头脑中的“风暴”,能否按土壤中含砂、黏土的多少来分类?肯定学生的想法后,也告诉学生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四、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1.教师提供给学生可研究的干燥的砂、黏土的土样,让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

(检测土样的活动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材料,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通过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描述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 关于沙子你知道些什么?它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 关于黏土你知道些什么?

△ 你认为沙子和黏土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 它们为什么不同?

(4)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让他们研究沙和黏土。可以自行选择研究方法,如:轻轻摇动每一个杯子,听每一种土样发出的声音,和与之同时出现的一些现象。

(5)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对沙子和黏土的观察结果。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 外观:每一种土样看上去像什么?

△ 颜色:每一种土样是什么颜色?

△ 声音:当你在杯子里摇动时听每一种土样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

△ 气味:闻每一种土样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2.观察和水的沙子、黏土。

谈话: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他们又会有哪些发现?

活动过程:

(1)组织学生讨论,到目前为止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 当天气下雨时,泥土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 在海滩或沙盘里,湿的沙子感觉上像什么?

△ 湿的黏土感觉上像什么?你曾经用黏土制作过什么东西么?你是如何制作的?

(2)学生描述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的感觉和外形。

(3)学生比较干燥的和湿的土样,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4)让学生滚动、搓揉每一种土样,看是否能把它们制成一个球。让每一位学生把制成的球(大部分或全是黏土)放在铺在桌上的报纸上。晾干后,再次触摸这些小球,看它们是否有什么变化。说一说如果制作泥塑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土壤,为什么?

(5)学生讨论刚刚做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陈述是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

  五、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

1.谈话:如果下雨时,这两种土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一般都认为沙的保水性能差。)

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

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

(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5)不同的土壤保水性能与渗水性能的不同对植物的影响。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情况,交流想法。

(6)讨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认识它们的特点,让学生深切研究事物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且要能灵活地从多角度地去研究,结论才能更全面。

六、学以致用,加以拓展

1.(提供一堆家乡土)活动:学生要用自己的方法来确定混合物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然后判断出神秘混合物的种类。

(这不仅仅是运用,更是探究。在探究之前,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了解的家乡的土壤,然后根据制定出的计划进行研究,教材中的方法是一些最常规的,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更多的方法研究土壤.通过学生充分地预测、假设,猜想土壤中可能什么成分比较多,然后根据猜想,进行验证得出自己的结论——判断出自己家乡土壤的种类。)

  2.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它们的研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讨论:

△ 家乡的土壤中什么成分比较多?

△ 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这种成分?

△ 你认为家乡土壤里还有其它什么成分?

3.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作物。

  活动过程:

(1)自己的资料和经验开一个信息发布会,交流讨论土壤里生长了哪些植物?

(2)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或作品及调查结果贴在“土壤研究结果”大白纸。

(3)尝试选择土壤种类,种植一些植物。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0:42:54 | 只看该作者
肥沃的土壤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3课。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以“解放孩子”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多看一看——发现问题;“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多想一想——讨论猜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多做一做——实验验证;“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多说一说——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里,教师都以灵活的、综合的策略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创,使课堂教学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带领学生体验探索土壤的整个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从问题出发——观察研究过程——解决问题;

●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使学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

(一)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1.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2.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二)室内活动。

1.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

(1)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

(2)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教师分发其他地区的土层标本)

(4)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你又发现了什么?

(5)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6)学生讨论、交流。

2.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2)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

△ 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 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

△ 学生读一读课本第11页左下角的一段话。

(3)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

(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5)讲述:其实,在土壤中还有一些动物,对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6)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的小资料。

3.做肥料袋。

(1)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2)讨论如何设计实验。(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启发对比实验的做法)

(3)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

△ 同桌为一对比小组,依据讨论结果做肥料袋。

△ 教师巡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

(5)教师提示:

△ 把塑料袋的口封好。

△ 填好标签。

△ 本实验需要5个星期的观察,每周观察一次,记录观察结果。每次观察时,要上下翻动土壤。

△ 填好比较表。

△ 实验结束后,把蚯蚓放回到它的生活环境中去。

三、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

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0:43:08 | 只看该作者
土壤的保护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4课。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土壤的组成物质和土壤的种类,知道土壤是许多生物的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什么危害,并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土壤的伟大,产生对土壤的感激之情,并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使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

本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的一个交流与运用。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土壤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所遭受的人为破坏,以便在课堂上展开充分地交流,所以在课前给学生几周时间作些准备工作,让他们围绕“土壤为我们做了什么”和“我们对土壤做了什么”这两个主题展开调查了解和实验。可以是上图书馆和上网查资料,也可以是走上社会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可以是独立完成这项任务,也可以是和同学、父母、老师合作完成;可以是用文字记录下调查结果,也可以用摄像机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学生的这一调查过程必将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的感慨,引起学生的反思。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感受土壤问题的严峻性,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中是否也有破坏土壤的现象,并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能为土壤做些什么?让学生将“保护土壤”从一句口号转变为自己真实的行为,从关心身边的植物、身边的土地开始,从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开始,共同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就顺利成章地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将自己所了解到的,观察到的或者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落实到实处。这样的课堂气氛民主,讨论热烈,学生真正成了主人,他们不仅经历了调查探究的过程,并在交流中获得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教师不再是照本宣读教材,执行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驾驭课堂,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讨论交流,成功地充当了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的角色,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土壤,保护耕地;

●能够将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知道人类破坏土壤的危害;

●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感激土壤;

●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

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3.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

4.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5.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

1.提问:土壤为我们做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2.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及实验,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图片加以讲解或进行对比实验。

4.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

5.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6.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其实我们已经品尝到了人类一手酿造的苦果。还记得1998年的长江全流域的洪水,1999年席卷半个中国的沙尘暴,以及日益逼近北京城的沙漠……这些都给我们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

3.组织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

   《爱土壤妈妈》

小草儿可爱,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呵护;

绿枝儿美丽,是因为有土壤妈妈的滋养;

小鸟儿快乐,是因为她有茂密森林的保护;

我们快乐,是因为有小草、森林和小鸟……

朋友们,请一起来爱护土壤吧,

让生长在上面的小草、森林……更加的健康,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

5.谈话: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到环境的行列中来。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0:43:4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   植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科学知识

1、   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   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   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部分及其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   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   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   学生回答。

4、   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   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6、   各小组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进行简单小结。如可以做食物、做药材、做纺织材料……)

7、   提问:听了各小组的汇报,你感到了什么?假如没有植物,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

8、   同学们抒发感想。

讲述:是呀,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太大、太多了,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我们需要植物、热爱植物。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   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   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   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4、   讲述:其他植物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请各小组结合自己带来的植物,讨论我们吃的是它们的哪一部分?

5、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让学生了解有些植物我们只吃它的某一部分,有些植物我们要吃它的多个部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相应食用的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   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   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3、   展示自己画的植物图,进行介绍。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0:44:30 | 只看该作者
2、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   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科学知识

1、   认识果实和种子

2、   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   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   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   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   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3、   小组实验、交流。

4、   分组汇报。(猕猴桃、香蕉的种子都退化了,变的很小,很难察觉。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需提醒。)

讲述:同学们发现植物的种子一般长在果实里,果实就是种子的家。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   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   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3、   小组讨论、交流,试着填写活动记录表格。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   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4、   究竟同学们想的对不对,下面我们就来解剖种子。谁来说说解剖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呢?

5、   教师示范解剖种子。强调:用镊子剥开种皮时要轻,不要伤到里面幼嫩的部分,然后从蚕豆开口的那一边小心的掰开。

6、   学生解剖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并画下来。

7、   说说你看到种子里面有什么?

8、   学生再用花生的种子进行实验,要求按照预测——画图——解剖——观察——画图——表达的过程。

让学生比较每组前后两组的记录图,有什么不同?说明观察有什么作用?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   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   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   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   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3、   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通过实验解决的问题吗?

4、   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问题。

5、   各小组汇报,选择一个研究问题。

6、   小组讨论:怎么去研究这个问题?

7、   小组汇报,确定研究方案。

8、课后进行实验。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0:44:57 | 只看该作者
2、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   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科学知识

1、   认识果实和种子

2、   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   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   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   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   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3、   小组实验、交流。

4、   分组汇报。(猕猴桃、香蕉的种子都退化了,变的很小,很难察觉。如学生说不出来,教师需提醒。)

讲述:同学们发现植物的种子一般长在果实里,果实就是种子的家。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   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   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3、   小组讨论、交流,试着填写活动记录表格。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   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4、   究竟同学们想的对不对,下面我们就来解剖种子。谁来说说解剖时我们要注意哪些呢?

5、   教师示范解剖种子。强调:用镊子剥开种皮时要轻,不要伤到里面幼嫩的部分,然后从蚕豆开口的那一边小心的掰开。

6、   学生解剖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并画下来。

7、   说说你看到种子里面有什么?

8、   学生再用花生的种子进行实验,要求按照预测——画图——解剖——观察——画图——表达的过程。

让学生比较每组前后两组的记录图,有什么不同?说明观察有什么作用?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   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   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   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   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3、   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通过实验解决的问题吗?

4、   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问题。

5、   各小组汇报,选择一个研究问题。

6、   小组讨论:怎么去研究这个问题?

7、   小组汇报,确定研究方案。

8、课后进行实验。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6 09: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