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新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全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00:43:10 | 只看该作者

一、看一看
三角形的
重要线段        意义        图形        表示法
三角形
的高线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1.AD是△ABC的BC上的高线.
2.AD⊥BC于D.
3.∠ADB=∠ADC=90°.
三角形
的中线        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的
线段                 1.AE是△ABC的BC上的中线.
2.BE=EC= BC.

三角形的
角平分线        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1.AM是△ABC的∠BAC的平分线.
2.∠1=∠2= ∠BAC.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5--66的课文.
2.仔细观察投影表中的内容,并回答下面问题.
(1)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垂线有何区别和联系?三角形的高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而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这条垂线是直线.
(2)什么叫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两点的线段与过两点的直线有何区别和联系?
三角形的中线是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而过两点的直线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代表的是线段,另一个却是直线.
(3)什么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平分线有何区别和联系?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而角平分线指的是一条射线.
3.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代表线段还是代表射线或直线?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都代表线段,这些线段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上.
二、做一做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三角形,并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高.(如果他们所画的是锐角三角形,接着提出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哪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那里?)观察这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位置有何关系?
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三条高交点在直角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线交点在直角三角形顶点,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三角形,并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中线.(如果他们所画的是锐角三角形,接着让他们画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看看这些三角形的中线在哪里)?观察这三条中线的位置有何关系?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它们交于一点,这个交点在三角形内.
3.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这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角平分线,观察这三条角平分线的位置有何关系?
无论是锐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它们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并且交于一点.
三、议一议:通过以上观察和操作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并加以总结且与同伴交流.
四、练习
1.课本P66,练习1.2.
2.画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五、作业:P69习题7.1 3.4.
7.1.3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实地操作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重点: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产、生活是实际应用
难点:准确使用三角形稳定性与生产生活之中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想一想
课本P67投影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00:43:15 | 只看该作者

二、做一做
1、用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2、用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3、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三、议一议:从上面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
三角形木架形状不会改变,四边形木架形状会改变,这就是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四、三角形稳定性应用举例、四边形没有稳定性的应用举例
      
五、练一练 课本P68练习
六、作业:课本P69――5,9
7.2.1三角形的内角
教学目标:1经历实验活动的过程,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用平行线的性质推出这一定理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做一做
1在所准备的三角形硬纸片上标出三个内角的编码
2让学生动手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 的度数,可得到

3剪下 ,按图(2)拼在一起,从而还可得到
     
4把 和 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用量角器量一量 的度数,会得到什么结果。
二、想一想
如果我们不用剪、拼办法,可不可以用推理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上面的结论的正确性呢?
已知 ,说明 ,你有几种方法?结合图(1)、图(2)、图(3)
能不能用图(4)也可以说明这个结论成立
         
二、        例题 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 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 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 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 是多少度?
练习:课本P74,练习1,2
作业:P76  1,2,3,4,5
7.2.2三角形的外角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两条性质
2利用学过的定理论证这些性质 3能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1)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2)三角形外角和定理
难点: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及定理的论证过程
一、        想一想: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二、        做一做
把 的一边AB延长到D,得 ,它不是三角形的内角,
那它是三角形的什么角?
它是三角形的外角。
定义: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想一想:三角形的外角有几个?  每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但这两个是对顶角
三、        议一议
与 的内角有什么关系?
(1) (2) ,
再画三角形ABC的外角试一试,还会得到这个性质吗?
同学用几何语言叙述这个性质: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你能用学过的定理说明这些定理的成立吗?
已知: 是 的外角
说明:
(1)
(2) ,
结合图形给予说明
练一练:课本P75,练习
作业:课本P76  6,7,8,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00:43:19 | 只看该作者

7.3.1多边形
教学目标1.了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2.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重点:(1)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2)区别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难点:多边形定义的准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图形见课本P79图7.3一l.

你能从投影里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上面三图中让同学边看、边议.
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老师给以总结,这些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何特性?
(1)它们在同一平面内.(2)它们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
这些图形中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那么什么叫做多边形呢?
提问:三角形的定义.你能仿照三角形的定义给多边形定义吗?
1.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n边形.(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2.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3.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让学生画出五边形的所有对角线.
4.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图形见课本P80.7.3—6.

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B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今后我们在习题、练习中提到的多边形都是凸多边形.
5.正多边形:由正方形的特征出发,得出正多边形的概念.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二、课堂练习:课本P81练习1.2.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相关概念.
四、课后作业:课本P83第1题.
7.3.2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
2.能通过不同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并会应用它们进行有关计算.
重点:(1)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2)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
难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探究
1.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我们还知道,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等于90°,那么它的内角和为360°,同样长方形的内角和也是360°.
3.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其内角和为360°,那么一般的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呢?
画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四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与同伴交流你的结果.
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同学们进行量一量,算一算及交流后老师加以归纳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的感性认识,是否成为定理要进行推导.
二、思考几个问题
1.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2.从五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那么这五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
3.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综上所述,你能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
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一2)•180°.
想一想:要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必需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来完成,就是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除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外,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你会用新的分法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由同学动手并推导在与同伴交流后,教师归纳
三、例题
例1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
例2如图,在六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六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如果把六边形横成n边形.(n为不小于3的正整数)
同样也可以得到其外角和等于360°.即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所以我们说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它的边数无关.
对此,我们也可以象以下这种,理解为什么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如下图,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A出发,沿多边形各边走过各顶点,再回到A点,然后转向出发时的方向,在行程中所转的各个角的和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和,由于走了一周,所得的各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周角,所以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四、课堂练习 课本P83练习1、2、3题P84第2、3题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六、课后作业  课本P85第4、5、6题.
7.4课题学习:镶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00:43:23 | 只看该作者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正多边形无缝隙、不重叠地覆盖平面。
2.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探索和解决镶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获得各种体验。
二、教学活动的建议
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心得学习方式,它不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而是学生自己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去探索研究生活中有趣而富有挑战问题的活动过程。
建议本节教学活动采用以下形式:
(1)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2)学生自己设计制订活动方案;
(3)操作实践;
(4)回顾和总结。
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指点和帮助。引导学生对探究性活动进行反思,不仅关注学生是否能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探究、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
三、关于镶嵌
1.镶嵌,作为数学学习的一项探究性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如果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那么用正方形的地砖铺地,就是“正方形”这种几何图形可以无缝隙、不重叠地拼合。
(2)“几何“中研究图形性质时,也常常要把图形拼合。比如,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合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或一个矩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又如,六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合成一个正六边形,四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合成一个较大的等边三角形等。
2.各种平面图形能作“平面镶嵌”的必备条件,是图形拼合后同一个顶点的若干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1)用同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只要正多边形内角的度数整除360°,这种正多边形就能作平面镶嵌。比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能作平面镶嵌,而正五边形、正七边形、正八边形、正九边形、……的内角的度数都不能整除360°,所以这些正多边形都不能镶嵌。
(2)用两种或三种正多边形镶嵌,详见87~88页内容。
(3)用一种任意的凸多边形镶嵌。
从正多边形镶嵌中可以知道:只要研究任意的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能否作平面镶嵌,而不必考虑其他多边形能否镶嵌(这是因为:假如这类多边形能作镶嵌,那么这类正多边形必能作镶嵌,这与上面研究的结论矛盾)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
教学重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
教学过程: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思考: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x+y=22
             2x+y=40      表示.
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x+y=22
               2x+y=40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探究:
满足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x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00:43:27 | 只看该作者
                                               
上表中哪对x、y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1 (1)方程(a+2)x+(b-1)y=3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b的取值范围.
(2)方程x∣a∣–1+(a-2)y=2是二元一次方程,试求a的值.
例2  若方程x2m–1+5y3n–2=7是二元一次方程.求m、n的值
例3  已知下列三对值:
       x=-6      x=10        x=10
       y=-9      y=-6       y=-1
(1)        哪几对数值使方程 x-y=6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2)        哪几对数值是方程组          的解?

例4  求二元一次方程3x+2y=19的正整数解.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94页练习
作业布置:教科书第95页3、4、5题
8.2 消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3.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重点: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探索如何用代入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在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设出两个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
三、讲授新课
1、那么怎样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呢?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
2、提出问题:从上面的学习中体会到代入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主要步骤有哪些呢?
归纳:基本思路: “消元”——把“二元”变为“一元”。
主要步骤是:将其中的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现出来,并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3、把下列方程写成用含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
(1)2x-y=3 (2)3x+y-1=0  (3)5x-3y = x + y (4)-4x+y = -2
4、例题分析:例1 例2
5、课堂练习:教科书P98 第2题
四、课堂小结
问题1、解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问题2、解方程组的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布置:教科书P99第3、4题   P103 第1、2题
8.2 消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的“消元思想”,“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甲、乙、丙三位同学是好朋友,平时互相帮助。甲借给乙10元钱,乙借给丙8元钱,丙又给甲12元钱,如果允许转帐,最后甲、乙、丙三同学最终谁欠谁的钱,欠多少?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高问题,引发讨论
我们知道,对于方程组 ,        可以用代入消元法求解。
这个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y的系数有什么关系?利用这种关系你能发现新的消元方法吗?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1.问题的解决
上面的两个方程中未知数y的系数相同,②-①可消去未知数y,得(2x+y)-(x+y)=40-22即x=18,把x=18代入①得y=4。另外,由①-②也能消去未知数y,得(x+y)-(2x+y)=22-40即-x=-18,x=18,把x=18代入①得y=4.
2.想一想:联系上面的解法,想一想应怎样解方程组
分析:这两个方程中未知数y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因此由①+②可消去未知数y,从而求出未知数x的值。
解:由①+②得19x=11.6x=
把x= 代入①得y=- ∴这个方程组的解为
3.加减消元法的概念
从上面两个方程组的解法可以发现,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两边分别进行相加减,就可以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00:43:31 | 只看该作者

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4.例题讲解
用加减法解方程组
分析:这两个方程中没有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同,直接加减两个方程不能消元,试一试,能否对方程变形,使得两个方程中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同。
议一议:本题如果用加减法消去x应如何解?解得结果与上面一样吗?
5.做一做
解方程组
分析:本题不能直接运用加减法求解,要进行化简整理后再求解。
6.想一想
(1)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师生共析:
(1)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仍然是“消元”.
(2)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在所解的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如果某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可以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消去这个未知数;如果未知数的系数相等,可以直接把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减,消去这个未知数.
第二步:如果方程组中不存在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那么应选出一组系数(选最小公倍数较小的一组系数),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系数是另一个系数的整数倍,该系数即为最小公倍数),然后将原方程组变形,使新方程组的这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都等于原系数的最小公倍数),再加减消元.
第三步:对于较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应先化简(去分母,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通常要把每个方程整理成含未知数的项在方程的左边,常数项在方程的右边的形式,再作如上加减消元的考虑.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另一解法──加减法.通过把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进行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为“一元”.
作业:P98练习
8.2 消元(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七年级(3)班在上体育课时,进行投篮比赛,体育老师做好记录,并统计了在规定时间内投进n个球的人数分布情况,体育委员在看统计表时,不慎将墨水沾到表格上(如下表).
进球数n        0        1        2        3        4        5
投进球的人数        1        2        7        ●        ●        2
同时,已知进球3个和3个以上的人平均每人投进3.5个球;进球4个和4个以下的人平均每人投进2.5个球,你能把表格中投进3个球和投进4个球对应的人数补上吗?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指出问题,引发讨论
你能不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帮助体育委员把表格中的两个数字补上呢?
(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1.例题讲解(见P101)
分析:如果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x公顷和y公顷,那么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______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_______公顷.
解:设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x公顷和y公顷.根据两种工作方式中的相等关系,得方程组
去括号,得
②-①,得11x=4.4
解这个方程,得x=0.4
把x=0.4代入①,得y=0.2
这个方程组的解是
答: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0.4公顷和0.2公顷.
2.上面解方程组的过程可以用下面的框图表示:

3.练一练102练习第2、3题.
(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这节课我们经历和体验了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解方程组的技能.
布置作业 P103  6、7、9题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2.通过应用题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重点:能根据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难点:正确发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00:43:37 | 只看该作者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并答
新课:
看一看   课本105页探究1
问题:
1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
2题中等量关系有哪些?
3如何解这个应用题?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1)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675kg
(2)(30+12只母牛和(15+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940
练一练:
1、某所中学现在有学生4200人,计划一年后初中在样生增加8%,高中在校生增加11%,这样全校学生将增加10%,这所学校现在的初中在校生和高中在校生人数各是多少人?
2、有大小两辆货车,两辆大车与3辆小车一次可以支货15。50吨,5辆大车与6辆小车一次可以支货35吨,求3辆大车与5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多少吨?
3、某工厂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人数的 少30人,如果从第二车间调出10人到第一车间,则第一车间的人数是第二车间的 ,问这两车间原有多少人?
4、某运输队送一批货物,计划20天完成,实际每天多运送5吨,结果不但提前2天完成任务并多运了10吨,求这批货物有多少吨?原计划每天运输多少吨?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二)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方
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划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让学生实践与探索,运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配套与设计的应用题
难点:寻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看一看:课本106页探究2
问题:1“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是1:1.5”是什么意思?
2、“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比为3:4”是什么意思?
3、本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提示:若甲种作物单位产量是a,那么乙种作物单位产量是多少?
   
思考:这块地还可以怎样分?
练一练
一、某农场300名职工耕种51公顷土地,计划种植水稻、棉花、和蔬菜,已知种植植物每公顷所需的劳动力人数及投入的设备奖金如下表:
农作物品种        每公顷需劳动力        每公顷需投入奖金
水稻        4人        1万元
棉花        8人        1万元
蔬菜        5人        2万元
已知该农场计划在设备投入67万元,应该怎样安排这三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才能使所有职工都有工作,而且投入的资金正好够用?
问题:题中有几个已知量?题中求什么?分别安排多少公顷种水稻、棉花、和蔬菜?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三)
教材106页:探究3:如图,长青化工厂与A、B两地有公路、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地购买一批每吨1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000元的产品运到B地。公路运价为1.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为1.2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000元,铁路运费97200元。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1: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