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9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下册教材编排的主要考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语室



一、加强选文的文学性,选文更多考虑名家名篇



选编课文的标准



? 文质兼美,这也是人教版历来各套教材选文一以贯之的标准。



?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汉语表达比较纯正。



? 语言文字上有可以抓住的“点”,能给学生提示一些读写方法。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积累能够很快地加以运用。



? 在题材和体裁上都注意拓宽,更重视文学味。



具体到六年级下册来说,我们在选文时选择了很多中外名家的作品——



朱自清、林清玄、丰子恺、老舍、何其芳、安徒生、契诃夫、马克·吐温、笛福、梁衡



同时,不少课文“文学味儿”很浓——



《匆匆》《灯光》《卖火柴的小女孩》《跨越百年的美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2-9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2.读训练点的呈现方式/明线、暗线,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导语部分的第二自然段。



(2)课后思考练习题。



(3)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栏目设置。



(第一、三部分可以列为明线的形式编排;第二部分可以列为暗线的形式编排)



3.训练目标的层次性和渐进性/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地训练。



例证1:“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段阅读教学目标/这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训练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材将这一训练点明确编排在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原因有二: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中年级提出这一阅读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差距,教材在中年级侧重训练“体会文章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在高年级一些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这一要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1;第二单元P20;第七单元P114;第八单元P135,这为明确提出训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了一些铺垫。而这一训练目标的落实又充分体现在六年级教材中。如六上第二单元P17;第三单元P38;第七单元P113;第八单元P136/六下第三单元P45;第四单元P66。



三、与初中语文教材的过渡与衔接 /最直接的、视觉上的衔接:教科书开本、字号、字体



小学与中学教材的衔接应该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指的是义务教育



阶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异”指的是各学段教材的梯度与衔接。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清楚地抓住教材“同”与“异”的链条,才能将教材的衔接变为教学的衔接。



人教版教材在编写上力求全面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注意整合语文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人文体系,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的教材编写力求在编排理念、呈现方式、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相承。



5~6年级的前三册教材主要由7个专题、1个综合性学习和一组选读课文组成,六年级下册则由6个专题、“课外古诗词背诵”和一组“综合复习”组成;每个专题之中,由4~5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构成,每组课文包括2~3篇精读课文和3~2篇略读课文。



7~8年级的四册教材主要由6个专题、“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及“附录”组成。每个单元由“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构成,每个专题一般有5篇课文,其中精读2~3篇,略读3~2篇。



因此,从编排体例上来看,这两个学段比较相似。第三学段的各册,均按照由



低到高的顺序慢慢向第四学段的体例过渡。除了体例上的衔接之外,教材内容方面的衔接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专题的设置、读写点的安排,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集中体现,特别彰显了教材编排理念和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衔接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籍此在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带领学生完成由小学到初中、由知识到能力的过渡与迁移,使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学整体性更明确、阶段性更突出、连续性更明显,形成螺旋式上升。



六年级下学期和初一的第一学期是中小学衔接的关键点,这里就以这两个学期



的教材为例,对教材内容的衔接进行一次纵向梳理。



1.专题设置,贯通一致。



⑴ 专题设置的内涵前后贯通。



六年级下册导语提示的专题主要内容:



一、 平凡的小事,可以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体会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



获得人生启示的。



二、不同的民族,有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



四、阅读外国经典名篇名著,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



五、感受科学家们伟大成就背后所透出的科学精神。



七年级上册导语提示的专题主要内容:



一、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二、说不尽的人生话题,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



三、展现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四、丰富多彩的科学内容,可以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求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



五、真挚而美好的亲情,动人心弦,引人共鸣。



六、一组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作品,令人惊叹,引人遐思。



人教版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始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身的美好品质。回顾低年级和中年级的专题,有很多是关于孝顺、友情、谦虚、助人、合作、热情、科学、勤学、进取、环保的内容。到了小学高年级,专题内容继续关注学生人文品质的培养,如,感悟生活、体验民俗、缅怀先烈、了解多元文化、体会科学精神等;进入初中,教材仍然十分重视人文内涵的渗透,如,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探索科学、感受亲情、激发想象等。可以看出,从小学到初中教材,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人文品质,这是中小学教材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前文所指的“同”。



⑵ 读写训练点的设置体现梯度与衔接。/这部分内容由于时间短,可以不展开说,例举形式简明扼要



六年级下册的读写训练点的安排:



一、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三、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还可以再找一些外国名著读一读。



五、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还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可以在课外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



七年级上册的读写训练点的安排:



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二、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三、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



四、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五、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六、激活自己的想象力,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比较长的文章,可以先默读、再朗读。默读便于快速了解它的主要内容。朗读,要注意语气,并注意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要调动创新思维,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里体现了前文所指的“同中有异”的“异”,不过这个“异”并非迥然不同,而是一种渐次上升的“异”。从以上列举的读写训练点可以看出,从小学到中学,读写能力的训练是紧密连接的,同时也体现出梯度和层次。



例举:在流利朗读和有了一定默读速度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训练点都是在前一个层次的基础上循环往复、逐渐上升地训练学生的。六年级下册教材训练点的安排特别体现了过渡与衔接的特点:在完成本年段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初步上探,让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并渗透了文学欣赏的意识。籍此可以有层次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积累语言、概括内容、理清层次、向写迁移。



2.课文选编,注重衔接。



⑴ 名著导读与鉴赏,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视野,训练浏览。



六年级下册的第四个专题“外国名篇名著”,与以往所以专题的设计都不同。它不仅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理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个专题中,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读梗概,大致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片段的品读与赏析。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读长篇作品的方法,并且渗透了文学欣赏的意识。



七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中,则安排了三部作品:《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这里的编排,除了整体介绍和精彩片段外,又多了“阅读建议”“片段点评”和“探究思考”的板块。可以看出,六年级下册“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学习为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的学习初步奠定了基础,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读整部作品的方法,升入初中后,学习到这部分内容时,应该不会感到过于陌生。



⑵ 文体多样,六年级下册让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



在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三学段文体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阅读诗歌”和“阅读说明性文章”。与此相照应,第三学段的教材选遍了大量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说明文和诗歌,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魅力。特别是五年级上册,专门安排了说明文单元,为学生呈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在六年级上册,安排了以诗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让学生接触了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诗歌。



对于第四学段的文体阅读,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基础上,增加了“阅读科技作品”和“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的要求。如果能够在第三学段后期就让学生初步接触此类作品,那么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就会适应得比较快,过渡得比较自然。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教材的第五个专题为“科学精神”,安排了4篇科技作品,让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在教材中,还安排了两篇议论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和《为人民服务》。前者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议论文,开篇提出论点,之后用三个论据加以证明。在教学中,虽然不会提到“论点”“论据”这样的术语,但是让学生领会到这样的文章是用具体事实来说明道理的,也可以使学生对议论文有一些初步的感受。



3.体现弹性,留有空间。



⑴ 略读课文的安排。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由此可见,精读与略读都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精读是基础,略读是运用,二者同样重要。



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随着年级的升高,略读课文的比重也逐渐加大。从四年级到六年级,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篇幅基本持平,到了六年级下册,略读课文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精读课文(六年级下册安排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从编排意图来讲,安排略读课文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并在读中掌握略读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上习得的方法自主学习略读课文,并逐步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



课标中对于不同年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逐渐加大的,第三学段是100万字,第四学段达到了260万字。教材中略读课文的大量安排,可以使学生尽早在阅读实践中掌握略读方法,并把这些方法运用到更广泛的阅读实践中去,更快、更好地阅读更多的作品。



⑵ 课后阅读链接的安排。



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开始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阅读链接”,内容是与本课主题相关的作品片段,以丰富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拓展相关的阅读内容,增加课堂容量。而六年级下册“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作用与前几册相比,又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则成为可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更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



如,在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后面,链接了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而这个阅读链接同时也是课后第四题——“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么,再简单写下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把链接内容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又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对学生综合运用小学阶段获得的语文能力提出了要求。



又如,课文《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断、斯妤(yu)的《除夕》片段,这也是课后思考题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将这两个片段同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发。这里就渗透了的对比阅读的理念,学生通过对比,会发现在不同作者笔下,无论是节日的特点、人物的感受,还是表达的方法,都有不同之处。虽然之前,在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中,学生初步接触了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文章和不同作家写的同题文章,但是那时的对比是基于一篇篇课文,而六年级下册的对比阅读,是在同一篇课文之内进行的,使得一课的容量更大,对比的角度也更多、更细。再看七年级的教材,我们会发现,六年级下册“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作用与初中教材的编排是一致的。



⑶ 古诗词背诵的安排。



六年级下册的古诗词学习安排与小学阶段的各册不同,它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之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共10首“古诗词背诵”,包括8首古诗和两首词。它是为了体现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而设计的,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利用自己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能力来独立学习。因此,这组古诗词,不要求教师像以前教学古诗那样,占用教学时间来详细讲解,而是留给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大体了解诗(词)意和读读背背上。



初中教材对于古诗词的安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放在相应的专题之内,一种是集中一组放在教材后面,并且在标题上明确是“课外古诗词背诵”,供学生在课外读背。从形式和作用上看,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的编排理念已经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和衔接的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0: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