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8:35:19 | 只看该作者

第    8   课时:
[教学内容]  歌手大赛(第 1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试一试
第1题:要注意提醒学生把得数末尾的0去掉。
第2题:在列竖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0,计算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四、练一练:
第2题: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所有的学生不必提出统一要求,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多一些,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少一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第3题: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什么原因,并进行改正。
第4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估算的作用。
作业:第 20页 1、2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8:35:23 | 只看该作者

   第   9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8:35:27 | 只看该作者


第   10  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1题:
计算时可以以“亿平方千米”为单位。
第3题
先引导学生观察前六排的规律,依此类推,第七排的数是:0.1  0.6  1.5  2.0  0.6  0.1;第八排的数是:0.1  0.7  2.1  3.5  3.5   2.1  0.7  0.1
第4题:
在比较车身高和车身长时,可以让学生求出高多少或长多少。在解答第(2)题时,由于两辆车的前灯道前轮都是0.72米,可以不计算他,只要把后两个数相加的和进行比较即可。
作业:自主互动练习




第   11  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6题:
在解答每一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进行实际计算。
答案:(1)10.35元;  (2 )  5.35元 (3)买一个铅笔盒和一个书包,需要48.20元,付了50元,应找回1.8元,因此不对
第7题:
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想问题,虽然身高和凳子的高合起来没有衣架高,但还要考虑到臂长。
作业:自主互动练习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8:35:3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单元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
2、 通过对三角形的分类,认识并能识别哪些图形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要和等边三角形。
3、 通过直观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4、 通过四变形的分类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三角形的分类,认识并能识别哪些图形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要和等边三角形。
2、通过直观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教学课时:10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一些图形的特征。
         2、对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一些图形的特征。对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老师这准备了几根小棒,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边?
二、总结。
1、现在再试着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再把它旋转。  这幅图上还有许多数学图形呢?从图上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能大概地画出你找到的图形吗?试试看。
2、 把你找到的图形进行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可以根据边来分,看,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再分类吗?你认为这里什么图形很特殊?
3、 在第21页的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4、 第21页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你觉得哪个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
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应该怎么画?试试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8:35:35 | 只看该作者


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第26页)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硬纸条和图钉。
[教学过程]
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沿两个对角一拉,就变形了,他具有不稳定性。把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对拉,图形不改变形状,他具有稳定性。
二、生活中的运用
第2题:这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3题: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解释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三、练一练:
    第1题:通过“只剪一刀”的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亲自剪一刀,再说说是怎样剪的。
第2题:第(1)题,让学生实际拼一拼,找出更多的拼法。第(2)题,可以让学生画直线进行分割,除右边一个图形外,其它都可看成是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成的。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分类(第27-29页)
[教学目标]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剪下附页1中的图3。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
1、小组活动;把附页1中的图3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2、汇报: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可以按角来分,可以按边来分。
二、按角分类:
1、观察第一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观察第二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归纳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三、按边分类:
1、观察这类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2、引导学生发现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四、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辨认各种三角形。
  第2题:通过“猜三角形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看到一个锐角,不能决定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

  第4题:根据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活动,学生得到启发,把梯形进行分类。
五、实践活动:
第1题: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第2题:用长方形纸,怎样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让学生自己动手剪。
第3题:当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就会推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第4题:用正方形的纸,剪成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                      按边分类:
教学反思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8:35:46 | 只看该作者


第    4  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教材第30页创设的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
1、提出问题:怎样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大多数学生会想到测量角度。
2、小组活动: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记录在第30页的表格中。
3、汇报测量结果和得到的结论。
   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都接近180º。
4、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正好等于180º呢?
   小组活动探索方法。
5、得出结论。
三、试一试: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运用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º,求出第3个角的度数。
四、练一练
   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º,判断题中的三个三角形说的对吗?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结论:



第    5  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难点 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研究方法,感受数学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 一、创设问题情境
大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我们来做一回裁判。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分小组测量,比较。寻找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填在书上。
2、你发现了什么?
3、那如果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应该很接近平角了?
这是三角形的一个很隐秘的特征,你记得了吗?
四、总结与拓展。
这节课你了解到了什么?
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只知道其中一个底角是50°,你能知道其它两个角的大小吗?
三、巩固与应用
1、那如果知道三角形三个角中的两个角,就应该可以知道另一个角的大小了。第31页试一试。
2、第32页练一练1。
3、第2题。
4、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8:35:48 | 只看该作者
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邮局到杏云村那条路最近?你是怎样想的?
  生:走路线a最近。因为……
  师:在生活中人们都愿意走近路。在这幅图中,邮局、清泉村和杏云村所在的位置,正好组成一个三角形,从图中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同学们都认为路线a最近,路线b加上路线c一定比路线a远。那么,是不是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比第三边大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活动:在填一填中画几个三角形,量出它们的边长,再比一比,填入表格中。书上有一个范例,可先讨论一下,再做。
2、汇报: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一练:第1题:判断每一竖行三条线段能否摆成三角形。
        第2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教学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6 07: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