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2-8 10:04:00
|
只看该作者
6、 “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
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爱莲说(周敦颐)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到。 遂:于是。 至:
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四、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五、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六、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马说(韩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 材: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
9、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曹刿论战《左传》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
1、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攻打
2、肉食者鄙。3、又何间焉? 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间:参与
4、小惠未 , :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指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虽:即使。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9、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振作。再:第二次。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估计。伏:埋伏。
二、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恩小惠,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
3、夫战,勇气也。 作战,靠的是勇气。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云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6、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
7、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论 语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时常地)习(温习,复习)
说(通“悦”,愉快)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志同道合的人)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发火,怨恨)君子(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 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6. 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有害,危险)
9. 由,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1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这 )知(通“智”,聪明)
1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贤人)齐(相同,一样)
1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兼词,“于此”,在这中间)
13.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优点,长处)
14.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弘毅(刚强,勇毅)
15.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以为(把……当作 )重(重大)
16.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已(停止)
17.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凋谢)
18. 其恕乎! 其(大概,也许)
1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要)施(施加)
二、翻译句子 译文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5.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三、回答下列问题。
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话包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见出真正的君子。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
2. 你对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诲有没有不同意见? 若从谦虚谨慎的角度谈,这句话应予以肯定;若从提倡敢说敢为的精神方面讲,这句话是不可取的。
3. “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旧知识这一问题,两则语录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 不同,前者强调“时习”;后者强调“知新”,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4.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第八则中曾子说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人们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5.本文有哪些成语? 温故知新 不亦乐乎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
陋室铭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
1. 有龙则灵。 灵(灵异)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惟(只是) 德馨(品德高尚)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人)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 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6.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二、翻译句子 译文
1.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往来的是渊博的学者,没有浅薄的人。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3.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人格化的景物,形象地写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3. 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 文章主旨是什么? 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5.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
注:整理人 丰都县兴义中学 陈良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