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
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重点:①朗读训练。
②体味诗歌的内涵,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语言,理解诗中词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经典回顾。
2、作者介绍。
二、解题。
1、题目。
2、背景。
安史之乱时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三.诗歌朗读
1、范读(多媒体配乐朗读)。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3、个别朗读。
4、朗读指导
(1)节拍正确,不读破句: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
(2)韵脚要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3)语调和停顿: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
(4)重音要合理:如卷、飞、洒 、挂 、飘、转、沉——这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出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
四、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并尝试给每一小节加一个小标题。
3、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五、合作探究:
读了这首诗歌,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好,好在哪里,找出来赏析一下。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
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喜欢的原因,边赏析边读。
1、 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如:
(1)、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2)、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 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如:
(1)、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2)、“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3、朗读体会语言的美。
如: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其中: “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
六、延伸
像这首诗一样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还有很多,请看大屏幕。(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学生齐读)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七、练习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罥 怒号 三重茅 长林梢
塘坳 布衾 大 庇 突兀
2、描绘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状的诗句是:
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兼济苍生、舍己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的诗句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八.诗歌朗读、背诵
九、作业
1、假如杜甫真的来到我们面前,他肯定能用他那美丽的诗篇歌颂我们的新生活。请你以杜甫的口吻写出新时代的新景象、新感受。(文体不限)
2、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其他的样式。(如:剧本、日记、小说、散文)
|
|